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字数:5048,阅读时间:约13分钟

编者按:一提及欧洲古典时代的军事问题,罗马军团是必然被提到的。可虽然很多人世人言必提罗马军团,但其实却缺乏对其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将不同年代、不同社会基础、面对不同敌人的罗马军团混在一起评论,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盲人摸象的情况非常常见。本文,笔者就从罗马军团伊始至衰落的千年时光中,为大家总结军团规模和结构的几度变迁,挖掘其变迁背后的组织与规模,梳理其背后所隐含的时代背景与表达的军事理念。

▲罗马的霸业离不开军团的威名

军团初创

Legio,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罗马军团”,按照韦格蒂乌斯的说法来源于选拔(eligere)一词。而普鲁塔克给出了更详细的说法,他在著作中提到开国君主罗慕路斯在建城后,从所有适龄男子中选拔出3000名步兵和300名骑兵组成军团。

之所以选择这个数字,无疑是受限于当时的规模,此时的罗马仅有一城不说,城区还只有3个部落(tribus)。因而在较小的战争规模需求以及有限的人力资源下,每个部落只提供1000步兵,100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海报中的罗慕路斯

除了人力局限外,希腊人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按照李维的说法,在公元前4世纪拉丁同盟战争前,罗马人一直采用与希腊方阵相仿的阵列。以斯巴达为例,一个斯巴达主力军阵由6个方阵(mora)构成,每个400或512人,后又增至900人,在增加兵力之前,总兵力2400-3072人,与军团恰好接近。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军团所折射的军事理念是要适应中等规模会战,且适应希腊战术。

▲罗马早期山寨希腊方阵的军团

共和国的三次改革

虽然罗马人使用山寨希腊方阵组成的军团打赢了维爱战争(即古罗马人与伊特拉斯坎人之战),但在公元前390年惨败于高卢人之手。而后罗马人又陷入萨莫奈战争与拉丁战争之中,这些让罗马人印象深刻的战争,促成了军团的第一次改革。

▲萨莫奈人是罗马的劲敌

在这次改革中,希腊方阵被抛弃,军团被设置为三条线列并以连队制为核心构建,其的规模也水涨船高:整个军团由15个青年兵(hastati)连队(manipuli)、15个壮年兵(principes)连队、15个后备兵(triarii)中队(ordo)和300骑兵构成。

其中连队由2个30人的百人队加上20名轻装步兵构成,兵力80人;后备兵中队则由2个90人的百人队构成(每个百人队由三类士兵构成,除了30名重装步兵外,还有30名轻步兵rorarii和30名轻装助手accensi),兵力180人。整个军团共计5100名步兵和300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马军队的武装变迁

毫无疑问,规模的扩充无疑与罗马扩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人早在征服维爱时便展开了对外殖民。在取得了拉丁战争的胜利后,原先的拉丁同盟城邦被吸纳进了公民群体,在与高卢人争霸的过程中,罗马人不断以殖民的方式向北推进。这些措施都使得罗马人的人力资源和野心成倍的增长,因而中等规模的会战已然无法满足罗马人称霸的需求,充足的人力更是为扩充军团提供了便利。

在战术理念方面,相比强调集中成密集方阵推进的作战方式,连队制更为小巧灵活(这很可能是要适应与高卢人这样喜好松散阵列作战的敌人有关)。轻步兵和重步兵混杂的情况,也有利于独立地使用这些较小的单位,这也意味着军团需要有足够的兵力,保障小型单位单独执行任务,而脱离本阵时不至于影响其规模。

▲高卢人给罗马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其改革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世纪初构建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意大利同盟众星拱月的霸权时,军团迎来了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改花队为纯队,将每个连队的轻装步兵抽出,独立组建连队,因而军团变成了4条线列,分别是军团标枪手(velites)组成的前线、青年兵线列、壮年兵线列和后备兵线列。

每条线列由10个中队构成,而除了后备兵中队人数减半外,每个连队由2个60人的百人队构成,骑兵仍旧保持300人的规模。整个军团共计4200名步兵和300名骑兵。不过这只是标准兵员,如果战事紧急,通常会扩充步兵数量至5000人以上,如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期间部署的8个军团,其中2个前往马其顿的每个步兵达到6000人,其余6个军团每个步兵5200人。

▲军团标枪手被独立抽出来了

这次改革看起来不痛不痒,却有着更深刻的军事理念的变化。标准员额的下降无疑与对外扩张加剧,部署的军团数量增加(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最多同时部署了23个军团)以及同盟者提供的兵力填充了空缺有关。

紧急情况的增编为大规模会战的需求增添了弹性,且每个军团都会配属步兵数量相等、骑兵三倍于军团的同盟军。这意味着罗马军团的规模相比之前反而大大扩充了。而中队从花队变成纯队,则意味着罗马军团更注重自身整体的作战效能而非小型单位的独立作战能力,再结合前面所提到的军团-同盟军体系,充分说明了此时的罗马军团在分工合作为核心的军事理念下,更加着眼于大规模会战的特性。

在这一特性下,军团务求强化自身作为决战时主力的定位,而其余环境下的作战职能,则交给意大利同盟。

▲意大利同盟军

正是这样的军团,带领着罗马人走出了意大利,乃至踏遍了地中海沿岸。但也是这样一支军团,不能够完全胜任公元前1世纪复杂而激烈的战争环境,从而促使军团的第三次改革降临。

本次改革罗马人取消了军团配属的轻步兵和骑兵,在中队制的基础上加设了大队(cohort),每个军团由10个大队构成,每个大队由3个中队(6个百人队)构成。由于在共和时代军团所属的大队规模缺乏明确记载,只能从西塞罗信件中得知,加拉太国王山寨军团的30个大队每个400人,以及凯撒记载法萨卢斯战役中,庞培110个大队的兵力达45000人来推测,因而此时军团的规模有着较大的弹性空间。

以保守估计,此时的军团在4000-4499人左右(4499取凯撒记录庞培每个大队平均409人,同时结合叙吉努斯和韦格蒂乌斯对第一大队双倍兵力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凯撒时代的军团

由此来看,军团的规模没有较大的改变,仍保持在中档标准。但此时的战争烈度是罗马建立以来最为激烈的(尤其是内战频发,迫使罗马战争机器最大限度的动员起来),让每位统帅所领导的军团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

以往通常每个统帅所领的军团不过2个,其职责也往往是应付一个战区的战事,只在极为少数的情况下,如在坎尼和阿劳西奥会战中,每位统帅所领导的军团才增加到3-4个。

而到了公元前1世纪,如苏拉、卢库拉斯、庞培、凯撒、克拉苏等军事将领,均率领超过4个军团出征敌国,多者可达7-8个军团,且需要解决的情况通常较复杂,涉及的战区或行省较多。更少的统帅、更多的战区、行省和更复杂的情况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具有独立性的战略单位——军团,这自然削弱了单个军团的规模。

▲最初罗马人只动员4个军团进行战争

与规模相比,共和末年军团结构的深刻变化更令人瞩目,轻步兵和骑兵的取消意味着军团的职能更加单一,其他更多的战术职能被外包给了外族辅助军(他们在此时逐渐取代旧的同盟军)这一变化在后面会略有改善,但已基本定型,成为帝国时代军团的基础。

帝国时代的军团

当时间来到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帝国,罗马军团迎来了一次兵力和结构的升级:军团重新迎回了120人规模的骑兵中队,并且配属了专门的弩炮,重步兵方面没有结构上的变化,只在规模上发生了改变。

若我们以谨慎的态度搁置为叙吉努斯的经典叙述,使用身处1世纪、又极为熟悉罗马军队的约瑟夫的记载,来考量大队的人数,那么军团除第一大队外的大队无疑扩充到了600人,而第一大队,则规模达到1000人(约瑟夫记载的是辅助军的大队,但千人大队此时已经出现,员额1000人,根据韦格蒂乌斯的叙述,军团的第一大队正是千人大队),整个军团的重步兵和骑兵规模达到6520人之巨。

▲骑兵重回军团

兵力的疯狂增加,无疑与后三巨头内战的空前规模有关。为了在残酷的内战中获胜,当时参与角逐的统帅疯狂地征募士兵,促使当时军团的总数暴涨。在亚克兴海战前,三巨头的军团足达68个以上。而屋大维也在功业录中宣称。有足足50万公民向他宣誓效忠(即为他服役)而他让其中的30万退役。当时的帝国拥有28个军团,那么剩下的20万公民分配到28个军团,促使每个军团平均达到7142人。

▲内战让罗马军团的兵力飙升

这样庞大的规模既是传统的延续,也有着实际的考量。随着奥古斯都确立职业常备军,并将其常态驻扎于行省,军团就不再是只为了临时应付大规模战争而生的单位了。

和平时期军队本身承担着很多非作战任务,如建设道路、建筑,收税,征集物资和调解纠纷等;战时行省的军团基地需要驻军保护,加上伤病员、外出公干不能及时归队的人员,大大削减了军团的可调度兵力,因而保障军团对行省的控制与保护的同时,又要确保其还能调往远处进行大战,其规模必须足够庞大。

▲军团基地甚至能媲美小型城市

不过这般庞大的规模并未支撑很久,在2世纪(极可能是哈德良时代)根据叙吉努斯的记载,军团和辅助军的人数略微缩水:除第一大队960人外,每个大队缩水为480人,骑兵未提及。因此整个军团的规模变为5400人(骑兵仍以120人计)。

这样的改变无疑造成了一定的兵力需求空缺,而哈德良时代创建的,由行省或者战区土著组成的新单位——努梅里则填补了它。这显然是为了精简兵力,缓解财政压力的无奈举措。

虽然此时恰逢帝国黄金时期,但军队本土化越来越严重,对军队的管理也时松时紧(普林尼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抱怨过军队的混乱情况、而哈德良时代军纪被明确记录涣散了下来,以至于哈德良需要大力整顿),况且募兵本就不如征兵来的容易。

▲哈德良皇帝

随着三世纪危机的到来,帝国面对内忧外患在军事和政治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军团因而在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是骑兵的数量显著增加,从120人提升到730人,并且被分配给了每个步兵大队。军团的中队名存实亡,百人队数量从60个降为55个。第一大队兵力1150人,由10个百人队构成,且每个百人队人数不一,其余大队550名步兵,由5个110人的百人队构成,因而军团步兵总规模达6100人。

▲韦格蒂乌斯所著的《兵法简述》是3世纪军制的最主要出处

这一规模显然恢复到了公元1世纪的水平,这与3世纪内忧外患的状况不无关系。同时军团结构的巨变也暗示着当时战争形势的变化。军团配属骑兵的增加显著地提升了军团应付小规模机动作战的能力,而配属到步兵队伍中则增加了军团内部较小单位的独立性,这与当时外敌频繁越过边境入侵劫掠的情况相呼应。

同时军团的规模增加,也与行省被进一步切割有着密切关系。从塞维鲁时代开始,为了削弱总督的职权,行省被进一步切割,行省内所驻扎的军团也进一步减少,但入侵的威胁却有所增加,因而单个军团要努力维持对行省的控制就必须增加其规模和小型单位的独立性,以便满足需求。

▲3世纪的罗马骑兵

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改革

3世纪危机在伊利里亚诸帝的努力下被化解,最终戴克里先重新掌控了纷乱的局势,他也循着以往的改革进一步调整军团。此时军队被划分为边防军和野战军两大类,军团因而也被区分为两类,前者驻扎边境行省遏止较低程度入侵,后者被部署到靠后的行省,以便集中调度应对大规模战事。

君士坦丁即位后进一步贯彻了这一改革,他进一步抽调了边防军,且削弱了单个军团的规模,使其变成了1000-3000人的较小单位(野战军1000人,边防军大约3000人)并让数量大增的军团分散驻扎,且本身的工兵属性和机械装备也被大大削弱。这让每个军团不再是像以往那样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庞大战略单位。

▲君士坦丁像

君士坦丁和戴克里先的这般改革有着深层的考虑,一来为了削弱军队的凝聚力和单个规模,以保障自身的政治安全,降低每支军队反叛的可能性与危害;二来降低驻扎的成本,较小的精锐单位分散驻扎在后方城市里,便不需要大量规模庞大的军团基地,大大降低了军队的维护费用;而这也为军团的消亡奠定了基础,原先赫赫威名的庞大单位,已然变成了小而脆弱的部队,随着帝国的衰败甚至开始严重缺编,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参考书目:

1.李维《自建城以来史》

2.波里比阿《通史》

3.凯撒《内战记》

4.《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5.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

6.约瑟夫《犹太战记》

7.叙吉努斯《论营寨的驻设》

8.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9.《罗马政制史·第一卷》

10.《非常三百年》

11.《早期罗马帝国驻不列颠辅军研究》

12.阿庇安《罗马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微漫烟叶,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