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本草纲目》问世后,被誉为医药人士家中必藏之书。它不仅对国内药学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得到很高的评价。它不仅是一本承前启后的药学巨著,更是一部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草纲目图示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用了近30年的时间编撰而成。全书共52卷,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载附药方 10000 余方。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

有人说,这部书集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对以后药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草纲目》陆续被译为日、朝、拉丁、英、法、德等文字,在国外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

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李时珍为:中国博物学家中的‘无冕之王’,地位与伽利略、凡萨利乌斯并列;在日本,最早传入的金陵版被奉为“神君御前本”;在莫斯科大学,李时珍的巨幅画像镶嵌在廊壁上。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1956年2月为修建李时珍墓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30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那么,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这本《本草纲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在行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之事,触发了他想修订药书的念头。

01

有一天,一个女子刚生了小孩,产后大小便不通畅,肚子胀得非常难受。一位走方郎中给她服用了一种白色粉末,说是芒硝。可是到了半夜,这位女子心慌口干,全身像火焚一样难受,不断在床上翻滚,赶紧请李时珍前去诊治。

李时珍赶到后,发现她面部、嘴唇青紫,呼吸困难,左右翻滚,不停地捶打胸口。把过脉后,李时珍让把剩下的药找来。他走到亮处仔细辨认,又取火来点,只见一缕青烟,这药竟燃烧起来。当即判定,这不是芒硝呀,而是硝石。

李时珍忙开药方,让女子煎服,约莫过了一个时辰,那女子慢慢地安静了下来,面部和口唇的青紫色也退了下去。

李时珍回到家,拿过一本《证类本草》,翻到消石那一条(古汉语‘消’通‘硝’),指着其中“一名芒消”这几个字给徒弟看:“这是从《名医别录》中引的,说消石又叫芒硝,不是搞乱了吗?”

02

还有一次,一个客商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来找李时珍看病。李时珍把过脉后面露难色,然后开一张药房给客商说,你立即动身回家吧,按这张药房服药,应该能让你坚持回到家乡,客商谢过便赶紧走了。

半年后,李时珍在采药途中,又遇到了这个客商,但见他容光焕发,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惊奇地问道:你的病是怎么好的?客商说,他回乡走到夷陵州时,遇到一个老樵夫,老樵夫见他咳嗽的厉害,精疲力尽。便把他带回家,给他服了一个月不知道叫什么的草药,病就好了,身体也强壮了许多。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时珍问客商打听到老樵夫的地址,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夷陵州而去。不想,老樵夫根本就不愿搭理李时珍。他接连几日相求,又是给老人家打扫院子,又是冒雨上山送雨伞,终于感动了老樵夫。

就这样,老樵夫天天带着李时珍上山,一个砍柴,一个采药,半个多月里,李时珍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03

李时珍发现,以往的各种书籍,尽管已经收录了1500多种中药材,但却有很多错误和问题。

有张冠李戴的;有把一种药而写成两种的;有把不同种类的药而写成一种的;也有本是同一种药在不同书籍上叫法不同的;还有很多有效的方子没有被记载的;更有很多后期发现的草药需要记录下来。

医生都是用这些药书看病,如果用错了药怎么办?随着这些问号在头脑中产生,重新修订本草书的念头隐隐升起。

于是,李时珍决定开始重新整理、编写一本纲目清晰的本草书,书名就叫《本草纲目》。

那么,为什么又称李时珍为“中国博物学家”,《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李时珍在夷陵州采药的半个月,给了他很大启发。在回家的路上,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齐飞的落霞与孤鹭,他突然想到,祖国土地如此辽阔,药物分布一定很广,一定有许多药物还没有被发现。

从此,他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等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01

有一天,一个地主家长工告诉李时珍一件怪事。他的工友张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掉头发,掉眉毛,脸上还长满脓包、疙瘩。地主说他得了麻风病,就把他关进柴房里,打算把他饿死。没想到过了十来天,地主打开柴房时,张二不仅没饿死,而且还活蹦乱跳,脸上的疙瘩也好了。

地主很奇怪,就问张二是怎么回事。张二指着角落里一个积满灰尘的酒缸说,我饿了就喝那个缸里的酒。地主伸头往里一看,看到酒缸里有一条五六尺长,肚子已经泡烂,只剩背上蛇皮的蕲蛇,也叫白花蛇,大家都明白张二是喝蛇泡的酒喝好的。

李时珍听说后,就带着徒弟上山,捕了几条这种蛇,回家养起来。他每日观察,久而久之,他将这种蛇的习性和药用价值记载下来,总结写成了“白花蛇传”。

02

还有一次,有个做生意的患者找李时珍看病,听李时珍提到穿山甲。他就借机从广西带回来一只送给李时珍。穿山甲是吃蚂蚁的,李时珍就根据书籍上关于穿山甲的记载,在河水边、田地里反复观察其捕食、生长等习性,并详细记载下来。

最后,通过对穿山甲的解剖,观察其内部构造。发现它脏腑俱全,胃特别大,里面有蚂蚁一升左右,他把这些都作了笔记,全部记载到《本草纲目》中,纠正了以往书籍中对穿山甲的错误记载。

03

李时珍还专门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地,种植薄荷、地黄、石斛、红花、芍药、菊花、百合、曼陀罗等药材,不断对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下了这些药物的形态。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04

李时珍经常把自己的见闻,讲给徒弟听:金有山金和沙金两种,七成金颜色是青的,八成金是黄的,九·成金是紫的,十成金是赤的,这赤色就是足色。如果金里面加了银,它会比较柔软;如果加了铜,它就比较坚硬。

说到石油,徒弟当然没见过。李时珍说:这石油从石岩中流出,与泉水相杂,流出的时候很多很多,肥如肉汁,黑色像漆,有硫磺、雄黄的气味。可以点灯,灯很明亮,不能食,烧出来的烟很浓。

他还讲到,胆矾是铜析出的液体。这与现代化学分析是相一致的,胆矾是由硫酸铜组成的。铜绿可以制造,把铜放到醋里就能长出铜绿等等。

李时珍在那个时代,就能有这样的认识,是何等的博学。所以,很多人在读《本草纲目》时不禁叫绝,这哪里是一本药书啊,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时珍遍寻草药见解

1593年,《本草纲目》即将刻完付印,但李时珍突然谢世,享年七十六岁。可叹李时珍将一生心血全部倾注在《本草纲目》上,结果却未亲眼见到此书的出版。

李时珍走了,但这颗博物学家的巨星,永远在天空中闪烁着他的光芒。医中之圣的称谓就是后人对他成就的肯定。

李时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李时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