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春,刘巧玲在鄂尔多斯遇到一个智障流浪汉,她看对方可怜, 便将他带回老家,交给父母照顾。结果,刘家日子愈发红火,还在农村盖起150万的房子。

刘家父母为流浪汉落了户,将他当亲生儿子抚养,谁曾想18年后,他远在700公里外的家人找上门,大家这才得知,他当年为何走丢。

最后,流浪汉的做法,让刘父心酸不已:“这么多年,白养了……”

捡回“儿子”

2002年,刘巧玲在鄂尔多斯开小饭馆,一个口齿不清的流浪小伙吸引了她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已四月,内蒙古却是乍暖还寒,小伙衣衫单薄,踩着一双破球鞋,手脚都生了冻疮,冒着寒风,在垃圾桶翻吃的。

刘巧玲看他不过十几岁,与她的两个弟弟年纪相仿,顿时生出恻隐之心,将饭菜单独打包,送给他吃。

几天后,刘巧玲下班回家,半开玩笑地对小伙说:“不如你跟着姐姐回家吧?”

小伙二话不说,坐上她的自行车后座,双手紧紧扒住座位,生怕刘巧玲赶他下去。

刘巧玲心想,一定是特殊的缘分,让这个陌生的弟弟认准了自己,只是她的出租屋狭小,住不开两个人。

无奈之下,她将小伙带回老家包头,让父母代为照顾。

刘家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将1个女儿和2个儿子养大已是吃力,再加上2个儿子尚未成家,日子紧紧巴巴。

看着这个浑身脏兮兮、虱子在头顶乱爬,又傻乎乎的小伙子,父亲刘二奴面露难色:“咱家这条件,怎么养得活他?”

可他又不忍心将小伙扫地出门,心想他一个傻子,万一饿死在街头,岂不是造孽吗?

于是,刘二奴带着小伙上街洗澡、理发,将他收拾得干干净净。

小伙露出笑容,嘟嘟囔囔地道谢,可问及他的名字与来历,他却始终说不清楚。

刘家人猜测,他的家人肯定嫌弃他有智力障碍,将他遗弃了。

想到这些,刘二奴更加于心不忍,只能将他留在身边,自嘲女儿帮他捡回一个“小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听不清小伙说的名字,大家便给他取了谐音,叫他“军民”。

军民的到来,让刘二奴夫妇俩,手忙脚乱。

闯祸精

军民的智力只有3岁左右,性格淘气,一眼看不见,就会闯出祸来。

不是跟邻居小孩抢吃的,就是在院子里追鸡打狗。

刘二奴只能将他带在身边,手把手教他学习规矩。

他的两个儿子,对待军民,亦如亲兄弟一般,十分宠溺。

在全家人的悉心教导下,军民能马马虎虎懂点事了,智商却始终停留在6、7岁。

刘二奴的老伴说:“自家3个孩子,从没让咱操过心,没想到,最后心思全给了小儿子。”

随着时间推移,刘二奴对军民产生了感情,一会不见他,就要念叨,“我家老小又去哪了?”

刘二奴还为他上了户口,取名:刘军民。

有了“身份”,刘军民开心不已,逢人就说,我有家了,我有爸爸妈妈,哥哥和姐姐。

或许是大姐刘巧玲将他捡回来的缘故,刘军民跟大姐最亲,每次刘巧玲回家,他总是围在身边,叽里咕噜聊个不停。

对于刘巧玲的女儿妞妞,刘军民也是爱屋及乌。

只要听闻外甥女要来,他一大早就在村口等着,还一遍遍地冲着刘二奴喊:

“大(爸),妞妞回来了,快卖羊,把钱给妞妞上学。”弄得一家人是哭笑不得。

偶尔打点零工,领了工资,也总是塞给妞妞,让她好好读书,考大学。

十几年后,妞妞感恩小舅舅的宠爱,果然不负众望,顺利考上大学。

就连刘二奴夫妇,也在岁月的流逝中,头发发白,后背佝偻。

唯独刘军民,虽然皱纹爬上他的脸颊,可他的行为举动,依旧像个小孩子。

由于智力原因,他没有成家,守在刘二奴夫妇身旁,时常口冒“金句”,成了老两口的“开心果”。

刘二奴自豪地说:“我们一家三口,过得很幸福!”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18年后,一个电话,打破了一家三口的幸福。

认亲现场

2020年5月18日,刘二奴接到当地派出所电话,说刘军民可能是宁夏同心县农民马耀国的儿子。

“对方找儿子找了快20年了,他们想上门来确认一下。”

挂断电话后,刘二奴的脑子一片空白,半晌回不过神来。

难道他养了20年的儿子,要就此分别了吗?

当天晚上,刘二奴辗转反侧,问刘军民:“儿子,如果你的家人来找你,你跟不跟他们走?”

刘军民斩钉截铁地说:“不去,我爹妈都不在世了,你们才是我的爹妈。”

刘二奴的心,这才暂时放松了一点。

可是,“孩子”说的话,又怎么能算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天后的清晨,几位陌生人在民J陪同下,踏上刘家大门。

一位戴着白色“礼拜帽”的七旬老汉,一进门就抱住刘二奴,感谢他养大了刘军民。

这老汉,便是马耀国。

看到刘军民,他用颤抖的手,扒着刘军民的耳后和小腿看,确认疤痕位置后,他激动地老泪纵横:

“没错,他就是我的儿子马吉明!”

起初,刘军民坐在沙发上局促不安,当他看到马耀国拿出20年前的全家福后,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的母亲。

他又端详着马耀国,叫了一声:“大”。

这一刻,父子相认,而几天后的鉴定结果,也证实刘军民就是马吉明。

压在马耀国心里近20年的大石,也终于落地。

他抱住儿子痛哭:“儿子,是大(爸)对不起你!要不是我,你也不会走丢了!”

当年,马吉明又是如何走丢的呢?

19年前的往事

1981年,马吉明出生在宁夏同心县,排行老三。

幼时因为淘气,他将筷子戳进喉咙,直接穿透后脖颈。

虽然拣回一条命,却坏了嗓子,大脑也受到损伤,造成智力障碍。

小学二年级,马吉明连读3年,依旧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马耀国只能将儿子领回家,在自家修车棚教他学习电焊。

母亲和大姐也教他做一些简单农活。

家人期盼的,是他能有一技之长傍身,长大不至于饿肚子。

可是,马吉明只顾傻乐,每次干活,都要家人哄半天,才肯做上半个小时。

2001年,马吉明20岁了,依旧无所事事。

这年4月,村里年轻人搭伴去呼和浩特打工,马耀国想让外甥带着马吉明,出远门历练。

老伴立马反对,儿子这个情况,你让他出门,怎么能让人放心呢?

马耀国反问道,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不然等我们走了,谁来照顾他?

几天后,在家人的目送下,马吉明背上行囊,跟表哥踏上前往呼市的列车。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晚,马家夫妇整夜难眠,生怕儿子有个闪失。

结果,怕什么来什么,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接到外甥电话:

“马吉明在车站走丢了。”

苦苦寻亲

原来,火车到呼和浩特后,马吉明就消失在人群中,几个年轻人找遍车站,一无所获。

得到消息后,马耀国悔不当初,老伴在炕上急得直哭。

他们立马报警,又叫来街坊邻居六七十个人,在周边张贴寻人启事,期待儿子能自行回家。

紧接着,全家族所有劳力,背上干粮,马不停蹄前往呼和浩特,寻找马吉明。

可惜,马吉明早已离开呼和浩特。

他在车站走散后,又稀里糊涂踏上下一辆列车,他本想“坐车回家”,却历经1年的奔波,辗转来到鄂尔多斯,遇到刘巧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边,马家人在外奔波3个月,心力交瘁回到老家,唯独马耀国心怀愧疚,跑了大半年。

“如果不是我一意孤行,让儿子外出打工,他就不会走丢。”

此后十几年,马耀国每年都会出去三四次,足迹遍布内蒙古、陕西、甘肃,还去了北京

只要有人发现流浪汉,他就会立即前往,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2012年,是马耀国离儿子最近的一次,他循着消息,前往包头市,结果那人却不是儿子。

期间,马耀国的老母亲因病离世,他错失最后一面,抱憾余生。

而马耀国的老伴,几乎哭瞎双眼,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看到外面刮风下雨,我就会想,我的儿子在哪呢?他有没有淋到,有没有饿着?他还在人世吗?”

还有一个人,始终活在愧疚之中,那就是马吉明的表哥。

自从表弟走失,舅舅从没有责备他一句,反而让他更自责。

他多次在外打听表弟的下落,希望能给舅舅和舅妈一个交待。

十几年,漫长又短暂,马耀国白了头,花了眼,步履也蹒跚了,他却从未停止脚步。

2020年,在孙子的帮助下,马耀国在寻亲网站登记了儿子的信息。

事情也终于迎来转机。

抉择

2020年5月,与刘家同村的村民在网上看到帖子,觉得马吉明的特征,与刘军民十分符合。

他将信息反馈给当地扶贫干部陈勇刚。

巧的是,早在2019年,陈勇刚在组织村民义务修建黄河水坝时,与刘军民有过一面之缘,还拍过他的照片。

经过仔细比对后,陈勇刚通过本地派出所朋友,将信息传递给宁夏同心县的民警,这才有了后来的认亲。

一时间,事情陷入两难:面对各自抚养20年的两位“父亲”,马吉明又该如何抉择呢?

他坐在两位父亲中间,浑然不知当下的局面,马耀国和刘二奴却表情凝重。

当民警询问马吉明的意见时,他指着马耀国脱口而出:“我跟着我大回家。”

刘二奴脸色大变,他直接起身回到自己房间,坐在炕上一言不发。

半晌过后,他语气酸楚:“我养了20年的儿子,说走就走了……”

在民J的再三开导下,刘二奴才表示,他会尊重小儿子的选择。

临行前,刘二奴再三叮嘱马家人,你们可一定要对他好啊,他就是个小孩,做错事也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老伴哭笑不得,你净瞎操心,人家是军民的亲大,肯定对他好。

刘二奴尴尬地摸了摸脑袋,也是呢,人家是亲的……

缘分已尽

马吉明回到老家后,等待他的,必然是一场隆重地认亲宴。

马家大宴宾朋,告知众人,儿子找回来,众人也纷纷祝福,称赞马耀国坚持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回报。

而几百公里之外,刘家偌大的院子,却显得冷冷清清,刘二奴接连好几天,精神恍惚,茶饭不思。

以前,马吉明在刘家时,他每天干完自家的活,在整个村子晃悠,看到谁家需要帮忙,就上前搭把手。

回到家里,他再将打听到的“花边新闻”,说给刘二奴夫妇听,惹得两位老人哈哈大笑。

如今,“开心果”走了,老人怎么能再开心呢?

大女儿刘巧玲见状,主动和两个弟弟回到老家,陪父母住了一段时间。

她劝说父亲道,小弟走了,说明缘分已尽,我们不能强求,按理说,这么多年,我们还要感恩小弟给咱家带来的福气呢!

原来,自从马吉明来到家里,短短几年,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巧玲和2个弟弟的生意,一路顺风顺水,越做越大。

他们想接父母和小弟到城里住,可是刘二奴不肯走,说一家三口在老家住习惯了。

姐弟三人见拗不过,便合伙出资150万元,为父母翻盖新房,装修一新。

这在农村,可谓是数一数二的“豪宅”。

谁曾想,生活变好了,小儿子却走了。

不过,十几天后,马吉明跟随马家人,带着厚礼,再次来到刘家致谢。

马耀国再三表示,儿子是马刘两家的儿子,以后一定会让他多走动。

而回到宁夏后,马吉明也没有闲着,每天跟刘二奴夫妇和刘巧玲姐弟们开视频,像往常一样,嘘寒问暖。

“大,你腰不好,以后少干点活。”他反复嘱咐道。

电话这头的刘二奴,脸上乐开了花,眼眶却湿润了:“好咧,好咧,还是我的小儿子心疼我。”

有人问,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什么?

对于刘二奴一家来说,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他们对马吉明无私付出,积善修德,也带来了福气和吉庆。

一家人由贫转富,和姐弟三人的打拼不无关系,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善有善报”。

凡事必有因果,心怀善意的人,一定是广结善缘,收获善果。因此才能得到多方支持,为成功奠定基础。

其次,刘军民陪伴了刘二奴夫妇的晚年,让他们每日沉浸在欢声笑语中,不再孤单。这对于老人来说,又何尝不是最大的福报呢?

而对于马耀国一家来说,最大的福报,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马耀国一个农民,多次踏上征程,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在有生之年,迎来与儿子的团聚。

这是他最大的福报。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心怀坚定信念,与人为善的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大家相信“善有善报”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我是米粥的阅读时光,热爱阅读,随时分享人生百态,欢迎关注!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您的喜欢,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