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史学经典,想要了解宋朝前的历史,这部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应该如何去解读本书却一直困扰着世人。还记得刚拿到《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的时候,我对这套书是不太抱希望的,因曾经看过好几版各作者写的书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对原本进行翻译,稍好一些的就是在文末做些评论,我原以为这套书也同样如此,然而当我细心看下去的时候,看到了大大的惊喜,熊逸版的《资治通鉴》和以往的译书完全不同,作者是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对原著进行剖析,给现代人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观。

而今,作者已写出了第二辑,全名《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这一辑的时间间段是从周慎靓王无年(前320年)至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本书延续了第一辑有趣又有料的文风,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历史,同样,这一辑仍然带着十万个为什么而来:“秦国为什么 恢复了斩首?”“孟子离开齐国有什么 重大意义?”“宣太后是如何首次亮相的?”“秦纪编年过到底应该从哪儿算起?”这一次,作者用了“七把刀”来对《资治通鉴》的前320年至前210年间的历史进行解剖。是哪“七把刀”呢?我们慢慢细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追本溯源

读历史,首先要做的就是追踪出处,评估信息源的可靠程度,还要考察如果信息源失真,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文字抄送还是因立场不同的偏见?第34章《司马光为什么把屈原删得一干二净》中,熊逸老师便抽丝剥茧,追根到底,先是猜测司马光是将屈原放到“文人”的位子上,但很快就否定了,因为先秦并无“文人”的说法,而且屈原出身楚国政治核心圈的贵族,历史不能抹杀他的历史政治地位。最后熊逸老师找到了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助手刘恕的儿子刘羲仲的《通鉴问录》中找到了不是答案的答案,那就是司马光对屈原的删节确实有过认真的考虑,并非疏漏,同时,司马光也并不否认屈原的才能和才华,至于为什么删节文中却无提及。虽说笔者最终未能找到答案,但正因为笔者这样的追研精神,我们才能读到如此精彩的《资治通鉴》的解读。

二、竭泽而渔与结合出土文物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记载往往会有出入,甚至有些是各说各话,南辕北辙,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搜集到的材料中去伪存真,同时,因有不断的新文献出土,新的遗址墓葬被挖掘,历史的实物和文献可以互相佐证,使得我们在读《资治通鉴》时能够知道更多一些新知。第223章《秦国是怎么统一法度的》提到《资治通鉴》记载法度十分简洁干练,只有一句话“一法度、衡、石、丈尺。”意思是法律制度和度量衡都统一了,但具体是怎么实施的呢?实施中遇到什么难题呢?原书中只字未提,在1975年出土的《睡地虎秦简》中有一篇《语书》中看到了当时秦法推行的难度,而在司马光时代,此文物并非现世,司马光在缺少文献参考的前提下,当然就无法展开叙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知人论世与思想史的争论

站在司马光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学术立场去看他如何取舍、剪裁和褒贬各时代的问题。《资治通鉴》是写于帝王看的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编修《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因此也遭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责难和质疑,在此著作刊刻发行后,涌现出大量的衍生书,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从各个角度或深挖或抨击或品评,其中最有名的是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在周赧王元年记录的大事件中,朱熹除了摘抄、编辑、删改原文,还加了一句“孟轲去齐。”意思是孟子离开了齐国。这句话是有深意的,亦是司马光时代和朱熹时代的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朱熹在儒家有很高的地位,他被誉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亦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因着朱熹,孟子的地位也得到空前提高,被尊为圣贤。孟子离开齐国,朱熹的意思是圣贤离开了齐国,齐国的王道失去了复兴之望了。而司马光并不喜欢孟子,并且根据历史考据精神,孟子离开齐国是否发生在这一年也未可知,但在朱熹的时代,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价值取向。

四、用古代的思维去理解历史

读历史,要用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要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的局限,也要从上帝视角俯瞰全局,虽然不那么容易理解,就如中国的孝道。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在现代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但在古人眼里却很正常。周慎靓王三年,秦国攻打齐国,齐国派匡章迎战,这个匡章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孝道上。匡章的父亲打死了母亲并葬于马厩,为人子匡章应该怎么做?是改葬母亲还是继续给父亲尽孝?而匡章的做法是不改葬母亲,而且这种做法还符合孝道,连孟子都推崇,齐威王也因匡章的做法将齐国大军交予匡章,即使有人报告说匡章叛变也毫不动摇,“求忠趁必于孝子之家”,齐威王看中匡章的就是这一点。

五、用现代意识学习历史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历史中学习经验,汲取教训,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职场中,都是相通的。想学口才的,可以多看看苏秦、张仪、范睢等纵横家之才,想学兵法的,去看孙膑、白起、王翦、李牧等兵法大家,想学管理的,多看看帝王用人之道。正如熊逸老师说的,新问题往往都是老问题,对历史经验的汲取,能够使我们超载生命的局限,成为超级长寿的物种,有能力借助几百上千年的深厚经验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结语

由于篇幅的问题,对《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此套书的内容无法一一概述,其中的精彩之外势必自己通读几遍 才能过瘾,作者熊逸老师对此套书所用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常人无法企及的,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内容旁征引博,让人目不暇接,又引人入胜,相信看过的人都会被他的内容深深吸引住。

昔日帝王书,飞入寻常百姓家。《资治通鉴》是一本老书,从司马光编修完到现在已近千年,但它又是一本新书,无论任何时代的人读它,都能读出不同的意味来,旧有旧看,新有新读,所谓经典,不外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