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生产汽车,但华为和造车也只剩下了一层窗户纸。

自2020年10月任正非签署三年不造车的“军令”后,市场上有关华为汽车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先是和北汽模棱两可合作的探索,再是与赛力斯(小康股份)推出“问界”系列,华为从HI(huawei inside)模式,开始逐步过渡到“智选模式”。

华为没有亲自下场造车,却在车内构建起了自己的“护城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为问界连续三月交付过万辆

今年以来,既合作品牌极弧“失落”之后,与赛力斯推出的AITO问界系列(M5、M7)在第二季度开始发力,连续3个月销量超过1万辆。

其中,10月交付1.2万辆,一举超过特斯拉、“蔚小理”。这也是华为成立智能汽车事业解决方案BU以来,交出的一次比较亮眼的成绩。

比起余承东在公开场合的“大话”,这样实打实的数字更让人信服。“问界”的突起以及后续持续向好的趋势,让余承东的胆量更是大了起来。

他给出了一个更为直观的预判。

截至目前,华为全国线下旗舰店突破1000家。如果全部铺开,仅一个汽车品牌一个门店一个月30辆,那么一年下来,华为汽车销量将突破30万辆。

事实就摆在了那里。余承东的“豪言”如若成真,华为依靠先发的门店数量优势,便能一举超过国内大部分造车品牌。

于造车新势力如“蔚小理”以及传统车企而言,质优取胜自不必说,但靠量助推的后来居上,将是躲不开的挑战。

1.华为为何“搅局”?

越来越多的信息研判,新能源汽车是最有可能替代房地产,保持增量的下一个角逐赛道。

30多年来,从交换机起家,到信息通信技术,再到手机、芯片领域,华为不光靠“集团军”稳扎稳打的作风立于不败之地,还在于对新趋势的超前预判以及战略布局,让其有能力更有实力勇立潮头。

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华为的角色就决定了它无法缺席。与其说是霸王硬上弓,不如说是被新趋势裹挟着上马。

但华为的基因决定它不会下场亲自造车。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负责人 余承东

华为自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开始,逐渐形成了几种“华为汽车”模式:Hi模式,智选模式,以及未来和北汽深度合作推出的“新模式”。

从布局上看,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鸿蒙座舱以及智能汽车系统化解决方案嵌入到汽车品牌上,不但符合未来汽车的场景,还节约了前期大量资金的投入。

而且,像小康股份、广汽等这些品牌之所以选择华为,一方面是断臂求生,另一方面要借华为的东风上岸。

这种一拍即合,成为华为不亲自造车又能轻松下场“搅局”的动因。

离官宣“三年不造车”的时间越来越近,即便是明面上不做主业以外的新业务,也要用自己擅长的动作拥抱新趋势的到来。

三年过去后,要不要亲自造车?或者会不会并购造车企业,都不影响它开始坐拥新趋势的红利。

2.华为能把造车局势打乱吗?

综合产销快报以及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1-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62.83万辆,同比增长219.38%。全年预估或将突破180万辆。

特斯拉方面,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约34.3万辆。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约18.83万辆(含出口量),占比超5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0月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

可以肯定的是,在新能源车企领域里,比亚迪、特斯拉的地位,短期内基本无法撼动。

但华为汽车进入第一梯队的机会也就在此。即是,如何在合作品牌领域里打开一个突破口。“问界”是第一步;和北汽深度磨合后推出的新品牌是下一步,很可能是重磅。

针对合作,也面临着一个现实:像上汽旗下这些汽车品牌,他们首先不会选择与华为品牌合作。

一方面,会降低了自己的品牌度;另一方面是担心,随着合作的年限增多,华为或将逐渐取代自己的品牌。

这对自有品牌而言,既不划算也不符合利益。华为不会主动去碰,从品牌策略上的打法是逐步渗透。

现在,很多购买极狐、问界的车主,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挂上了华为的车标。在他们内心里,买的就是华为汽车。

这种认同,非常重要。未来的华为汽车,就像初期的手机一样,在用户中形成自己的品牌声誉度。

到时,再和比亚迪,特斯拉较量,赢的概率更大。

3.华为汽车如何破局?

经历了近五年的入局、补贴以及价格差等草莽江湖阶段,新能源汽车自明年开始,即2023年,开始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元年之战。

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以五年为限,华为汽车,能不能进入第一梯队?

按雷军给的基准线1000万辆,基本没有可能。最先达到的,不外乎传统老牌车企如丰田,还有新能源车企龙头如比亚迪,特斯拉。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华为汽车的“破局”,决定性因素一定是在渠道上。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谁的渠道量大,谁也就在交付销量上占据上风。

而对汽车而言,销量渠道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门店量的多少。谁的门店量多,谁将在后期优先取胜。

2022年第三季度末各品牌门店网点数

据专业咨询机构数据,国内新势力车企门店增长最快排名分别为问界(华为)、零跑、长安深蓝、理想、威马;排在其后的为“蔚小理”以及哪吒、特斯拉。

纵观新能源车企整体布局,第一阶段,各家比战略技术产品;第二阶段,拼的就是摊子大小。

至少,在现阶段,华为汽车占据着绝对优势。

当然,另一个决定因素,还在于动力电池以及芯片等其他产业链的供给。借着在手机供应链的经验,华为汽车可以取长补短,大步快走。

从这个角度上,小米将是华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再者就是,OPPO、VIVO,如果他们继续在造车赛道上的话。

如此来说,不妨大胆猜测一下,新能源汽车的破局,很可能会在2024年。

具体则表现在,以华为汽车推出的新品牌,小米下线第一款汽车,特斯拉在亚洲的第二座超级工厂的落地,以及比亚迪刀片电池在汽车产业链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