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论《离骚》: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澹,未尝不呼父母也。当穷途末路时,人难免会呼天呼地,哭爹喊娘,唉声叹气,甚至怨天尤人。读古书时,发现古人感情丰富,叹息也林林总总,各有千秋,配上肢体语言,或扼腕,或仰天,或蹙额,很有探究的必要,故史海钩沉,择取十则,供读者一阅。

1、叹生命无常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人生是个大话题。当文人有了酒,尤其是才情高的文人,常会留下众多杰作,以惊人妙语启迪后人,如李白,苏东坡,曹操也不遑多让,他就觉得人生短促如朝露,红日一出,人就蒸发没了。人生有太多的秘密,玄不可测。不要说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类终极之问,即便寿夭穷通,也是没法观于掌心的。

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吐槽方式,像听闻某熟人过世,往往感叹作人真空(即亏的意思),说没就没了。但叹过了,该干嘛还干嘛,不会学得庄子式达观,超脱生死:“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意为: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也不会如甄士隐遇僧一言顿悟,一首《好了歌》作罢即飘走他方。

结论:曹操之叹,大概是最能触动人思考人生又是最悲情最无解的一声哀叹吧。

2、叹世界多变

人物: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人认为,此话是告诫青春易逝,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而朱子解为“进学不已”,就是不断学习,吻合夫子学而不厌的主张,这可能过于狭隘。在绝对的永恒面前,人的生老病死,草木枯荣,四时变迁,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无一不皆逝者,百代之过客(李白语),从孔子喜读易,韦编三绝,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举动来看,他明白造化无穷、万物易逝的道理。哲学上讲,吾生有涯,大道无涯。但孔子宁作进取的狂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含有夫子自道意味。

蕅益大师则说:此叹境也,即叹观也。有逝逝,有逝不逝,有不逝逝,有不逝不逝。说的很有禅味,非常人能悟者。

孔子此叹如一面大镜,一切人事变迁都能照出回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欢欣,“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怨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警醒,“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喟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悲怆,美人迟暮,英雄垂老,万物无常,如川之流,都作如是观。

类似的话还有桓温之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感叹岁月无情无声,无形中催你我衰老,叫人徒呼奈何。

结论:孔子此叹,大概是最激励年轻人时不我待、该当奋发有为的警讯吧。

3、叹境界高迈,令人艳羡

人物:孔子——吾见老子,其犹龙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是万世师表的孔子问道于老子归来后对弟子的慨叹,有崇敬,向往,感谢,也有自谦。不同维度的人对“道”的感知力千差万别,凡圣有别,小知不及大知,渺小者尤其最贵自知之明,才不会落个井蛙之诮而不知。成语“人中之龙”的雏形,来源于此。陈抟有名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至今镌刻在洛阳龙门石窟上,相传即是出自他的手书。

无独有偶,作为老子迷弟的孔子,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收获了无数弟子的心悦诚服,颜回即是一例。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简直五体投地,希望天天侍奉左右。

结论:孔子此叹,代表着对人类最优秀者的衷心敬仰与无上礼赞!

4、叹人性沉沦,永守仁爱

人物: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第一个用俑来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

陪葬用俑(指偶人,中国古代丧葬中用来陪葬的),较之活人,不是好得多,孔子何至于破口大骂,甚至说得上诅咒呢,这不是很颠覆他一贯温文尔雅的形象吗?其实,孟子在引用孔子此言时,也作了解释:“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与真人十分相似、逼真的“俑”来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极度不满。简言之,商代流行活人殉葬;西周改为“刍灵”即草人,像《道德经》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草扎的狗。到了春秋,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之风,使用精致的更加像人的俑人来殉葬,这是倡导尊王复礼的孔夫子断断不能容忍的,他认为“始作俑者”跨出了危险的第一步(僭越周礼),若不加谴责的话,导致“礼崩乐坏”是必然的。是可忍熟不可忍!他不得不开口谴责了。

一般说来,一生宣讲“仁”的孔子,对人性的坚持,对人道的弘扬,是认真的,身体力行的,方式也是和蔼可亲的,至于偶尔露峥嵘,奉送怒骂,估计慈眉善目的老夫子实在是忍不住了吧!

结论:孔子此叹,敢爱敢恨,是对那些不把人当人的富贵者的声讨!

5、叹桀残暴无度

人物:下民——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翻译:(太阳)你几时灭亡(死)啊,我情愿与你同归于尽!

补充一下背景:

夏桀的统治很残暴,他自诩为太阳,认为太阳与他将永存。草民都盼着他死去,甚至恨不得与之同归于尽,诅咒道:“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作天子做到这个份上了,可见他有多失败,多不得人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他不懂,最后众叛亲离,被商汤推翻,放逐于卧牛山,活活饿死。此刻,真正的太阳还是高高挂在天上,俯瞰着一切。顺便说一句,德国有位哲学家(尼采)爱自称太阳,后来发了疯。可见,太阳不是那么好代表的,如果一个好好爱民,一个好好作学问,结局可能就改写了吧。

中国老百姓,只要还有一条活路,没逼到山穷水尽,绝不会寻死觅活的。夏桀九泉之下见到禹,会不会心生愧意呢,至少在史册上他成功当选为中国最有名的暴君之一。

结论:人民之叹,一语道出了世人的辛酸,以及对人君的底线(至少不要像夏桀那样)!

6、叹曲高和寡,怀忠不遇

人物: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史记》

这是被流放到湘水之滨的屈原,面对一位渔父问询的答辞。当时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意思是:整个世道都污秽浑浊,只有我是清廉的;众人都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

这答辞里,有对国势沉痛的控诉。国家外有虎狼之秦,内有一帮谄媚小人和谗臣当道,可楚王还在蒙蔽中,追欢买笑,不思进取。曾经强大的楚国内忧外患,可以说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这叫屈原如何不忧心如焚呢!

这答辞里,更有一颗孤傲的心在跳跃着!他不愿同流合污,降格以求,绝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既然不能匡扶大厦于既倾,那就洁身自好,赴身清流也罢。说苍凉可,说无奈也可,但我更愿意理解为他内心的骄傲使然,比起人格的高尚,生命的有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结论:屈原之叹,是代天下所有怀才不遇者而叹,不止是郁闷忧伤,还有深深的清高傲岸!

7、叹对手难得,无敌是多么寂寞

人物:庄子——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是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说的一句话。前面还有“运斤成风”的故事: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zhuó,砍;削)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匠人的鬼斧神工,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郢人这个配角,否则无法为宋元君表演。庄子借此对惠子的死发出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任何人的脱颖而出,都需要朋友、搭档甚至对手的帮衬,惠子曾做过梁惠王的宰相,是庄子的朋友。在《庄子》庄、惠之辩中,惠子多以配角提问,受尽雄辩的庄子嘲讽讥笑,很好的扮演了绿叶,成就了庄子这朵红花。难怪看淡生死的他在失去最好的“质”(靶子,对手,或言“搭档”)发出如此悲凉感叹呢。

伯牙在知音谢世后,不复弹琴。武侠中,东方不败也罢,独孤求败也罢,一旦到达技艺的无人区,就无人能与你放对,也就无人能欣赏你的境界,赞你武功盖世又有何意义呢。

结论:庄子之叹,告诫人们在茫茫人海中,要善求和呵护你的挚友或者搭档,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正如鲁迅的赠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8、叹己浅薄,得意忘形

人物:河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河伯为啥要叹息?我们看一下前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就是说黄河水神河伯因秋水暴涨,自以为大得不得了。后来到了海边,望见无边无际的海洋,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发出了一声长叹:“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大海面前,河伯从得意跌落,黯然失色,才明白在真正伟大面前,自己不值一提,也算被上了深刻的一课。

河伯能够自嘲,接受残酷的现实,说明他还有自知之明。我们世人也许不能单纯的把它当作故事去读,要不然,一不小心,自己成了河伯。世界是多维度的,万事万物变化无穷,置身其中,蝼蚁、凡人、造物主的视角肯定是高下有别。如果囿于一孔之见,认作真理,岂不坐井观天,贻笑大方?但事实上,很多境界里,我们自作井蛙而不知,自命不凡,自鸣得意,看在高人眼里,沦为笑柄,不亦悲乎!

结论:河伯之叹,叹出了一份真知,见证了一位狂妄者到清醒者的心路历程。原来,在世界上,我们不是什么老大,还是谦虚低调一点好!

9、叹无传人,妙音成绝

人物:嵇康——“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吝惜)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世说新语》

时间:公元262年

地点:刑场。

背景:嵇康被诬,三千太书院学生请命,求他为师,司马昭不许。临死前弹奏古曲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魏晋,名士之风盛行,不羁于言行,酷爱天性自由,竹林七贤最为有名,嵇康就是最核心的一位。

说起嵇康,仪容堪称风华绝代,是当时天下最靓的仔。房玄龄编修的《晋书》载: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世说新语》中写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广陵散》的来历比较神秘。嵇康曾经在会稽行游,晚上住在华阳亭。他闲着没事弹起琴,就吸引一个人来,自称“古人”。聊起音乐,非常投机,于是授他《广陵散》,还让他发誓不外传。这可能就是嵇康不教给袁准的原因吧。凭着这凤鸣鸾和的音律,人赞为千秋大师。

才、貌、雅、量,风骨独具。但他不想为司马氏服务,一直恬淡避世,偏偏影响力巨大;加上得罪小人钟会等,自然不能见容于朝廷,《晋书·嵇康传》记载,钟会私下里对司马昭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寥寥几句,令司马昭动了杀机。

嵇康临刑东市,前来送行的人多达万人,包括三千太学士,他面色沉着冷静,身着长袍,一派仙风气质。众人要求他抚琴一曲,哥哥嵇喜将古琴给他,嵇康安坐台上,气定神闲,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将生命最后一幕演绎得超凡脱俗。曲终,说出那句满怀遗憾的话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大诗人李白也为之惋惜:“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结论:嵇康之叹,非为个人性命得失,而是悔恨没能把一代名曲传之后学,令它断送在自己手中。,这才是不能承受之重的弥天大罪啊!

10、叹求道之艰,悟道之乐

人物:王阳明——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先生年谱》

《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丙寅,先生三十五岁。时奄瑾擅政,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皆下狱。二月,先生抗疏救之。触瑾,矫旨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就是说王阳明因得罪明朝大太监刘瑾,遭到流放。龙场,远在在贵州西北万山丛中,瘴疠流行,实属荒蛮未化之地。所谓的龙场驿已经破败不堪,名存实亡。语言不通,吃穿用度就全靠“野外生存”技能了。开荒地种菜、上山挖野菜;四处捡柴生火;找水潭打水。后来王阳明住进了一处地下溶洞,命名为玩易窝。先生自述:“得失荣辱俱忘,惟生死一念尚在。”日日夜夜,研习《易经》,苦苦思索:“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洞内漆黑一团,阳明先生静静地盘坐在石棺里。蓦地,天空一道惊雷闪过,和几十年前王阳明出生的情景一样,他顿时大彻大悟,发出一阵长啸,这清啸照亮山河万朵,划过历史的长夜,成为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年谱如是记载:“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而起,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八个字,这就是王阳明悟到的心学精髓,王阳明开始与朱子理学分道扬镳。

从此,他收徒讲学,创办书院,传授心学。立言,立功,立德,被誉为千古完人。集王阳明思想大成的《传习录》中的“四句教”是其一生学问的精义,这四句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彻底影响了曾国藩、孙中山,甚至启迪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也许,苦厄是成大器的必修课。短短的三年贵州生涯,在穷乡僻壤的龙场,阳明先生12岁起立下的志向,想要追求的圣人之道终于现了端倪。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但是他的内心早已经焕发出一个新的宇宙。当我们普通人体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八字真言,如果灵台清明,有所感悟,说不定也能一步步成就圣贤之道咧!巧的是,他临死前对弟子也说了八个字,即:“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结论:阳明之叹,告诉人们,道不外求,从心开始。《西游记》里的那个美猴王不也是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才得到超凡入圣的妙道吗!

附:另有拙文《盘点中国十大千古奇叹》可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