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访美行程引起全世界关注,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法领导人的会晤充满浓重的火药味。

西方媒体对于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可谓是“轻描淡写”,比如路透社的报道中写到西方对俄乌冲突的态度,指责普京“贪得无厌”;同意将俄出口海运石油上限定为60美元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即便西方舆论再怎么粉饰这场会晤,也无法遮掩西方阵营内部存在的矛盾。

“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而拜登则表示“美国不会为此而道歉,但他们也无意让欧洲付出代价,可以对相关政策做出微调。”

拜登的意思很简单,这次不会让马克龙白跑,但出于美国国家利益并不会对欧洲心慈手软。

这是马克龙任期内的第二次访美,其实态度并不能算强硬。

该法案一出台后,就引起欧洲与日韩等盟国的反对,因为这是一部赤裸裸的“保护主义”极强的竞争法案。

尤其是欧洲方面更是苦不堪言,因为他们正在承受俄乌冲突造成的深远影响。

“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后,欧洲就不再指望这个冬天可以通过俄罗斯的能源而解决能源危机。这直接反映在欧洲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产生质变,德国更是无所顾忌地援助主战坦克等杀伤性武器,生怕在军援的问题上落人口实。

由于能源价格的不断飙升,欧洲企业不堪重负,出于资本的理性考虑会转而在成本更低、优惠力度更大的地区投资建厂。

东南亚是块宝藏地区,美国也是一块福泽之地。

从美国的角度出发,收割欧洲的“羊毛韭菜”,远比去欺负那些发展中国家来得痛快。

一方面是欧洲的产业链和金融制度相对成熟,与美国本土的框架有趋同性,在生产和消费两端融合的成本都更小。

另一方面,削弱欧洲的经济实力有益于美国战略环境的转折,不必担心被作渔翁之利。

尤其民主党的根本选票,就是来自美国工会的支持。增强部分中间摇摆州的就业率,有助于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选情。

从欧洲的层面而言,法德一个做政治上的老大,一个做经济上的龙头,并驾齐驱本应在英国脱欧后实现欧洲大陆一体化的战略进程

可残酷的现实是,美国早已在意识形态和军事防务等重要领域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许多时候法德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马克龙造访华盛顿,代表着美欧的一次历史性谈判,而拜登则在相当程度上还以对方“闭门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避免西方阵营不睦的真相被更多人讨论,西方媒体只敢在双方达成共识的议题上大书特书,比如俄乌冲突等等。

现在我更关心马克龙回到法国后,能不能向整个欧洲,尤其是西欧交差。

前段时间,法德已经出现部分裂痕,德国肯定是不会过分向美国低头的,而欧洲如果在贸易层面做出反制,美欧之间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潜艇门”事件中,已经充分表明西方阵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美国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美、英、澳、加等国的利益是优先的。

其次是日本、以色列、韩国等盟友国家,从客观规律出发,这些国家不具备倒戈一击的实力,也不存在相关动机。

最后则是欧洲,幸亏欧盟内部并不团结。

比如在针对俄罗斯的态度时,西欧国家明显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希望缓和俄欧关系。

东欧国家则因为历史、民族等因素,极力要求对俄施加制裁。

比如最近同美国打得火热的波兰,就是典型的“反俄”国家,时常连柳州整体的利益都可以抛之脑后。

总而言之,这次马克龙访美可以说空手而归,美欧的表面兄弟情谊又让大家看了笑话。

至此,美欧又该何去何从,而欧洲能否从俄乌冲突的战争泥潭中如何抽身?

包括冲突会不会引发波兰的下场,欧洲该如何同亚洲大国打交道,又对美国将采取怎样的态度等等。

欧洲看似独立的背后,实际上困难重重,这不单单是价值观被捆绑,而是涉及许多现实利益。

美国的强硬态度已经摆出来了,就看欧洲是硬是软。

综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来看,欧洲充其量会做一些象征性的反制措施,然后美国给个台阶,双方就握手言和。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不得不讲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