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之间互相攻伐的脚步不仅没有停下,而且战争规模还在不断升级扩大,比之春秋时期更为激烈,因此各国被称之为“战国”,后世也将这个时代称为“战国时代”。尤其是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皆是军事实力强大的诸侯大国,为此被合称为“战国七雄”,尚存的一些小国只能在七大强国的夹缝中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战国七雄为了图强求存,各国都先后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魏国率先实行的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并且国力日益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等。

时间来到了战国中后期,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显露出吞并六国、问鼎天下的野心。不过赵国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大增强,俨然成为山东六国之首,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强国。赵国逐渐与秦国形成争霸之势,同时也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的最大阻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

不过赵国最终却被秦国所灭,那么这个曾经与秦国争霸的超级强国为什么反而被秦国给灭了呢?

主要有三点原因:一、赵国虽强,但国力比秦国弱了一筹,毕竟秦国变法改革比赵国早了五十余年。

二、赵国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东南西北皆有强敌环伺,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赵国要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就不得不考虑周边的态势,根本无法专心对敌或出击。而秦国唯一的西部大患义渠在秦昭襄王时期就被彻底解决,为此秦国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东出兼并天下。

三、 在战国时期,秦国自秦献公开始,历代国君皆是明君雄主,他们带领秦国不断壮大变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而赵国继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之后,后世继位之君虽然也有一定才能,但与同期秦国君主却无法相比,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赵国因此逐渐衰落,以至于最终被秦国所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变法对比胡服骑射

秦国的商鞅变法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而赵国的胡服骑射基本属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只是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但无法直接使赵国变得富裕起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就足以媲美胡服骑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单从秦赵两国推行的变法改革来看,胡服骑射对比商鞅变法就已经弱了一筹,这也是赵国国力不如秦国的主要原因。

而且秦国变法要赵国早很多,秦国是在公元前359年开始推行《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预案,三年后初见成效,接着开始正式实行第一次变法改革,这次改革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之后又于公元前350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变法,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并且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广县制,秦始皇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此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及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更利于发展。而赵国是在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比秦国晚了足足五十多年。因此秦国要比赵国早发展了五十多年,综合国力比赵国强大也是理所应当。

而且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赵国在建立起一支骑兵部队后,于次年就对中山国发起了进攻。而秦国的商鞅变法仅《垦草令》就实行了三年,再算上两次正式变法,至少在十余年以上,如果按照商鞅是在公元前338年死亡,那么共计为21年。

《史记》记载:“武灵王十九年,始出胡服令也。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

单从时间来看,实行一年左右的胡服骑射,又如何是推行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的“对手”呢!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只是将原先赵国士兵的服装改为胡人服饰,并练习骑兵,目的是为了建立一支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骑兵部队,说白了就是练了一年兵,单方面改革了一下军事而已。

不过时间虽然短,但胡服骑射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支骑兵军队在战争中即刻就显示出他的威力,先后击败了中山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胡人),赵国因此实力大增,逐渐与秦国形成争霸之势。

《商君书》记载:“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我们再来看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拿军事方面的“军功爵制”来说,就足以与赵国的胡服骑射相“抗衡”。军功爵制规定:士兵斩获一名敌军甲士,将其首级带回,就能凭军功获得一级爵位,赏赐有田地一顷、宅地九亩、一名庶子(这里的庶子属于服役的仆人一类),还可以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而且每年有五十石的俸禄,足够养活全家老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况且军功爵制不仅仅是赏赐财物,还可以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从此改变身份地位,步入贵族之列。在秦国有军功者才能显赫荣耀,没有军功者,即便再怎么富有,也不能显荣。自军功爵制确立后,老秦人个个愿意为国而战,奋勇杀敌,秦军的战斗力也开始不断加强。

商鞅变法不仅包括了军事方面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法令、社会制度、风俗等方面都有涉及,属于较为彻底的变法改革运动,因此秦国在经济、军事、集权等诸多方面都有提升,并且国力与日俱增,为此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赵国虽然也是超级强国,但综合国力却要弱于秦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进行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呢?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赵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劣势,当时赵国北边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接壤,西北方向有燕国,东边与中山国和齐国相邻,南边有韩、魏两国,西边又有秦国与林胡、楼烦等胡人。可以说赵国处于包围之中,但是赵国却没有强大的兵力去守卫与救援,如此下去就会亡国。

《史记》记载:“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中山在我腹心,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二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经常吃败仗,将军被俘虏,城邑被攻占,比如败于相邻的秦、齐、魏等大国。就连中山那样的小国也经常侵扰赵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兵力,侵占践踏赵国土地,掳掠百姓,但赵国势衰,一直没能洗刷耻辱,报仇雪恨。

《史记》记载:“武灵王九年,秦败我,斩首八万级。齐败我观泽。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于是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的军事服饰,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作战时都很方便,而且胡人的骑兵比起中原的兵车和步兵也更具灵活机动性。于是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提出了“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并在全国推行,目的就是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以防备邻近的燕国、三胡、秦国、韩国的边界。

可见赵国实行的胡服骑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位置不好,不仅需要更多的兵力去救援和防备,而且赵国处于各大势力包围之中,也不利于扩张和发展,比起秦国,赵国的地理位置可不是差了一点。

秦国自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就稳定了西北大后方,在战国时期,也只有西北隐患义渠,并且也在秦昭襄王时期被彻底解决,从此秦国便可以一心东进,不需要再分心分力防守。

长平、邯郸之战,赵国暴露出国力不支

在长平之战还未正式开始前,赵国就在前期对峙阶段出现了国力不支的情况,于是赵国向齐国借粮,但被齐王建拒绝,赵国不得不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赵孝成王为此换赵括为将,改守为攻,反击秦军,结果被秦将武安君白起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分割包围,最终数十万赵军被秦军全歼于长平战场。

《史记》记载:“王建立六年,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长平一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根本被削弱,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长平之战结束次年,秦国因赵国没有按约割让六城,再次发兵攻赵,而这次更是直接围攻赵都邯郸城,此战之后,赵国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

《史记》记载:“秦之围邯郸,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在秦军长期围攻下,邯郸城已经到了兵尽粮绝的地步,城内百姓就算吃糟糠都吃不饱,无奈之下易子而食;身上的衣服也是破烂不堪,无法包裹全身;兵器也已用尽,人们只能用削尖的树枝来充当武器,若不是魏、楚援军及时赶到,邯郸城恐怕不日之内就会被秦军攻破。

赵国在本土作战,都无法长期支撑,而秦国却能出动数十万大军长途跋涉千余里攻打赵国,而且在长平、邯郸之战数年期间,秦国还能源源不断地运送军械和粮草,可见秦国国力之强,邯郸之战也进一步印证了赵国的国力远不如秦国。

赵国在地理位置和综合国力皆不如秦国的情况下,国君才能也比不上秦国君主,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空有雄心壮志的赵国又如何打败秦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赵国经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凭借强大骑兵部队攻灭了中山国,并打败了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拓地千余里,因此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北方的超级强国。但赵国地理位置本就处于劣势,发展又落后秦国数十年,国力要弱于秦国,而且自赵惠文王之后,再未出过明君雄主。赵国这几点都不如秦国,如此之下,焉能不被秦国所灭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