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剧场叠加旅游,江苏将文旅融合玩出新花样。

近日,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全省小剧场建设工作推进会,对小剧场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推动小剧场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将小剧场纳入文旅创建和旅游线路开发。

在业内人士看来,江苏发挥本地小剧场特色优势,通过打造更多更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不断扩展更有深度体验的文化场景,为探索文旅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江苏发展小剧场基因与政策兼具

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而中国小剧场这一演出空间发展的开端源自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首都戏剧舞台,迄今已走过40年的历程。

近年来,小剧场因集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文旅融合于一身,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在江苏,形式多样的小剧场更是遍地开花,老宅院、购物中心、文化馆、艺术馆、特色街区、历史古镇里,处处有着形式多样、精彩各异的演出舞台。

2021年,江苏省在小剧场建设上率先探索,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了省级示范小剧场建设指南和小剧场精品剧目创作指南,推出了小剧场精品剧目展演展播、编剧人才培养、艺术基金资助等引导支持小剧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与城市里地标性的大剧院不同,各种小剧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小”。物理空间独有的“小”,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让观演者能够获得更加多元化和多维度的感受。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指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剧场,蕴含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能量。全省要扎实推动小剧场建设更加均衡、更具特色、更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据统计,目前,江苏省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个,总座席数约25万个;今年前三季度演出2.3万场,观众256万人次,演出总收入超3000万元。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之所以在建设小剧场方面成果丰硕,一方面是因为其自古以来人文积淀深厚,当地居民普遍尊师重教,文化消费投入占比常年在国内居于高位;另一方面是因为江浙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这都是江苏不断推进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方式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剧场正成为散发城市气质的新窗口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形式不断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新兴的文化传播载体和文旅消费空间,小剧场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小剧场演出为代表的“文”,融进了景区景点更多的演艺新空间,为观众提供了“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

此次江苏省小剧场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将以理念创新推进小剧场建设,聚焦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文旅消费新亮点、增强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把小剧场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和文旅消费空间,将小剧场纳入文旅创建和旅游线路开发,推动小剧场与旅游经营单位加强合作,推出更多旅游演艺、非遗等特色小剧场,打造更多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有深度体验的文化场景,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事实上,随着文旅融合日趋加强,江苏多地涌现出“小剧场+旅游”融合发展的范本。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是苏州夜间经济品牌“姑苏八点半”重要内容“江南小剧场”的剧目之一。演出在沧浪亭实景上演,以新颖的浸入式方式,将沈复和芸娘夫妇俩人文相恋、志趣相投、柴米相依的深情故事娓娓道来。从剧场走向实景,戏曲与园林的组合呈现了绝美表达的江南诗意和极致的东方美学,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成为了苏州文旅融合的代表性剧目。

此外,南京也正积极建设秦淮河畔小剧场群;常州打造了以嬉戏谷“洛克王国”、春秋淹城“西施迷宫”为代表的旅游演艺小剧场;盐城大丰荷兰花海推出的“只有爱·戏剧幻城”更是成为当地文旅融合新标杆项目……在江苏,景区景点和文博场馆实现了演艺空间上的突破,到曲艺书场看非遗表演,在临水戏台看沉浸式演出,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的新选择。

陈佳说:“小剧场模式既是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生动体现,又符合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正逐渐成为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小剧场模式的推广和发展并非只限于江苏等地。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小剧场模式方兴未艾,深得年轻群体的热爱。接下来,这些地方的小剧场也可以与江苏小剧场互相借鉴经验,共同在小剧场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持续奋进。

在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看来,日益活跃的小剧场,正成为塑造城市性格的新方式及散发城市气质的新窗口。受到精心打磨的小剧场展演,不仅为观众打开了心灵之门,也为本土的艺术家拓展了自我思考、探索无限可能的空间。

推进文旅融合仍存难点堵点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更重塑了许多行业的生存法则。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演出成为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一个释放口,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与广泛应用,“云演出”应运而生。

不久前,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江苏省小剧场精品剧目线上展演启幕。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内,11台精品小剧场剧目将通过“云展播”的形式陆续上演,全面展示江苏省小剧场剧目创作的丰硕成果,让更多受众共享小剧场的艺术魅力。

尽管江苏省通过不断尝试与跨界融合在小剧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剧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就是一片坦途。

“‘小剧场+旅游’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产品供应。”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江苏是江南重地,历史文化沉淀深厚,且现代文化集聚程度高。如何将其转化为小剧场产品,转化为愿意被受众购买、消费、享受的产品?这不仅仅是对江苏的考验,也是对整个文旅行业的考验。

陈佳并不否认,当前以小剧场模式推进文旅融合确实还存在难点与堵点,需要结合当地具体实际与顶层设计进行深度对接。他认为,首先,小剧场行业属于基层文化产业链,如果对标国家大剧场等大型成熟场所模式来衡量,其规范性不足,行业标准也相对缺乏;其次,产业链上下游配合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与体验式旅游的比较优势,当前的文旅融合度有所欠缺;再次,小剧场行业长期以来的融资渠道相对不足,金融在服务文旅融合方面的契合度有待提升;最后,小剧场的知识产权问题与软硬件问题纷繁交织,导致一部分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此外,陈佳建议,地方文旅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顶层设计在地方落地的实效性和创新性,主动作为,因时而变,真正把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等比较优势在当前全国文旅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有效发挥出来。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