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张瑾

12月2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深化课后服务落地落实”的10个优秀案例,包括天府新区“构建区校一体课后服务综合素质能力资源共享平台”、金牛区“延展体系联通课内课后,拓阔空间聚焦素养培育”、高新区实验小学“将课后服务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据介绍,“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成都各中小学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既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又不断改革实践,在落实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且有效的探索。

天府新区:

构建区校一体课后服务综合素质能力资源共享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府新区为落实“双减”政策,依托信息化智慧管理体系,秉承“教师用心,学生专心,家长放心”的目标,让教育更“高效”更“优质”,构建一体化管理共享平台。

一是信息化赋能管理。各中小学利用该平台,通过学校教师“一键”排课、家长学生“淘宝式”选课、家校师生“一体”评课的模式,促进课后服务更加便民。

二是信息化赋能教师。方便教师查阅,教师通过手机对课程发布、课程时间、授课场地、班级学情等内容进行随机查阅,形成数据交换对接,有效整理课后服务数据。方便教师管理,借助平台完成一键打卡、考勤监管、安全管理、综合评价,达到课后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减轻教师课后服务负担。方便教师备课,平台资源在一键链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管理服务平台后,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减轻教师工作量,做优教师轻松“点”,让教师轻装上阵。

三是信息化提升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家长通过平台对课程安排、服务过程、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意见建议。定期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收集家长满意度测评,征求家长意见建议,促进家校师生有效沟通,增强学校课后服务管理效能。

四是信息化赋能学生。平台整合德育、智育、劳技、美育等资源,实施“五育并举”,让学生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中“有选、可选、好选、乐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金牛区:

延展体系联通课内课后,拓阔空间聚焦素养培育

金牛区结合区域实际及教育高质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深入推进“金牛好课程”综合体系建设,探索做好课内及课后服务课程衔接,共绘育人“同心圆”。

一是坚持课程延展共通。明晰课内与课后服务课程之间承接联通关系,以学生素质养成为中心,课内课程强本固基、服务课程有益补充,一轴两翼、合力支撑。从内容设置延展、能力提升延续、培养平台拓展等角度,实现课内与课后服务课程之间的衔接共处、关联共生。

二是实施课程特色共现。推动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特色化建设,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倍增行动,各中小学充分结合办学理念、历史沿革等因素,全面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培育美育、体育、劳动等特色课程,通过特色课程在课内教学及课后服务过程中的多点多面实施,实现自然贯通。

三是落实课程多元共融。站稳课内,统筹处理好“基础型、拓展性、探究性”三类课程间的关系,构建“双减”背景下课内课程新体系,多元探索、多元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立足课后,科学规划“拓展性、探究性”项目,提供更广空间、集纳更多机会、创造更多可能,实现育人效益的高质达成。

高新区实验小学:

将课后服务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立足学校文化、学生培养目标、将“五育融合”课程理念与课后服务衔接。

一是“5+2+2+1”课后服务课程融入学校“生长力课程”体系。课后服务课程“5+2”指每周5天,每天课后两小时,“2”代表寒暑假托管服务,“1”是周末托管服务。学校基础培养目标为“三大生长方向、三维培养目标、九大核心素养”,共同指向儿童发展,“5+2+2+1”课后服务课程在基础培养目标指导下,实现其特色目标。纵向上多层次地实现“保底”“启蒙”“尽兴”“扬长”;横向上多维度囊括“善学”“悦纳”“创享”特色表达。基础托管减轻课后作业负担,班级拓展课程充盈趣味体验,普及选修课程满足个性发展,精品类社团课程激发特长潜能,周六托管课程丰富在校体验。

二是将课后服务评价纳入学校“金紫荆”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建构了“3维6项”课程评价体系,“3维”即从学生、教师、课程三个维度展开,“6项”是围绕儿童学习力、儿童适应力、儿童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和优质特色课程6个方面分别来评价学生、教师和课程。将课后服务的“基础学习”纳入“学科学习评价”,“素质拓展学习”纳入“个性化发展评价”。

天涯石小学:

课程设计延伸拓展至

课后延时服务、周末素质营、假期托管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为深化“双减”工作,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构,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后重构,优化升级课程结构。

一是形成“共通性课程+个性化课程”两大课程种类。课内侧重学生共通性课程的发展,课后服务阶段侧重学生个性化课程的发展,个性化课程涵盖“社会与品格、语言与人文、空间与逻辑、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自然与探究”六个模块,周末素质营学校开设信息科技、科学实验、美术手工、美育书法、体育运动5大类共20门课程,实现“共性+个性”的组合。

二是推行“三段式”课后服务模式。包括自主作业+答疑辅导、花样体锻组合、特色学科活动。自主作业阶段,学生对课内所学进行巩固和拓展运用,老师“一对一、面对面”辅导答疑给予学生精准帮助,课后为课内“兜底”。体锻时间,书桌伸展运动、无接触眼保健操、手指操等花样体锻组合,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放松身心,课后为课内“护航”。特色学科活动使学生课后生活快乐有质量,课后为课内“插上翅膀”。

三是课后服务时段的课程注重探究和体验课程。以项目式、主题式推进,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探索钻研,重视学生协同合作;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现有场地设施利用,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学生自由选择特色体育项目;将“方言的魅力”课程搬进校园电视台,“神奇的植物”走进“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可爱的四川”驻扎阅览室等。

东城根街小学:

课内课后课程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在“双减”与“五项管理”落实过程中,进行课内课后深度链接,整体构建,形成课程链条和学习闭环。

一是基础课程+校本拓展课程+自选订制课程。分别对应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性、校本课程的综合性、订制课程的选择性。为承接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框架,每天下午2小时+的课后服务设置三级课程:基础提高课程、素质拓展课程、资优培育课程。

二是课内教学内容设计基础作业和弹性作业。以素质拓展课程为载体延伸课内知识,以“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方法,重体验,强探究。“英语戏剧”和“身临其境”配音课程,主要采用情境体验学习方式;“24点扑克牌游戏”“七巧板”“积木搭建”主要采用游戏体验方式;高年级“无人机”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国学”社团则以“主题探究”方式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蕴。

三是课内课后形成完整学习闭环。通过课后服务“巴金文学社”提升学生阅读力、写作力、思考力;数独好玩”“玩转魔方”“华容道”等课程,提升学生空间思维、逻辑思维;通过“小记者团”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度等。

棠湖中学:

“基础”+“拓展”,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棠湖中学依托选课走班和4.0T课程体系,探索开发“基础+拓展”课后服务模式。

一是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化”。实施课内课后课程有效整合衔接,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从教研管理、课堂管理、评价管理等方面加强课程领导,规范课程实施,学科组开展“课堂教学—作业辅导—素养提升”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将素质拓展课程开发与学科素养有机结合。课内扎实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后服务狠抓作业高质量完成及学生素养提升。

二是课后服务内容“个性化”。采取“分层专题辅导+面批面改”的课后辅导方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科辅导需求;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开设多元化、趣味化的素质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包括科创类课程14门、艺术类课程23门、体育类课程20门。建立“选课制度”“换课制度”和“一生一课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权,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和变更拓展课程,形成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安排表556张,学生满意度100%。

三是课后服务质量“可视化”。构建“学业质量达标+综合素养提升”的课后服务质量标准,量化课后服务质量。实施激励评价,评选“进步之星”“自律之星”“互助之星”等课后服务表现优秀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成果体验,组织课后服务展示汇报活动,每周展览课程优秀作品,每月评选一次优秀作品,在升旗仪式上予以表扬,并颁发荣誉证书与奖品,以风采展示学生课后学习成果,学生参与度98%,家长满意度高达100%。

四是课后服务安排“人性化”。组织教师自愿报名参与课后服务,并实行“弹性轮班休息制”,参与工作日课后服务的教师可申请享受“零星假”,参与周末托管服务的教师实行A、B岗轮班制,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正常、有序、持续开展。

茶店子小学:

着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作为首批“腾讯智慧校园全国示范校”“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成都市数字校园试点校”“金牛区智慧教育示范校”,始终致力于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依托信息化手段,助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一是研发信息技术课后服务课程。在充分尊重各学段学生身心认知特点及成长发展需求基础上,研发“创意结构、智能搭建、3D创意设计、编程无人机、新媒体创作、光影视界”等8项“创客教育普惠课程”。其中,融合科学及美术等学科元素的普惠课例《智慧熊猫乐园》获得“四川省创客校本课程”一等奖。

二是利用国家平台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实行“智育+拓展”课后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结合学情选用适合本班的特色课程,线上线下融合实施课后服务,拓宽学生成长视野空间,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三是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赋能课后服务管理。实施在线选课,学生通过平台了解拓展课程信息;开展在线问卷调查,邀请家长对课程设置、课程形式、课程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意见建议;推进满意度测评,帮助学校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课程质量。

双林小学:

将信息技术平台管理与资源应用

有机融入课后服务全过程

成都市双林小学积极实践创新,在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和助推师生成长方面成效显著。

一是助力课后服务课程迭代优化。积极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课后服务”资源,设置经典阅读、影视教育、小主持人等课程,与学校资源形成互补。设置人工智能、图形化编程、电子绘画、3D创客、VEX机器人5门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二是助力课后服务全域全程管理。将课后服务课程选课表与成华区“人人通”智慧云平台和“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进行链接,学生在这两个平台上自愿选课。学校通过“人人通”智慧云平台,实现对课后服务全域全程管理与评价,自动生成数据,为课后服务考核提供极大便利。

三是助力师生拔节生长。参加课后服务信息课程的学生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获得图形化编程一二三等奖12人次,智能机器人社团获得省总冠军和总亚军。2名信息技术教师获全国人工智能课程导师称号,3D创客论文获省一等奖,学校“互联网+”大科创课程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新都四中:

利用信息化优化课后服务

新都四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着力提升课后服务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是开设信息化课程。引入优秀在线课程资源,依托信息化设备,自主研发特色信息化课程,涵盖科技、艺术、体育、文学素养、趣味劳动、心理健康等不同领域,推出“青铜器鉴赏”“跟着电影学地理”“趣味物理实验”等信息化综合课程。

二是推进信息化学情分析。学生在线完成问卷调查、课前小测等,课后服务老师通过分析平台数据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等储备情况,基于个性化“学情分析表”再确定课后服务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制定个性化作业方案。

三是推动信息化研讨。学科教研组借助在线会议、在线直播等APP进行课后服务集体备课,云端交流研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和评价等的深度融合。

四是建设信息化课堂。教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等教学辅助设备,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化素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是开展信息化辅导。教师运用家长群、学生群等扎实开展课后答疑,以直播课堂、学习资源推送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辅导。

射洪坝解放学校:

信息技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阳市射洪坝解放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助推服务质量提升。

一是主动征求课后服务意愿。基于“自愿”原则设计问卷,发放班级群征求学生及家长参加课后服务意愿。

二是实施平台选课。学校将服务课程、服务时间地点、服务教师等信息导入平台,学生自愿选课,平台自动统计生成不同课程学生名单及学生个生课表。

三是进行课后服务实时在线管理。建立课后服务巡查小组专项工作群,落实巡查工作。巡查人员边巡查边实时手机在线编辑《课后服务巡查记录表》,记录老师到岗、学生考勤、服务情况等。按周进行公示,按月进行统计和考核,便捷、透明的管理方式让课后服务工作有据可依、随时可查。

四是开展网络问卷满意度测评。每学期期中,征求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过程的意见建议,吸纳优质意见用于优化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期末,邀请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评价,将满意率作为教师课后服务质量考核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