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解封”以后,多个一二线城市跟进,同步调整了防疫措施,在核酸、隔离等方面进行了放宽,但有一个城市很突出,那就是辽宁锦州。

12月1日,辽宁锦州一篇《关于当前疫情防控措施的几点考虑》的公开信,引发广泛的关注。简而言之,就是不管其他城市是不是调整,锦州还要继续封控,直到现有病例完全清零为止。

这篇公开信,也说了一些理由。比如,“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动态清零’的情况下,不应当放弃近十天以来的努力”;比如,“我们没有必要在可以清零、可以不形成大面积感染的情况下放弃防守”,“能清零而不清零,实在是太可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是因为遭到舆论猛烈批评,时隔一天之后,锦州方面连夜调整了政策,宣布有序恢复主城区生产生活秩序。

锦州调整防疫,到底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要承认,正如很多支持锦州的网友所说的,那封《关于当前疫情防控措施的几点考虑》的公开信,没有官方发布的八股气息,确实是在努力接地气地讲人话,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市民讲道理。

然而,这未必意味着它所讲述的“道理”,是真正科学的。

我看了下锦州的疫情情况,11月前半月,一直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新增,到下旬开始上扬,最高峰的27日,感染者达到了46例,而昨天也即12月1日为25例,都是无症状感染者。

锦州方面表示,如果这时候放松,等于十多天的努力白费了。但问题是,如果继续封控,限制人员流动,锦州就一定能够保证在最短时间完成清零吗?就算清零了,代价会不会太重?

必须指出一点,清零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政策层面的要求,是“动态清零”,而不是“绝对清零”;可惜的也不是“能清零而不清零”,而是用过于沉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代价去清零,结果反而没有实现清零的目标。

真正科学的防疫,不是把清零当成目标,而是依据病毒的规律,去动态的调整策略。正因如此,我们的防疫措施,一直在优化之中,根据疫情形势变化而变,而不是一直死守着把感染者降到零这个机械目标。

大家还可以留意,11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特意强调了“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封快解、应解尽解”,正是考虑到病毒致病性减弱的前提下,继续长时间封控已经不合时宜。

其实退一步讲,哪怕锦州能在承诺的时间实现清零,在各大城市陆续放松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不会继续出现感染者呢?到时候岂不是又得来上一轮?封控封上瘾了,这就挺可怕的。

包括锦州官方在内,估计很多人有一个误解,以为广州等城市放松,就是“躺平”了,彻底不设防了,当然不是的。

调整防疫,是为了把大规模核酸、隔离管控消耗的的资源,集中到储备药物、增加医院床位,以及推进分级诊疗上等问题上来,让有基础病的老人群体得到足够的保护。

锦州的城市情况和广州当然不一样,但既然病毒致病性大幅减弱,那么也理应尽早调整,“快封快解、应解尽解”,调整资源投入的重心,而不会是刻舟求剑地一味封控下去,导致真正需要准备的地方被耽误了。

锦州的那封公开信,揭开了一些地区将清零手段当成目标的防疫真面目。目前,锦州已经调整防疫措施,希望这种调整不是迫于舆论压力,而是真正认识到了一个事实——优化防疫的时机已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