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食草动物虽然处在食物链的底端,经常遭到野兽的捕食。但自然法则也是相对公平的,大多数的情况下,植物都唾手可得,至少食草动物不用太担心食物问题,哪怕是到了年迈体衰的时候,也不用担心食物问题,如果没有被捕食,都可以安度万年。

但食肉动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虽然没有朝不保夕的生存忧虑,但为了生存就必须时刻去捕猎,一旦到了老年,体力衰退之后,就会影响其捕猎能力,而丧失捕猎能力的肉食动物,就将面临着被饿死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残酷的自然世界中,肉食动物很少能够安度晚年,最终的归宿都是孤独的死亡。以非洲著名的流浪雄狮索罗为例,其身躯高大,在非洲雄狮中都属于实力最顶级的雄狮之一,单凭借体型上的视觉优势就能吓退竞争对手,还吸引了很多雄狮与之结盟,为其捕食猎物。

索罗虽然强大,但生存意识十分先进,它无意于争夺狮王地位,反而尽量避免与其它雄狮发生冲突,因此几乎没有受到伤病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索罗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了长达12年的时间,相比较动物园里人工饲养的狮子一般寿命在12到16岁之间,索罗在纯野生的情况下,能活到12岁已经接近善终了,但其最后的结局依然是因为无法狩猎而饿死。

和食草动物相比起来,食肉动物大多是无法善终的,活到自然老死是十分罕见的,总体概率不到千分之一。如果按照全生命周期来看,很多食肉动物甚至都无法活到成年,以雄狮为例,野生幼年雄狮能成功长大的概率不到10%,活到成年就已经算是幸运儿了,至于活到老年,那就已经是王者级别。

除此之外,实际上,大多数与人类活动区域有交集的食肉动物的自然死亡率都很低,即使算上种内斗争死亡、病死、捕猎意外死亡、疾病死亡等这些因素,完全自然死亡的概率只有20%,其他大多数死亡原因都与人类因素造成的影响有关。根据俄罗斯的研究,在1992-2010年间,接受无线电追踪的东北虎中,有80%的个体死于人类相关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食肉动物的晚年有多么悲惨?群居动物的状态比独居动物的状态要好一些,我们可以来看几个关于群居动物的例子。

狮子是顶级猫科猛兽,晚年的狮子丧失了捕猎能力,基本只能依靠食腐或者抢夺食物为生,所以大多数死于同类争斗,而大多数雄狮基本活不到老年,就被竞争者击败,或者在捕猎水牛的过程中受伤,最终被鬣狗等其它竞争者捕食。

雄狮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那么一直群居的雌狮,在老年后生活会好一些吗?答案是会好一点点,但好不了太多。雌狮承担着整个狮群繁衍的重任,面对数量多且食量巨大的幼狮,雌狮需要承担所有的狩猎责任。这期间,一些老年的雌狮一旦丧失捕猎能力,就会被驱逐出群体,避免占据本就为数不多的食物资源。

鬣狗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群居动物,其社会等级十分鲜明,在纪录片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只断腿的鬣狗因为地位较高,可以抢夺本群体中另一只年轻力壮但地位较低的鬣狗的食物。所以等级较高的鬣狗老年之后有幸存下去的可能性,而地位较低的鬣狗命运就与雄狮无区别了。

狼群和野犬群中,对老年个体的态度是最为友好的,有照顾老年个体的传统,老年的狼或者野犬如果丧失捕猎能力,可以跟随狼群蹭饭也能活下去,但一旦因为体力衰退无法跟上狼群的脚步其寿命也就到了终点。

相比较狮子、豺狼等这些群居动物而言,虎、豹、熊等独居的食肉动物到了老年之后,其命运就更加悲惨了。

一头老虎想要生存下去,需要一块较大的领地,而一旦到了老年,很容易被新生代的老虎击败而失去赖以生存的领地。在动物世界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头老虎被长大的儿子抢夺领地后,饥饿难耐,最终只能捡拾小老虎吃剩的食物残渣,还知道把腐肉叼到河水中,冲刷干净蛆虫后再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作为独居猫科猛兽的豹子,其境遇与老虎类似。而熊的状态可能要稍好一点,熊是杂食性动物,老年的熊可以吃嫩草补充能量,而有水果等丰盛食物的地方都被其它壮年熊所占据,这些老年熊最终依然会死于饥饿。

肉食动物很难活到老年,一旦过了壮年,被更加年轻的个体赶出领地之后,就已经加速死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老年的食肉动物会进入人类的活动区域,翻垃圾甚至捕食家畜。

陆地上的动物如此,海洋中的巨兽也不例外。虎鲸对食物十分挑剔,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只吃猎物的肚子和生殖部位,这些地方是最柔软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牙齿,而牙齿的状态与虎鲸的生存寿命息息相关。体型巨大的蓝鲸也无法自然死亡,在老年之后,一旦无法持续游动,老年蓝鲸就会沉入水底,最终窒息死亡。

对于小昆虫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华刀螳一般情况下,在每年的八月份羽化,野外生活的华刀螳基本上在10-11月就会在大降温中死亡,可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活到来年二月份。

有人说:老年食肉动物为什么不捕食同样来自老年的食草动物呢?那应该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现实:大多数壮年食肉动物的优先食谱上本身就是老弱病残的食草动物。毕竟对于食肉动物而言,捕食跑得最慢的猎物更节省力气。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食草动物都有抱团取暖的情况,一旦遇见猛兽捕食,并不会做鸟兽散,而是拥挤在一起向着一个方向跑,而这个目的不是为了躲避掠食者,而是为了跑赢同类,大多数食草动物只需要跑过群体中最慢的那一只就可以了。

而跑得最慢的那个倒霉蛋往往就属于老弱病残中的其中一种,所以,这些食草动物往往是最早被自然淘汰的,也就轮不到老年的食肉动物来捕食了,如果有幸遇到了,那也属于瞎猫碰上死耗子。

英雄迟暮,不准见白头,这也是动物界中的普遍现象。野生动物生存艰难,对于壮年个体来说,只能养育好后代,却无法照顾老年个体,甚至对于老年个体来说,如果还能捕食,反而会影响壮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种群平衡。这样看来,自然界还是很公平的。

食肉动物饥病交加困顿而死,食草动物飞来横祸死于非命,这是自然界中不变的规律。

自然老死大多只存在于圈养的个体中,在野生自然界里,自然老死几乎就是伪命题。长寿对于生物群体来说是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生长期越是漫长就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来保护和养育后代,漫长的老年期也要占据更多的食物资源。所以对于野生动物而言,缩短成长期和老年期,将更多的资源留给壮年期,有助于种群的延续和发展壮大。

目前来看,除了人类很少有物种能够安享晚年。其实,在很长的时期里,人类中的大多数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只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后才带来了这样的福利。

在古代,一些地区为了不占用生存资源也有抛弃老者的做法。古印度某地区有个淤潭,老人会自己走进去;古代日本某些地区也有底层的年老者会自己走进深山里自生自灭,他们称之为:神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就是这么残酷,对个体而言,这是一个悲剧,但对群体来说,这是生存的必需条件。在自然界中,不管食肉动物还是植食动物,能安度晚年的都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