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吗?在我国3个地区,只要银行存款达到“这个数”,就被被“监视”!这一制度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试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监视”存款

2020年7月,河北省打响了大额存取款登记试点制度的第一枪,辖区内居民存取款超10万元,银行会详细登记资金的来源或用途。3个月后,浙江和深圳也加入到了试点地区名单,大额存取款的标准分别为30万和20万。

这也就是说在河北、深圳、浙江生活的居民,银行存取款分别达到10万、20万、30万就会受到“监视”,必须向银行登记资金的来源或用途。以上3地的试点时间全部为3年,会持续到2023年。

实施大额存取款登记制度的初衷有两个,第一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系统洗钱,诸如贪腐、贩毒等违法活动获得的资金如果能够在银行系统内受到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从金融层面着手,可以有效地遏制这些不法行为的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也是我国货币当局出于监管的需要,银行系统内的资金交易行为非常容易被监控,但现金流通交易却不能被有效地统计到。每年从银行系统流出的大量现金都不知去向,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无法有效把控全社会货币流通量,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隐患。

既然这项制度有这么大的好处,为什么目前没有在全国推广呢?

二、 暂缓原因

2022年1月26日,央行联合多部门共同下发《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文件指出从3月1日起,大额存取款登记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大额存取款的标准为5万元或等值外币1万美元。

但奇怪的是就在2月21日晚,人民银行官网公告宣布暂缓这一制度的推行。距离制度全面落地已经只剩不到10天的时间,央行突然叫停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刻的原因呢?

首先就像央行公告中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技术原因需要做出调整。这样的情况确实客观存在,银行工作人员需要一定时间接受培训,银行系统也需要进行升级才能满足要求。

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也可以通过一项统计数据窥出端倪,今年1月份我国流通中的货币M0突然猛增18.5%,达10.62万亿元!这说明大量银行资金正在往外跑,这直接证明这个制度引起了很多朋友的恐慌。至于这份恐慌是由于对政策的不熟悉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央行延缓实施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众多的银行,持续的“失血”必然会给银行的经营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即使没有这项制度,央行手中还有一件“反洗钱”和资金监管的利器,是什么呢?

三、 大杀器

这项大杀器就是我国目前正在快速推广的数字人民币。早在2014年央行就已经成立了相关团队进行研发,截止2021年底我国数字人民币的累积试点场景已经达到了808.51万个,累积开立的个人钱包数量达到了2.61亿个,实现交易额875.65亿。

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同,数字人民币是一个非盈利的支付系统,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定的货币地位。消费者账户中的资金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交易任何商家和个人不得拒收。

数字人民币从专业角度来看是一个庞大的电子交易系统,央行做为货币监管机关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每一笔异常资金交易进行监控,快速锁定风险账户。数字人民币如果在中国实现普及,任何的违法犯罪活动都将得到有效的遏制,数字人民币的普及也是央行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总结

在河北、深圳、浙江三地,如果储户的存款到达10万、20万、30万就会被“监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项制度还没有普及到全国,但未来肯定会全面铺开,与数字人民币相配合,任何的违法犯罪活动都将无所遁形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