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理科生的比例都高于文科生,且部分地区还呈现差距逐年变大的趋势。即使目前新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在全国半数省份落地,物理类考生的比例也仍高于历史类考生。

那么,这样的现象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高考是否会有所变化?在此之前,先跟着小车来了解关于高考选科与高考报名的那些事儿。一般来说,考生在高考报名确认之前是可以修改选考科目的。一旦过了确认时间,那么选科就不能再进行更改。

截至12月1日,已有23省顺利完成2023年高考报名的全部流程,各省详细进度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是否都顺利完成高考报名了?想必大家十分想了解2023年各省的高考选科比例吧?物理类(理科)考生与历史类(文科)考生的数量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吗?而你的选科组合又存在多少竞争对手?

下面请2023届高考生一起来参与以下投票,让数据告诉你答案(特别提醒:投票人数越多,数据准确度越高,快喊你的高考小伙伴一起来投票吧)

高考选科,应遵循专业导向还是兴趣导向?

其实,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和家长在纠结:在选科方面,到底应该怎么选才合适?在小车看来,大部分考生选择哪个选科组合,凭借的依据无非两种:一是专业导向,二是兴趣导向。

先一起来看看专业导向的部分

在顺利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中,既有实行“3+1+2”选科模式的,也有实行“3+3”选科模式的(如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海南)。小编统计了所有选科组合的专业覆盖率,具体如下:

不难发现:以上20种选科组合中,部分组合所对应的专业覆盖率相差甚多。最高的竟达到99.74%,对应的选科组合为“物理-化学-政治”;最低的仅为41.63%,对应的选科组合为“历史-化学-地理”、“化学-生物-地理”。

仅可选专业的数量而言,有4个选科组合的可选专业数量超过700个,这是相当可观的数字,甚至比部分选科组合可选专业的2倍还多。简单点来说,选择这4个选科组合,在填报志愿时可选择余地很大,填报面可横扫大多数专业;反之,那些专业覆盖率仅为41%左右的选科组合,即便考生成绩优异,也很有可能面临填报志愿的选择面相对较窄的情况。

再一起来看看兴趣导向的部分

顾名思义,“兴趣导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学习某些科目的兴趣,而不是优先考虑可填报专业与擅长程度。不过,如果自身并没有兴趣,那么是没有任何擅长程度可言的。在这方面,过来人往往最有发言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这里,小编想表达的是:在选科组合的抉择上,有些同学真的会选择遵从自己内心去做出合适的决定。唯有热爱,才是找到学习热忱的动力来源。大家觉得呢?

高考选科最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哪科分高选哪科

一些考生在选科时,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科目的印象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某个科目的学习。这样选择,容易忽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比如:地理,学到后面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① 选科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选科尤其要避免仅参照成绩选科,需要关注某一科目的成绩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才有利于作出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

高考的比拼仍在分数,因此还是建议考生在顾全专业大局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优势科目进行选择。

② 考虑高中学校的实力学科。如有的学校在文理分科的时代,基本上重理轻文。即便考生兴趣在于文科,但是学校给不了较好的培养也是不可取的。

误区二: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

有的家长和考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没有规划,又担心高考填报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虽然“物理-化学-政治”的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最广,但是学习难度也很大,得分偏难,对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① 高中入学就着手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越来越多的专业明确了选科要求,“选科前先选专业”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必经之路,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② 学生可以多参与社会实践。接触不同的职业,通过多种途径对职业情况进行了解,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早点确立目标,科学选科。

③专业覆盖率怎么看?专业覆盖率并非越高越好,更重要的是要仔细研究各个选科组合都可以选择哪些专业,比如想学医必选哪些科目,而不是单纯追求高覆盖率。

误区三:完全基于个人兴趣

“从爱出发”固然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六个选科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去找到学科背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绝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兴趣倾向的评定一定不能太过主观。

① 借助专业测评工作,做综合评判。建议学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有关兴趣倾向的知识,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评工具来做综合评判。

② 从后期填报志愿选专业方面长远考虑。以近年来大热的医学专业为例,如果考生想报考医学专业,除护理学专业、助产学专业不要求必选物理之外,其余56个专业都要求必选物理,部分专业还有必选化学的要求。

如果考生不进行志愿及生涯规划规划,高考考的分数再高,对理想专业也只能遗憾说“拜拜”。

误区四:欲避开学霸,钻赋分空子

现阶段,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钻空子”心理,希望侥幸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

赋分情况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有所变化,一般很难预测。从前期各省的选考数据来看,学霸选考“物化”的概率很高,考高分不易,而成绩略差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这样就导致了在等级赋分制下,大家的总分越来越集中,中上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避开和尖子生之间的竞争。反而在赋分情况下,“1+2”学科的分值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有缩小的。因此“绕路而行”、“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① 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在大多数省市高考满分为750分的情况下,语数外三科450分,占到了总分的一半之多,关注外界数据之余还是应该在自身分数提升上多下功夫。

② 考虑学科思维的搭配问题。物理、化学理科思维明显;历史、政治学科思维相似度更高。如果考生的政治、地理成绩很好,但却不喜欢历史,而最终选了“物-政-地”组合,其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盲目跟风或三心二意

很多家长和考生没有主见,感觉选什么都行,盲目参考班级其他同学的选科情况。选科应该因人而异,基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校情况与偏好等作为客观参考因素,选出适合考生的科目。

还有一种情况是,选科之后考生不喜欢或者感觉学习吃力,又纠结于要不要重新换组合,换组合又担心落下的很多课是否能补回来,摇摆不定,很可能做很多无用功。

对于考生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小车建议双方应该在决定前统一意见,否则在选科之后摇摆不定也会影响学习。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考生,在选科组合定下来之后,都应尽快接受自己的选择,避免中途改变科目。遇到困难应该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并不是内心多次动摇后再艰难抉择!

声明:本文内容由高考直通车团队综合整理,信息来源:各省教育考试院、新浪微博@高考直通车、自主选拔在线,转载请注明本声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