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一场特殊的新闻记者会在白宫举行。

这是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的首次公开记者会,而在这场记者会上,拜登说出了一句惊人之语。他表明,绝对不允许中国在他的任期内超越美国。此言一出,举世哗然,美国遏制中国的决心毫不遮掩,令人震惊。

实际上,这么多年以来,美国始终将中国视为“眼中钉”。然而,其实早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曾经在一份重要的文件里,断定中国的发展“不可遏制”。

美国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既已事先知晓,如今的美国又为何如此焦虑,显现出“歇斯底里”的丑态?

想要知道这一切的答案,不妨先从美国遏制中国的手段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登)

一、紧追不放:美国遏制中国的手段

近年来,为了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美国可谓是招数百出,惹人发笑。

要知道,美国一向以世界老大自居。在美国人眼里,无论是高科技还是军事设备,又或者是金融货币,这些都是专属于他们的领域。一旦发现了所谓的“威胁”,就要彻底清除,中美贸易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持续了数年之久。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美国不仅以第三国的身份介入了中兴在朝鲜与伊朗的贸易,更是利用本国法律,对华为进行制裁,甚至制造出举世瞩目的孟晚舟案。

这种种举动,都表明美国在不遗余力的阻挡中国企业发展,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不仅如此,美国还试图在经济上搞小团体,从而削弱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通过成立TPP组织,美国拉拢了一批亚洲国家,以各种手段干涉它们与中国的正常贸易。这一举动与美国一直所叫嚣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息息相关,尽管美国人一直强调,这是一个全局性战略,并非有意针对某个国家,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一举动完全冲着中国而来。

(孟晚舟案)

除经济领域外,美国也始终不曾放弃直接在政治上遏制中国,外交孤立便是他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人权是美国经常挥舞的大旗,美国人经常以此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便是经常被针对的目标。

2016年的时候,美国甚至不顾及颜面,公开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向中国发难,他们以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试图将中国纳入美国的价值观体系下。

一看中国根本不接招,美国就联合德国、日本、印度等国,试图制造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外交领域排挤中国。

无论是默克尔还是安倍晋三,都曾经公开宣扬“价值观外交”的概念,以此结成同盟,疏远中国,甚至会见达赖,挑衅意味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默克尔)

美国在文化领域的攻势也不容小觑,一系列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论调甚嚣尘上,意图明显。

他们一边打压,一边渗透,就连旨在传播文化的孔子学院都成为了美国人攻击的对象,诸如BBC一类的媒体也跟着帮腔,从各个角度抹黑中国。

当然,除了这些软攻击外,美国也始终不曾放弃在军事领域威胁中国。他们不仅在韩国部署了萨德导弹,还形成了自己的亚太战略。

以上种种,都能证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从未停止。很明显,美国忌惮中国,而这种忌惮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早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执政时期,便曾用一份重要的文件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断言。

克林顿认为,中国的发展不可遏制。

(克林顿)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克林顿的判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二、追根溯源:1998年的预言

想要完全理解克林顿1998年时对中国的评价,就不得不提到一份特别的文件,那就是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这份报告起源于1986年,与历任美国总统有关。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每一位美国总统每年提交一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顾名思义,这份报告中应当包含着这位总统对美国下一年的国家安全战略部署,意义重大。

而中国,正是报告中被评判的重要对象,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开始,美国对中国其实持以十分积极的态度。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这一时期从1987年开始,持续到了1993年。当时,尽管冷战的阴霾还笼罩在全球上空,但东西方的局势已经明显发生了改变,朝着更为缓和的方向发展。

冷战即将结束,美国迫不及待的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因此拉拢中国成为了美国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翻看那一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能看见不少有关中国的正面评价。

就连美国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恢复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这一举动对地区稳定和全球力量的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88年的报告中,美国甚至将中国列为了需要加强关系的主要国家安全目标之一。对于中国的发展,报告中也明确写出:这是其光辉历史上的又一伟大成就。

尽管彼时中美间也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与冲突,但当年的美国依然认为,和中国保持对话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们还希望能够与中国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贸易与人民之间的接触,因为美国明白,中国将在世界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克松访华)

正因有了这一时期的铺垫,才为1998年克林顿评价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克林顿1993年正式上台执政,而早在选举阶段,这位候选人便高呼出了“变革”的口号。种种变革之中,国家安全政策自然是重中之重。

他认为,冷战后新的世界将被建构,因此美国必须及时适应,调整出一套新的国家安全政策。克林顿将目光转向了经济,指出美国政府必须有能够通过全球经济增长,从而造福美国普通民众的政策。

不久后,克林顿以“参与和扩展”为名,交上了他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答卷。在这份答卷中,在威胁与遏制的对华政策间,克林顿选择了前者。克林顿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恰恰是因为他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已然不可遏制。

而这份判断,依靠的是克林顿与中国的实际接触。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飞快成长,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足以令世界瞩目。

毫无疑问,美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势头正盛,克林顿一锤定音,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下了最后的判断。

(克林顿)

他严肃的指出,孤立中国是不可能奏效的。

克林顿明白,如果美国要一意孤行排挤中国,那么甚至连美国的盟友都不会答应。他认为,这样的政策最终反而会让美国被世界孤立,既不能恢复世界秩序,还会将一切都引向危险。

身为美国总统,克林顿自然要先考虑美国的利益,在他眼中,只有让中国成为国际社会里积极的一份子,对美国才最有好处。

多重考虑下,克林顿向中国释放出了友好的讯号,喊话强调,美国愿意发展一个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无论克林顿的出发点是什么,但不得不承认,他对中国的预判极为准确,同时以最快的速度给予了反应。

从客观上,克林顿大胆承认了中国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既然无法阻止,那不妨加以利用,一边搞好关系,一边进行牵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克林顿也算是煞费苦心。

(克林顿)

在政治上,美国原本还心存侥幸,试图以台湾问题要挟中国。而这一挑衅举动,更一度让两国的关系将至冰点。

好在台海危机过后,克林顿及时醒悟,调转了方向,老老实实调整对华政策,还进行了两国元首相互访问的活动。

这项活动历经1998与1999两年,活动中正式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任务,多项协议达成,中美关系总算又一次柳暗花明。

政治上的挫败更进一步加强了克林顿先前的判断,面对日益强大的东方雄狮,他决心从经济上“套牢”中国。

比如,克林顿开始给出适当的条件,将中国融入到多边的国际经济体制中。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有着美国所渴望的广大市场,而科技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又令中国的前途一片光明。

于是,克林顿甚至愿意和中国分享一定的国际经济秩序领导权。按照他的说法,只有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秩序才会有稳定与安全。

不仅如此,中美间的贸易合作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美国人希望中国能够向他们开放市场,同时也希望两国的私营产业部门能够有尽可能多的接触。

克林顿想以利益捆绑的方式,让中国对美国产生兴趣,从而多多合作,这样美国既能赚钱,还能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中国产业里的美元占比。

(台海危机)

而为了达到经济上的目的,克林顿在军事上更是做足了姿态。

他想要改变中美对立的局面,因此在台湾问题上做出了不少让步。克林顿在任期间,美国承诺会在对台销售武器等重大安全问题上与中国商议,还会组织两国的军事官员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既然冷战已经结束,那么下一波浪潮必然是和平与发展。用克林顿的话来说,多交流,能够避免军事上的误解和误判,唯有军事与政治的大背景稳定,经济才会有不断生长的空间。

而克林顿的对华举措,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许多美国政客认为克林顿对华不够强硬,缺乏方向,习惯性用会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更是经常让步。

这些批评恰恰没能理解克林顿战略的基础,克林顿早已断言,中国崛起是必然趋势,倘若逆历史潮流而行,对美国毫无益处。

值得唏嘘的是,在克林顿的任期末,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了美国的轰炸。伴随着声声炮火与克林顿的离场,中美曾经试图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也似乎成为了泡影。

而这场轰炸,正如同一个有力的讯号般,拉开了新世纪中美关系的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使馆被轰炸)

进入新世纪后,美国摒弃了克林顿的主张,开始了对中国的全方位遏制。时至今日,美国动作不减反增,还略显急躁。

既然克林顿早已断言中国的崛起,美国人又为何现在陷入了焦虑呢?

这个问题,与中美两国各自的情况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三、遏制背后:美国为何焦虑

简单来说,美国的焦虑源于中国的崛起与自身的衰落。

先前,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中国尚且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选择首先要保证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

不仅如此,中国也将克林顿的如意算盘看在眼里,知道他仍然没有摆脱那套“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因此在合作之余,仍然保持了自己高度的独立性。

这一切都令美国政府措手不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也真正发展出了话语权。而这一切,则让美国感受到了真正的危机。

反观美国国内,近年来也是动荡不断。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美国的状态都远不如前。过去,他们尚且能够直面中国将要崛起的客观事实,但到了现在,只剩下了威胁论的不断鼓吹。这种焦虑,恰恰折射了美国自身实力的改变。

因此,美国在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发展会对亚太地区与邻国造成“威胁”。

如此一来,中国责任论也应运而生,布什政府甚至公开宣称,或许大国间的旧竞争模式会重新复活。

这一切都说明了美国焦虑的来源:他们真正将中国视为了最重要的潜在竞争者之一。

(美国动乱)

而从实用的角度来说,遏制中国是一种政治正确,近年来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两党制的选举模式使得政客们不得不想尽办法,博得选民的关注。如此一来,提及中国威胁论便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美国对中国的顾虑自然存在,但有时焦虑也会成为炒作的产物。政客们借此转移国内矛盾,渲染两国紧张对立的环境,往往能够使他们一夜成名,迅速积累政治筹码!

不仅如此,这份焦虑感,同样也能帮助美国更好的控制亚太地区。

比如,每当美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出现危机时,美国就会及时抬出中国威胁论,渲染出这种焦虑感,从而影响日本的态度。

凭借着这一招,美国不仅巩固了旧的盟友,还把手伸到了亚洲的其它地方,可谓是居心叵测。

甚至连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都能从中获得好处。他们不遗余力的寻找击败中国的方法,很容易便能被判定成非凡的学术成就。可以说,缔造中国威胁世界的形象,于美国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总统选举)

由此可知,美国的焦虑,既是真实的,也是虚假的。

真实在于,美国人实际上认可克林顿的判断,而中国也的确以飞速崛起。看着越来越不景气的国内,美国人自然奇招百出,要通过种种办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而虚假在于,很多时候美国的焦虑是一种政治工具,内可获得民心,转移矛盾,为松散的社会创造一个共同的“假想敌”,外又可联系盟友。这种时候,美国表现的越焦虑,反而对自己越有好处。

但无论美国作何反应,也不管他们的焦虑是真是假,正如克林顿所言,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而与美国想象的不同,中国永远走在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任凭外界风风雨雨,自有坚守在心。

参考文献:

1、唐庆1,冯颜利2.美国遏制中国的三把软刀子[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第2期).

2、许善达.认真研究美国遏制中国的目标和手段[J].经济导刊,2019,(第9期).

3、刘小枫.美国“遏制中国”论的地缘政治学探源[J].国外理论动态,2019,(第10期).

4、阙维杭.美国选举为何爱打“中国牌”[J].清风,2019,(第12期).

5、李庆四.美国为何总讲中国威胁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第5期).

6、王新影.美国对中国战略角色认知的演变——基于对17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2020,(第5期).

7、王伟男.接触中国: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初步反应——以克林顿政府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第4期).

编辑:雪糕

责编: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