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是每个父亲所期望的,尤其是帝王之家,最为难得。然为了争夺权力而手足相残的局面,似乎在哪个朝代都是无法避免的,除非那个朝代只有唯一继承者。就像商朝,最大的特点就是迁都,历经500多年至少迁都5次,其根本原因就是王位争夺频繁,不是今天这个王夺权,就是明天另一个王上位。而每一个王都想把都城迁到自己的封地,所以就有了频繁迁都的局面。当然,历史上最著名的皇位争夺战莫过于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和李渊时期的玄武门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九子夺嫡和玄武门之变性质是不同的,九子夺嫡最多算结党互斗,还有康熙掌控全局,而玄武门之变则直接导致两个兄弟被杀,父亲退位。这任谁都会认为是李世民太残忍,太冷血。不知道当时的李渊有多痛心,本来想玩制衡让儿子们争一下,结果玩失策了,没想到李世民如此雷厉风行,不但失去了两个儿子,还失去了皇位。

其实,刚开始的他们也是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在反隋期间,李世民和李建成配合默契,共同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李渊继位后,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一个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一个在外带兵出征。若论功劳,李世民的功劳和威望自然更甚一筹,而李建成自知不如,就和弟弟李元吉一起合谋排挤陷害李世民,一时间形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股势力在暗中争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却不曾想,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惨烈的“玄武门之变”,导致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其子女也全部伏诛的惨剧。其实,这矛盾本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人之间的,和李元吉没有关系。他完全可以选择置身事外,然而当李建成和李世民矛盾爆发时,他想坐收渔翁之利,却没想到搭上了自己的命。

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爆发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李渊这个爹,一碗水没有端平。

大家都知道,论综合能力的话,李世民更合适储君,但李建成也并非像《隋唐英雄传》里的那个草包太子,打仗不行还心胸狭隘。李渊起兵的第一仗就是李建成打响的,之后还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西河城,平定了山东。他在政务上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就连当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格评价说:

“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

再加上李建成又是长子,自古立长不立贤,所以李渊自然更青睐他一些。然而这也就算了,主要的是李建成一直和李世民过不去,李渊还一如既往的偏袒,对李世民说过的话是三番两次的爽约,这才让李世民掀了桌子。因为他知道,再这样下去他不杀兄弟,兄弟就会杀他。

再者,李建成做事不如李世民沉稳,考虑问题全面,而是继承了李渊的优柔寡断。就拿他招募私兵这件事来说,当时新招募的士兵,由于装备不足需要外出采购。这件事在皇帝眼中本就是大忌,但李建成却没想到让自己的亲信去采购,而是派了尔朱焕、桥公山两人。这两人并不是东宫大臣,也不是李建成的忠粉,一听要采购装备,就猜到李建成要招募私兵,怕事后受牵连,就跑去李渊跟前告了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渊听了并不相信,还亲自去太子府一探究竟,当证据摆在眼前的时候,他怒了!当即表示要以谋反罪处决李建成。李建成也知道自己真惹怒了父亲,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苦肉计,以死证清白。结果可想而知,毕竟是亲生儿子,李渊最终心软了,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不过李建成的手下却没那么幸运,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见,李建成并不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而他的部下杨文干,也就是组建私兵的负责人,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干脆带着私兵举兵造反。按理说,这件事应该由李建成自己去解决平息,然而他害怕李建成真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所以就决定让李世民出面解决。李世民当然乐意,当即表示要将杨文干缉拿归案。李渊见李世民如此热血,一冲动就对他说了一句话,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为此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种子:

“杨文干造反祸起建成,你可以便宜行事。若你能平定杨文干,朕便改立你为太子,将建成封为蜀王。”

俗话说,君无戏言,李世民将这句话放在了心上,而李渊却将这句话当作是当时的一句安慰之语罢了。当李世民平定杨文干之后,李渊却在这段时间恢复了对李建成的宠爱,并继续让他坐守东宫,而对李世民再无提起改立太子之说。

估计李渊做梦也没想到,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李世民有了想法。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对他多有造次,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其实若不是他们两步步紧逼,以唐太宗之仁,何至于气到头上,灭了全家。如果李渊一开始就让李世民做了皇帝,说不准他们还是和睦的一家,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