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是小学一年级有关候鸟迁徙的课文。

每每提及候鸟,都会涉及3个哲学问题:候鸟是什么鸟?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今天,除了给大家带来关于候鸟迁徙的一系列解答,还会详细说明:位于四川盆地中心的公园城市成都,在全球候鸟大迁徙中,处在怎样的地位?我们在公园里见到的这些鸟儿,都有什么来头?

温馨提醒:以下内容建议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加以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小朋友都听说过候鸟,但候鸟究竟是什么鸟,你知道吗?

每年的特定时节,数以亿计的鸟儿沿着有规律的、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长距离的往返,这些鸟就是“候鸟”。生活中常见的燕子、天鹅、丹顶鹤等就属于“候鸟”,而像麻雀、喜鹊、啄木鸟这样一年四季都在一个地方生活的鸟类,就属于“留鸟”。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候鸟就是每年都要离开本地去其他地方“旅行”的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涉及地区不同,候鸟又被分为该地区的“夏候鸟”和“冬候鸟”。比如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大杜鹃、黄苇鳽,它们春夏时节在这里繁殖,秋冬时节到更南的地方越冬,我们叫它们“夏候鸟”;而像大雁、野鸭子这类秋冬时节来这里越冬,春夏时节到北方繁殖的鸟,我们叫它们“冬候鸟”。

每到秋季,为了躲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寒冷的冬天,大批候鸟会集群向南迁徙,其中一部分会飞往孟加拉湾的滩涂、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滨海湿地、新西兰南部的沿海湿地等,另一部分则会留在我国境内的四川盆地,或者飞到更南边的云贵高原等地越冬。

全球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里,有4个经过我国境内。从东至西分别是西太平洋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南亚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迁飞通道。

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则刚好位于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南亚这2个迁飞通道的交汇地带。但所谓的迁飞通道并不是固定的一条线路,而是指一个大致的迁飞区域。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重要的国际候鸟迁飞通道内,其中,观测并记录下来的候鸟种类和数量约占全球的20%~25%。因此,在我们国家,你会有机会看到世界上约1/4的候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常认为候鸟每年迁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为了寻找食物和繁殖地,二是为了避开寒冷的天气。温度、食物都是候鸟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也是候鸟迁徙的驱动力。春夏是大多数候鸟繁殖的季节,它们通常飞往纬度较高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夏季昼长夜短,热量条件充足,鸟儿有更长的白天可以觅食、哺育幼鸟,生存压力相对较低。

等到夏末繁殖结束,幼鸟也已经长大,候鸟便离开日渐寒冷的高纬度地区,飞往气候更温和,食物资源也更充足的低纬度地区,寻找适宜的栖息地。于是,候鸟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便取长补短,利用两地的优势往返其间。这种驱动力在千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性。

对于很多鸟类而言,温暖的成都平原是可供它们度过整个寒冬的庇护所。成都冬季平均温度在10℃-17℃,最低一般在0℃左右,而0℃对很多野生动物来说并不算冷。因此四川本身有很多留鸟,但同时也有很多候鸟在此停留。

每年到了北半球的秋季,成千上万的鸟儿从遥远的北方飞到热带或者南半球温暖的区域过冬时,有一部分会在成都“歇脚”。每到这时候,就是我们观鸟的好机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这几年,大家都会注意到,从初冬起,成都就变成大规模越冬候鸟迁徙的“驿站”,成都市内各大公园、滨水绿道常会看到群鸟齐飞的壮观场面。

成都的候鸟来源比较复杂,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有一部分是从东北迁徙而来,包括俄罗斯、以及我国的东北地区的候鸟;有很小一部分是从西北迁徙而来,包括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候鸟,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也会汇入进来;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小范围内的垂直迁徙,冬天在成都平原这样低海拔的区域越冬,夏天则在成都平原附近的高山上繁殖。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白腰雨燕 沈尤 摄

不同于很多候鸟都是大范围的迁徙,留鸟在繁殖季的时候,活动范围相对小一些,大多都在巢域附近活动。等到冬天的时候,它们的活动范围就会稍微大一些,会集群“游荡”在它们更喜欢的地方。成都平原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平坦,没有高低起伏的落差,因此我们长期能在公园里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本土“留鸟”。

倘若你在冬天的公园里看到了以前没见过的鸟,那一定是候鸟了。比如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都是从蒙古、俄罗斯这些地方繁殖后,在成都平原短暂歇脚,再飞到滇池、云贵高原区越冬的。假如你偶然在成都某个公园里看到了红嘴鸥,那么它的下一站,很可能就是飞往云南滇池。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红嘴鸥 余欢 摄

成都观鸟会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最新统计显示,成都境内已累计观测记录到532种鸟类。其中不乏一些珍稀鸟类,比如歌鸲

歌鸲这种鸟类的体型比鸽子和斑鸠要小一些,但是比麻雀要大一些。歌鸲并非短距离迁徙的鸟类,科学家判断,它们除了迁徙,其他时间没事儿的时候,都跑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这些东南亚国家“度假”去了。

因此这种鸟类在全国都十分罕见,有很多观鸟爱好者去云南、青海、西藏这些地方,都不一定能拍到。但恰恰就是在川大望江校区里面,观鸟爱好者们就累计拍到过8种歌鸲,基本上把目前国内已有的歌鸲都拍完了,这在全国的观鸟界都非常有名。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蓝喉歌鸲 牛蜀军 摄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蓝歌鸲 牛蜀军 摄

其实成都平原并不是歌鸲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望江校区更是处在成都繁华的市区内,那歌鸲为什么不去周边更大的湿地和丛林,而是要选择在这里歇脚呢?

资深观鸟爱好者、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董磊谈到:一般天气好的时候,它们可能不会停留,直接就飞过成都了,但是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比如这两天的极端降温天气,它们可能就会在望江公园或者川大的校园里面停留一下。虽然由于城市建设,让很多鸟类已经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迁徙路线,但还是有一部分鸟儿不会轻易改变世世代代的迁徙路线,歌鸲可能就是其中一种。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黑喉歌鸲 牛蜀军 摄

而望江吸引很多鸟类来此的原因,可能是里面很多房子都是很早以前修建的,里面的植物也没有改变过,还是它们熟悉的样子。但如果把那些灌丛全部砍掉,改成草坪,把植物修成花台,可能歌鸲来了就没有地方藏,没有食物吃,或许以后就不来了。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李涛 摄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沈尤 摄

董磊提到,现在城市公园里很多都是移植的小叶榕,适应这种环境的鸟类,比如白头鹎、山雀这些就留下来了,而其他的鸟类,可能就会去寻找其他更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提及于此,董磊感叹到:“我也不知道这种可爱的鸟类是否能跟人类共享成都平原,这需要城市规划设计不能只考虑人类需求,得为野生动物留下它们喜欢的环境,哪怕看上去没有公园那么整齐美丽。”

成都平原一直是很多候鸟喜欢的越冬地,温度适宜,水草丰美。除了歌鸲,还有很多稀有鸟类,也曾现身成都平原。比如最近最新记录到的有珍稀猛禽白腹隼雕,体型最小的一种大雁棉凫也曾被观测过。甚至我们在纪录片里见到的火烈鸟,也是成都平原的“常客”。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黑颈鸊鷉 沈尤 摄

图源@《成都观鸟指南》青脚滨鹬 杨可 摄

据说第一次火烈鸟出现在成都平原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是从动物园里跑出来的,后来经过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些火烈鸟可能是离我们四川最近的哈萨克斯坦迁徙而来。

据成都市观鸟协会不完全统计,最高峰时,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的野生鸟类有52种,雁鸭类水鸟单次统计的最大数量超过3500只,还有仅有500只的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前来停留,比大熊猫还要珍稀!不过这种鸟的胆子很小,不容易接近,若要摄影,一定要准备好长焦镜头。

但没有长焦镜头也没关系,新手观鸟的话,家里可以准备两个东西:一个是双筒望远镜,另一个则是鸟类图鉴的书籍。因为没有望远镜,光靠肉眼其实很难看到。有了望远镜,再对照着鸟类图鉴,就可以开始观鸟了。

一本优质的鸟类图鉴,不仅要全,而且要细。新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收录了1505种鸟类,全书更是新增了2831条主要识别特征标识,有助于快速抓住识别要点。《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则包含了800余种野外鸟鸣声的音频,4000余幅科学插画,是中国首部有鸣声、全手绘的原创观鸟图鉴。

另外,站在拍摄的角度,晴朗有太阳的天气更容易出片,但若只从观鸟的角度来看,其实这几天有寒潮经过的天气,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等寒潮结束,天气回暖的时候,就是观鸟的特别好的时间了。因为有些鸟可能正在迁徙的路上,突然遇到寒潮,它就会停止迁徙,停留在成都平原。等到天气转暖,它恢复一两天就会离开,所以寒潮刚结束的时候去看鸟,是特别好的时机,可能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候鸟群集、迁徙越冬,正是观鸟的最佳时间,有兴趣的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安排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