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达室

我前两天刷到人民日报微博发的一篇文章,叫《度过人生低谷期的7个小建议》。

虽然煲的是一碗鸡汤,但这两年许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低谷,因此看到后还是有些想法。

陷入低谷的感觉是很难受的。

有一个办法是可以读读领袖人物的经历,看他们是怎么面对的。譬如,毛泽东在苏区的时期曾被边缘化,邓小平“三落三起”的经历更是耳熟能详。

那么,江同志有没有经历过低谷?他又是怎么面对的呢?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代,明信片上的武汉街景

1966年5月,江同志从上海电科所副所长的职位上,调到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当所长。

这个研究所是为核工程做配套设计的。

从副所长变成正所长算是升职了,但也不得不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两地分居,让他与温馨的家庭分离,一份工资还要分成几处花。

那时他的月工资是158块。

我查了一下资料,158元按照当时干部24级工资标准,在11级-13级之间,相当于中校到大校的水平,并不算低。但因为家庭负担重,所以也并不宽裕。

据热工所的段同志回忆,他亲眼见到江同志领到工资后,在邮局汇款的情景:

扬州的父母40元,上大学的两个妹妹共30元,自己只留20多元傍身,余下的寄给上海家里。

热工所是新筹建的机构,所以一开始没有自己的物业,只能借住在武汉锅炉厂的一幢四层小楼里。江同志身为所长也和大家一样住单身宿舍。

2

尽管条件跟上海比差很多,但毕竟担任部属大所的所长,40岁也恰是年富力强,当打之年。

正当他准备为国家的核工业作贡献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革”来了。

武汉是九省通衢,华中重镇,也是运动搞得比较厉害的地方,几乎是个领导就要被斗。作为一把手的江同志,自然难以幸免。

他的罪名是所谓的“执行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

原因无非是他去过苏联和一些西方国家,在同事面前赞美过“巴黎是个很美的城市”。甚至他的发型也被指责是“三十年代的样式”,不“革命 ”。

真是令人十分生气。

很快,“工宣队”和“军宣队”剥夺了他的权利,多次把他关进“小黑屋”反省。在《江同志有没有见过周总理?》这篇文章中也记述了,他因此与面见总理的机会失之交臂。

从这个时候起,江同志进入长达4年的“低谷期”。

3

这种低谷不光是事业上的停滞,而且还有人格上的侮辱。

拥有正牌大学文凭和多年技术管理经验的江同志,靠边站之后被安排干什么呢?

答案是,清洁工。

这种落差无疑是相当大的。

同事们回忆,那段时间每天都可以看到他“穿着胶鞋,手拿橡皮水管和扫帚”在打扫厕所和实验室。

人在低谷时,最容易产生的是绝望感,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想未来,专注眼前的事情。

老同事的记忆中,江同志打扫实验室时非常认真,满头是汗。跟他说“差不多就行了”。

可江同志却说,实验室加热段上的铜锈如果不刷彻底,会有安全隐患。

无独有偶,这时远在上海的江同志妻子王同志,也被弄到食堂扫地擦桌子。可同事们发现,她也从不抱怨,还是那么“娴静”。

4

人生的暴击是突如其来的,会让人措手不及从而迷失方向。有人会选择沉迷在娱乐中消磨时间,但学习才是治愈的良药。

在1960年代的运动中,许多生产和科研的任务被中断。人才济济的热工所,也变得无所事事。

1969年的群众游行

尽管已经是靠边站的所领导,你都想不到江同志干起了什么事。

他竟然在那样的环境中,亲自组织编教材,办起了英语和日语的学习班。

他对大家说:

虽然现在的形势下咱们没有太多的设计任务,但可以利用时间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和外语,提高自己,总不会一直是这样乱哄哄的无政府状态吧。

这段话细品一下水平很高,既描述了未来的希望,又指出了现实的出路。大家参加外语班的积极性都很高。

在那段时光里,江同志不光为大家办起了学习班,自己还学会了游泳。

在武汉炎热的夏天,他常常和年轻的职工一道来到东湖边。波光粼粼的湖水,见证了他很快学会的蛙泳、仰泳等几种泳姿。

我记得前些年有一位著名官员,在遭遇仕途波折后,白天就在图书馆看书,晚上就去运动,过上“读书+出汗”的生活,慢慢走了出来。

5

一个人要垮下去很容易,只需要躺平就好;一个人要支棱起来不容易,需要有强大的信念。

在江同志的低谷期里,有一段他和年轻人的对话。

1967年的一天,一位姓滑的年轻同志,要拉江同志上街去看武斗的热闹。

没想到江同志却对他说:

小滑,你还年轻,要抓紧时间好好学点知识才是。我二十多岁就出过国,看到人家高度文明发达,我们真有种紧迫感。

这应当就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信念。

当时,许多员工都跑回了老家。江同志却说:“我会与热工所大楼共存亡。”

在一个人的低谷期,他也不应停止工作。工作帮我们维护着生活和精神的秩序。

在四年时间里,江同志确实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而且还想着自己来这里是搞核工程的。

江同志原本学电机,他并不懂核能。

但在武汉,他自己读完了长达三百多页的核工程教程。根据一位丁同志的回忆,他跟江同志去北京出差时,他还利用时间间隙,去请教原子能方面的专家,去房山参观了中国第一座核实验堆。

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江同志直到离开武汉时,也没能为核工程发挥他原本该有的作用。

老同志介绍说,退休之后的江同志依然在阅读核能方面的书籍,不知道是不是在完成当年未尽的遗憾。

以上引用的资料,大多来自《江同志在武汉热工所》这本书。

前些年,陆续出版了多本反映江同志人生历程的书籍。《热工所》这本是其中最薄的,也说明了那段时间被打乱的节奏。

但是,无论厚薄,都是人生。

如果你或者身边人正在经历低谷,可以看看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

然后学习一个,希望低谷早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