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副对联:“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一个人讲不讲义气,真的会和他出身背景关系密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沛县好兄弟的成员中,就有一位以屠狗为业的将军,那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曾于鸿门宴上挺身捍卫刘邦,在战场化身杀神,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屠狗大将军樊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惯例,开头背景介绍:在史记里头,提到樊哙,他是汉高祖刘邦的沛县同乡,靠着屠宰狗肉养家,等到刘邦起兵抗秦时,就成为他的左右手,陪伴刘大哥转战四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有个小彩蛋,司马迁是用字很精准的作者,他在《刺客列传》中,曾多次使用“狗屠”两个字,指的是杀狗为业或者身份低微的人。可是到了樊哙这里,改用了“屠狗”。在先秦两汉时期,狗是相对贵重的动物,它既可以当做祭祀的“牺牲”,又能够协助狩猎,并非普通老百姓,可以端上餐桌的肉品。换句话说,能长期靠屠宰狗肉过日子的人,生活经济水平,会比一般人民好。这里要特别强调,秦汉时期的收入水平,不等于社会地位,金钱可以给你接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但如果要翻转阶级,靠的还是做官,或者像刘邦那样干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认为樊哙是个粗鲁的屠夫形象,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他在刘邦阵营中,执行的多是勇猛凶残的任务,樊哙到底有多狠呢?评估一个将军的武勇,要看看他背后有多少刀下亡魂。樊哙是刘邦手下将军中,少数被详细记载斩首数字的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开列传会发现,他在砀东之战杀了15人,濮阳之战23人,与敌军李由,东郡守卫作战时,又斩首了30人。后面陆续有开封之战,宛陵之战,丽县之战,武关之战等等,只要樊哙带兵出阵,樊哙的兵器,依旧是要见血的。乱军之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还真有点万人敌的味道。

为何关于樊哙的斩杀记录,会这么详细呢?除了他特别骁勇善战之外,我认为另外一个因素,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撰写列传的时候,又特别前往沛县樊哙故居,寻找他的后人做调查。当时找到了樊哙的孙子,对于爷爷的战绩,自然是如实讲述了(大吹特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把樊哙斩首的战绩打点折扣,他依旧有一股别人所不及的狠劲。不说别的,只讲屠城次数,樊哙就有两次,《史记》里其他的知名将领,例如曹参啊,韩信,蒙恬等等,一辈子可能都没有下过一次屠城命令。

就是这样残酷的行为,加深了后人认为他应该就是屠夫的刻板印象。这里要特别说一下,一个人个性残暴与否,和他所做的职业没有必然关系。白起坑杀过赵卒,曹操屠过徐州,很多时候,除了将军本身个性之外,乱世中的战场,往往是让人不得不残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电影《投名状》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哙不止可以领兵打仗,还能够化身肉盾,保护刘邦的安全。拯救刘邦最精彩的案例,就不得不提那场经典的鸿门宴。

秦朝末年,各地群雄割据,最初,呼声最高的并不是刘邦,而是楚国名将世家,20岁出头,就横扫中原的西楚霸王项羽。当时,反抗秦国的义军有个精神领袖,吉祥物楚怀王,他为了激励反抗军的士气,曾经与各方军队领袖约定,如果有谁先打进关中,就能够担任关中王。电视剧《潜伏》里,军统的吴站长也唱过,先入咸阳为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理讲,最有冠军相的应该会是项羽,我以前有文章分析过,项羽为啥进城晚了,这里不赘述。最终刘邦早一步,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城。当项羽解决了北面敌军,领着40万军马,来到函谷关口,看到刘邦已经抢先冲破终点线,他心中怒火不打一处来,认为这场比赛不公平,所以准备用公平的方式,消灭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项羽蓄势待发,准备下令大军杀进咸阳的同时,刘邦竟然先释放善意,他通过项羽的叔父项伯先生,促成双方碰面谈判,这便是鸿门宴的契机。为何常听人家讲会无好会,宴无好宴?这是因为,当时项羽手下有个重要参谋范增,他极力劝说,要把刘邦杀了,以绝后患。然后就开始了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宴故事很精彩,我以后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详细描述,因篇幅关系,这里不赘述。总之,这是属于樊哙的高光时刻,在樊哙的勇武和智慧的光环下,所有的计谋都黯然失色,刘邦和项羽也成了背景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樊哙,我有一点抱不平,他和张飞都是同行业出身,但是他比张飞出道早,战功多,为啥屠夫的祖师爷是张飞呢?真的是因为狗肉上不了席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