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句诗来自清代袁枚的《苔》,一朵小小的苔花正如每一名志愿者,个体虽然渺小却拼尽全力去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一刻起,我觉得我也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朱海兵在2020年大年三十的那一晚,他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一条志愿者之路在他脚下铺就。

1、向善而行,遇见美好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朱海兵的父亲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大年三十晚上连夜赶往医院支援。

在送父亲去医院的途中,朱海兵心里想着“我要是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就好了。”

于是跟随师傅厉上清前往宜兴的南大门洑东卡口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卡口检查来往车辆的行程码和核酸证明。

在卡口做志愿者20多天时间里,他更加感受到医务人员的辛勤与不易。

在交谈中,他说他永远记师傅厉上清的一句话:想练好手艺可以通过数年的勤学苦练,但是有善心做善行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他听从师傅的建议将自己的“学费”以自己和师傅的名义全部捐到丁蜀镇养老院。

“传承”二字重之又重,师徒传承间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对他们师徒两来说,更像是一种名叫“善意”的传承。

2、从守住城门口到守住家门口

朱海兵曾值守在宜兴大门口,在洑东卡口的志愿者工作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加入曹竞方老师的宜陶芳华志愿者队伍。

开始守护自己的“家门口”湖渎社区。

朱海兵参与湖渎社区的全民核酸志愿者,在其中担任核酸检测登记员工作。

从2022年5月份开始全民核酸检测时,他就积极参与其中,历经春夏秋冬,共参与60多场全民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

在核酸检测排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邻里纠纷,朱海兵就利用自己在湖渎社区土生土长的优势,将心比心的耐心劝解,化解矛盾,不影响正常的核酸检测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获得志愿者补助后,他又自己加了一些资金,一起在“一日捐“活动中全部捐掉。

“社会给我回馈,我就更多的反馈给社会。”朴素的话语从朱海兵口中说出,但却可以看到他笃定的眼神。

3、保持热爱,不断学习

朱海兵自江南大学毕业后,先后师从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邱嘉平老师与陶刻名家厉上清先生。

曾获2019年“弘陶杯”书法比赛获得三等奖,2020年“前锦杯”陶刻大赛入展,2021年“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书法篆刻大展入展。

朱海兵渐渐地在紫砂陶刻一途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与兴趣,也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他醉心于陶刻技艺,也不忘将之发扬光大,参与陶文化志愿者,让外来学生,游客体验学习陶文化,感受到陶文化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朱海兵的身上有种让人宁静的力量,但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

《我是志愿者》

时光需要被铭记,美好不能遗忘!

每一个志愿者都有故事,可能事情不大,但都很温暖。《我是志愿者》由中国网·美丽江苏主办、无锡商务时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宁波银行联合打造,栏目通过采访优秀典型,讲述志愿者背后的故事,阐述强大的奉献精神和众志成城的抗疫力量,助力争创文明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