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句诗来自清代袁枚的《苔》,一朵小小的苔花正如每一名志愿者,个体虽然渺小却拼尽全力去绽放。

初遇范程明,他刚结束一场全民核酸检测的志愿服务。接到电话后才匆匆赶到工作室聊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程明: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委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广告设计师(获得OSTA认证)、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1、一个“怕睡过头”的志愿者

“我特别怕我睡过头,我有时候用两个手机定闹钟,一个放在附近,一个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这样就不怕自己按掉手机闹钟了。”范程明提起这样的事还有些不好意思,但这却是一个十分日常且真实的小故事。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3年,没有人知道何时结束,但是像范程明一样始终坚守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的人还有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家庭和生活,但是他们依旧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地参加每一次志愿者工作,这其实并不容易。
因为范程明的做壶习惯是在深夜做壶,因此常常日夜颠倒。对他来说,做志愿者最大的困难就是怕起不来,怕误事,所以才会用两个手机定闹钟。

“有时晚上做完紫砂壶,出门吃个早饭就去核酸现场了。”“答应了做志愿者,就要信守承诺”,是他的责任心让他在这么多场全民核酸检测中坚持了下来。自2022年5月加入曹竞方团队后,公益服务于宜兴市丁蜀镇湖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服务至今已经参与了49次全员核酸身份证信息采集。

君子一诺,重若千金。

做壶是为了生活,但做核酸志愿者则更多是为了责任。

2、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提起做志愿者的初心,范程明还有些触动。因为他的夫人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非常担心夫人的安危。
但成为志愿者后,身在局中才发现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与不易,也更理解夫人。而他在加入“宜陶芳华”公益团队后更是获得了身边人榜样的力量。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7月加入以来,范程明参加各项公益服务事业,累计公益服务时长已达158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做日常的核酸志愿者工作,范程明还前往丁蜀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当地儿童开展“拒绝网络暴力”的公益少儿绘画培训活动。

在实践中寓教于乐,通过绘画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共建和谐网络空间。

通过不断地帮助别人,范程明也获得了满足感与幸福感,向社会注入一份爱,就能收获一份爱。

3、忘不掉的除了故乡还有紫砂

范程明1992年生于陶都宜兴,201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自小受父亲范建荣的影响,对紫砂耳濡目染,情有独钟,为紫砂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后因为对这片土地的念念不忘之情,让他毅然决然回到故土。在范程明的想法中,传承紫砂,成为一名手艺人极具魅力。一张工作台,一块泥料,就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他愿意静下心沉淀自己,愿意让普通平凡的泥料经过不断塑形打磨后成为一把好壶。对紫砂的潜心钻研让他的技艺有了更大的提高,所创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能灵活的融入现代时尚气息和中国传统融为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衡量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

每一位志愿者都像一簇“微火”,就像范程明。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传递温暖,绽放温暖。

“微火”虽微,却是青年志胸怀天下事,“微火”虽小,却是嫩肩膀扛起重担子。

《我是志愿者》

时光需要被铭记,美好不能遗忘!

每一个志愿者都有故事,可能事情不大,但都很温暖。《我是志愿者》由中国网·美丽江苏主办、无锡商务时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宁波银行联合打造,栏目通过采访优秀典型,讲述志愿者背后的故事,阐述强大的奉献精神和众志成城的抗疫力量,助力争创文明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