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0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艾曼纽·卡彭特(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们对“基因编辑”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此届诺贝尔化学奖,最大的热点估计就是张锋没有获得诺奖了,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中,张锋几乎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入围诺奖引起了广泛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基因编辑技术获得诺奖青睐,是因为许多科学家认为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人类战胜顽疾的“终极武器”。

2015年6月,英国伦敦一名患白血病的1岁大女婴生命垂危,医生们尝试将基因编辑过的血液细胞注入她体内,没想到竟然成功消灭了癌魔,创造了世界首例婴儿白血病的治疗奇迹。

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呢,就是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或过程,DNA蕴含在每个生物体的细胞中,它们犹如一本使用手册,精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每一个生命特征和活动。基因编辑技术目前最为流行的当属CRISPR/Cas9技术,它可以让基因编辑的过程如同我们在电脑上剪切、复制、粘贴资料一样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可以用于进行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还将作用于人类的众多领域,比如动植物的性状改良,培育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比如用于对灭绝生物的研究等等。

科学家还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未来将在人类星际移民中发挥重要作用,俄罗斯科学院太空研究所核物理行星学处中子和γ光谱学实验室主任马克西姆o利特瓦克指出,在未来星际移民中,不是人类把其他星球地球化,而是让我们自身去适应外星的条件。人类必须在演化变异后才能适应其他星球的生存条件。而这就要靠基因编辑技术。

一些激进的科学家甚至提出,对人类生殖系基因(也就是精子、卵细胞和早期胚胎细胞的基因)进行编辑。这种改造影响的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还会影响他们的子孙后代。这些改变世代相传,从而改变人类的遗传轨道。这样就可以在外星之中长久繁衍发展。

1999年,刘慈欣在《微纪元》中就描述过这样的场景:

地球的生态系统被完全摧毁后,人类基因缩小至10微米后所构成的“微人”社会
“培育第一批微人类似于克隆:从一个人类细胞中抽取全部遗传信息,然后培育出同主体一模一样的微人,但其体积只是主体的十亿分之一。以后他们就同宏人(微人对你们的称呼,他们还把你们的时代叫作宏纪元)一样生育后代了。

像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卫星,它是地球之外唯一一颗有大气、湖海、会下雨的天体。但土卫六温度在零下180度左右,而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类基因进行编辑,变得更加耐寒,从而适应土卫六的环境,相比于寻找与地球环境相似的一具星球,改造人类自己,去适应其他星球环境要更容易得多。

不过,目前基因编辑还面临着伦理性问题,除此之外,基因编辑的安全性还需要评估,基因编辑过程中也有可能出错,敲掉其他关键基因。这有可能引发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疾病隐患。而且,该步骤无法“撤销”,基因一旦被敲除就不能恢复。

人类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人类的每一个基因究竟有什么用处,人类很少有功能单一的基因。编辑数千种基因会让身体陷入难以预料的境地,比如说,删掉CCR5基因可以让人们免疫艾滋病病毒,但也让他们死于西尼罗河病毒的风险高上13倍。改造FUT2基因可能降低患I型糖尿病的概率,但也增加了感染诺瓦克病毒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家还担心,一旦基因编辑技术没有限制,可以在人类上使用,将会催生许多非法产业,比如一些黑诊所就可能会提供基因编辑服务以进行人体强化,比如关于定制婴儿等等。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的使用,这是一个需要长久时间来评估、验证的事情,在目前来说,不应该允许基因改造人类的诞生,因为太危险、太无法预测了。

而且,究竟是改造外星来适应人类,还是改造人类来适应外星,这依然还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