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发了一篇文,建议各地不要继续大规模建方舱医院的文,引起了大量支持“清零派”的严厉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批评的理由关键在于文中的一句话:“我觉得尊重那些人的愿望允许他们居家隔离是大势所趋。今后进方舱的恐怕是无居家隔离条件自愿去方舱隔离的人。”

这句话有错吗?

有错,错就错在他陈述了一个事实,而且这个事实说的有点早,不符合当下。

正因为这个事实,成为了大多数人指责胡锡进左右横跳的证据,甚至连老胡自己都心虚得偷偷把这篇文删掉了。

这个事实就是:新冠疫情防控,早晚有一天会全面放开!

没人愿意一辈子动不动就被静默出不了门,没人愿意一辈子隔三差五就被捅嗓子眼,疫情防控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不被新冠影响,而不是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

清零没错,动态清零也没错,都是面对疫情不同阶段的无奈选择,如果有的选,谁愿意用“清零”这种影响经济民生的“笨”办法?

胡锡进无非就是提议各地政府把建设方舱医院的钱悠着点花,不要没疫情也“大干快上”,劳民伤财不说,白白闲置那么多的资源却用不上,这也让人心疼不是吗?

再说说居家隔离的问题,谁都知道待家里舒服,但集中隔离更有利于斩断疫情传播链。道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我们就听不进去“居家隔离”四个字呢?居家隔离有错吗?没错吧?

现在是由于我们前期管控的好,所以大部分地区具备集中隔离条件,但同志们是否忘记了,当初武汉形势危急的时候,没有集中隔离条件的时候,很多病例不也是居家吗?不居家难道睡马路吗?

那么困难的环境,我们不也坚持过来了吗?为什么三年过去了,现在谈到居家隔离,反而令人闻“家”色变了呢?

老胡在文中说的是“居家条件好一点的人要求居家隔离自愈的肯定越来越多”,这句话也没毛病吧?

如果您家里住农村大别墅,基本不存在影响邻居的可能,为啥不能居家隔离,非得去挤方舱呢?换做谁,谁也不会乐意吧?

当然,住“大别墅”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容易被感染的市区民众还是住单元楼小区这种,其中一户出现阳性,整栋楼的居民心里不舒服也是很正常的。

但这也得区分情况,疫情的情况。

还是前面那句话,新冠早晚会过去,没人能在蜗牛壳子里度过一辈子,疫情管控早晚会全面放开,这是毋庸置疑的!

管控全面放开之前,无非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保不会发生因为重症导致的医疗挤兑,二是确保新冠后遗症可控。只要这两件事没问题,分分钟全面放开你信不信?

胡锡进在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不叫问题,而是现象,那就是新冠感染者越来越抵触前往方舱医院。

为什么抵触?两个原因,奥密克戎确实比德尔塔的重症率低了一些,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也多了一些。大家当初对新冠的恐惧,已经从一开始的死亡,更多的延伸到后遗症问题和医疗资源挤占的问题上。

正因为奥密克戎重症率低,大家目前对新冠的致死率话题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敏感紧张。

正因为奥密克戎无症状感染者多,有些感染过新冠的人会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两者叠加,必然会造成一部分群体不愿意集中隔离,只愿意居家。而且愿意居家的群体数量,会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为什么?

因为感染的人数越多,方舱的住宿医疗条件肯定会随之成反比不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成立方舱医院的初衷,是在新冠病毒前期具有较强攻击性时,便于集中治疗、缓解医院床位压力才设立的不是吗?

三年过去了,各地花巨资修建的大部分方舱医院依然是“老破小“,既不存在专业救治的医疗团队,又没法提供令人安心的居住环境。这样的方舱建的再多大家不愿意去住又有什么用?这不是今后制造矛盾的导火索吗?

前几天,笔者发过一篇关于,其中提到建设的方舱闲置时用于养老院收回成本。

这个方案其实挺好的,关键在于,如果方舱建得“老破小”,今后谁愿养老入住呢?

所以胡锡进说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你要么就别建,要么就花心思建好,或者想好今后的回收用途,而不是白白浪费钱,建一堆没人愿意住的“简易棚”。

反过来想,如果隔离住的都是鸟语花香的养老院,谁会抵制呢?住宿条件没那么差,这样才不会让大家产生对住方舱的抵触心理不是吗?

疫情三年,眼前虽然还看不到获得全面胜利的曙光,不过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一点是肯定不会错的。

前期因为我们上下一心的努力,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没必要妄自菲薄。

说到底,战胜疫情,靠的是科学。

既然是科学问题,什么时候放开,肯定得听从最专业的官方建议。

胡锡进的言论,又不是官方,听到觉得有道理,听两句,觉得没道理,说说自己的看法就行了,何必冷嘲热讽肆意谩骂呢?

谁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不是个俗人?

在战胜疫情之前,具备条件的,让自己面对疫情时更舒服一点,更从容一些,这种想法也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