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疫情封控话题的讨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有人认为社区存在防疫层层加码问题,不应随意扩大封控范围至全小区;而有人则支持严格防疫,全小区静默几天只进不出也无妨。那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以下简称“第九版”)和《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出台的背景下,究竟还能否因为1例阳性能否封控全小区?我的答案是原则上不可以,且听我从上述规定文本出发,抽丝剥茧,详细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冠疫情防控管理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大家之所以在网上吵来吵去,是因为很多人对这个基本问题并没有搞清楚。就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面而言,需要先科学划定风险区域,再根据不同风险区域分类实施相应的社区防控措施。

如何依照第九版和二十条判定风险区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疫情风险区域化管理的基本行政区域单位,即县(市、区、旗)。咱们以北京为例来看,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等行政区是进行辖区内风险区域划定的基本行政区域单位,既不能以北京市全市为单位,也不能以各街道为单位。全国其他地方按照县(市、区、旗)的标准以此类推。

其次,是否划定风险区域的判断标准是县(市、区、旗)内是否发生过本土疫情,一旦发生本土疫情,要尽早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精准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三类风险区,统筹各方面力量,实施分类管理措施;而对于未发生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旗),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无需划定风险区。

也就是说,根据第九版从总体角度来看,风险区域其实一共有四类: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和无风险区。而后出台的二十条取消了中风险区的划定,目前也就剩下了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和无风险区三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高风险区的划分标准为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第九版要求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可调整风险区域范围;而二十条进一步优化,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
  • 低风险区的划分标准为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区。
  • 无风险区域前文已给出过定义,即未发生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旗)。

不过二十条中也有一项例外规定: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可见如何理解、把握“适度”是一个关键问题,但草率、一刀切地封控整个大型小区显然是不妥的。

总之,一个小区内的某栋楼或者某个单元出现阳性病例,原则上只能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为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域范围。

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对应的社区封控措施具体是什么?

高风险区的封控措施为区域封闭,期间“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安排24小时巡逻值守,可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电子门磁等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外出流动,严格做到足不出户。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须经社区防控办公室协调安排,实行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低风险区的管理措施为强化社会面管控,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区域内各类人员按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不聚集、不扎堆,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严格落实进入室内公共场所预约、错峰、限流、测温、登记、戴口罩等措施。低风险区内人员倡导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跨市流动须持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不难看出,只有高风险区才是要求做到足不出户,而对于低风险区只是减少人员在社会面上的流动,倡导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也就是所在的县(市、区、旗),并非让存在阳性病例的小区内所有居民集体静默。

最后,无风险区域只要能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即可:

  • 重点场所:在采取人员健康监测、清洁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等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各类重点场所正常营业或开放。
  • 重点机构:在采取加强内部管控、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和个人防护等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各类重点机构保持正常运转。
  • 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科学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保持生活规律和充足睡眠,注意咳嗽礼仪。

总结一下,按照第九版和二十条的要求,一个小区内的某栋楼或者某个单元出现阳性病例,原则上只能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为高风险区,实施足不出户的封控措施,而小区内其他楼栋、单元应保持为低风险区的状态,居民尽可能减少外出,但无特殊情况下不可以强行封控全小区实施静默管理。

希望各地防疫管理部门、各社区能积极落实第九版和二十条的要求,在科学精准防疫的基础上尽可能保障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真正将心比心地与居民站在一起抗击疫情,共度难过。

如果您觉得本文言之有理,请积极点赞+转发,表达您的支持。

关注我 从行政法角度看生活

#律师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