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江区始终坚持把对口支援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不断加强帮扶工作党的领导和工作统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党建领航,主动作为、创新探索、精准发力,着力激发红色动能、破解产业难题、链接帮扶资源,助推炉霍乡村全面振兴、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跑出“加速度”。

建强一线“指挥部”,变“组织优势”为“红色动能”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工作队党支部桥梁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每一名党员队员成为振兴“生力军”。一是坚持一线共联。以支部联建赋能乡村振兴,将支部阵地建在乡村振兴一线,与雅德、虾拉沱、新都等乡镇村结对共建,实施“牵手工程”,围绕培养致富带头人、育强村集体经济、强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共建联学互助,实现双融双促双提升;二是坚持一线历练。以常态化开展党建、项目推进等团体活动为纽带,增强协作同行合力,围绕“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工作主线,让党员队员始终在一线调查研究、找准方向、发挥作用,为炉霍县国土空间规划、教育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治理乱象整治等方面贡献智力、奉献力量;三是坚持一线服务。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围绕炉霍百姓实际需求,坚持每季度开展定制化志愿服务,开辟了医疗义诊、爱心献血、法制宣传、春耕秋收、扶学助困等特色服务项目。

锚定产业“富民路”,变“外力牵引”为“内在驱动”

紧密结合适合炉霍发展的路径,重点围绕增强“自主造血”能力,发挥好援建资金“药引子”作用,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做好做实振兴“大文章”。一是以夯实人才智力支撑为支撑。加大炉霍县本土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建立常态化顶岗交流机制,累计组织7000余人次参加专业能力培训、200余人开展“传帮带”。积极拓宽智力支援领域,协助炉霍做优乡村产业振兴规划体系,策划产业发展方向;二是以拓展“飞地”产业领域为路径。在创新构建“飞地+众筹”贫困村产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村域合作、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飞地产业振兴机制,将飞地模式拓展至旅游、养殖等领域;三是以聚力“三园一线”建设为重点。支部下设四个党小组,明确每个党小组牵头成立一个产业服务队,服务保障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原现代林业产业园、高原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锦绣炉霍高原文旅精品线高品位建设,搭建“生产+销售”策展平台,打造“产在炉霍、卖在锦江”产业合作典范;四是以实施“飞地+N”模式为保障。创新“飞地+合作+孵化器”“飞地+保障”等模式,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筹建“一厂一库两中心”,即菜籽油加工厂、冷链仓储库、农技病虫害防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全方位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建众筹“生态圈”,变“一家独唱”为“大家齐唱”

坚持和深化已取得的对口帮扶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市场推动“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全域帮扶体系。一是深化“党建+共建”结对帮扶机制。以“格桑花开·锦绣炉霍”携手同行活动为载体,拓展“全域结对”帮扶机制外延,构建“街道乡镇一对一帮扶、主要部门一帮一帮扶、重点行业结对帮扶、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品牌社团结对帮扶、爱心家庭结对帮扶”的“六个一帮一”联动帮扶机制,约3000余名锦江区党员干部与炉霍县开展结对共建,帮扶贫困户1000余名;二是“众筹”多元帮扶力量。通过“筹人”“筹智”“筹资”,择优选择各界精英,聘任为炉霍县荣誉村长、养殖基地荣誉主任等,扩大援建朋友圈,为炉霍县链接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资源,创新“众筹+爱心捐赠”“众筹+代建代管”“众筹+商业租赁”等多种参与方式,打通社会资源帮扶新路径;三是打造“云端”以购代帮平台。大力提升“云端上的农庄”“云端上的艺术馆”帮扶品牌力,顺应后疫情时代国内游、短途游趋势,携手央视等主流媒体和知名文化传播公司,发动锦江区都市文旅业资源,让炉霍特色产品走进成都“十二月市”、国内外展销博览会,让炉霍唐卡画作、文创产品、旅游资源走向全省全国,搭建“平原+高原”文旅平台,打造“锦江集散、炉霍游玩”文旅合作典范。

来源:成都市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

撰稿:郑孝恒

审稿:胡军

编辑:州委组织部党员干部信息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