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8日晚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对媒体表示,网传信息为捏造信息,“除了姓和我一样以外,我与此巴颖没有任何血缘和社会关系,彼此是毫不相干、彻彻底底的陌路人。”

巴德年(1938.10.27—),吉林省四平市人。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巴德年长期致力于肿瘤免疫研究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及浙大医学学科的全面繁荣。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二十一世纪初,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期间,主持的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2009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报网站】刊登题为《中国的“巴甫洛夫”:巴德年院士》的文章称:“巴德年在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期间,被师生们亲切地誉为中国的‘巴甫洛夫’。浙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建红回首医学院的飞跃发展时,将成绩归功于巴德年院士,他说‘巴院长以其丰富的学校和行政管理经验、专业和学术的造诣、对国内外医学发展的远见和把握、充沛的人脉及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在院长任期内带领医学院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学院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医学院的师生们从心底感激这位中国的“巴甫洛夫”。

人物经历

巴德年,1938年10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

1949年,四平解放后巴德年开始上学,11岁的他直插二年级,用四年半读完小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进四平重点高中。高中一年级时,他自修了几门高考必学的课程,被哈尔滨医科大学破格录取。

1957年,巴德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2年毕业。学习期间曾获得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俄语统考第二名。

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很快适应了俄语改为英语的转换。196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

197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岗位的巴德年,被学校推荐参加中国第一次出国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遂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癌症研究所深造。198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外籍留学生,中国驻日大使馆特意为他举行庆功宴。

巴德年学成回中国后,把先进的思维带回哈尔滨医科大学,逐步从普通教授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5]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1990年至1992年,巴德年被派驻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他在留学生中大力开展“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活动,被当时中国驻其他国使馆的教育参赞们广为借鉴。

1992年9月,巴德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至2002年卸任。巴德年在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人才的过程中,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卸任前,他被院职工一致投票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巴德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批院士。至此,巴德年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广范围的全国医疗体制,致力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探讨与研究,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9年,巴德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

2003年,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全身心投入肿瘤免疫及机制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等工作,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加快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其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2000年至2008年,巴德年任《中华医学杂志》第24、25届编委会总编。在担任总编的8年里,每年通过“总编寄语”、“编者的话”撰写评论,为《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巴德年卸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被聘为名誉院长。同时卸任《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而任第26届编委会名誉总编。

卸任实职后,巴德年仍担任着一系列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至晚年,还躬身笔耕不断写出主题论文,并经常应邀请前往各大院校讲学或演讲。

2000年至2014年间,巴德年先后应邀参加“中国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与临床前沿研讨会”、“国际健康论坛”、“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等重要峰会,与同仁分享他的学术思想;同时应邀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做了《关于当代医学与医学生》的讲座,为年轻人传递他的现代医学观,继续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年轻人走向成功架桥铺路。

巴氏观点

院士观

“院士,只说明他曾经为国家做过一定的事情,或者是说,有过某种程度的贡献,但决不能说明他今天还有多大的能力或以后还会做多大的贡献,不可能!院士也和所有人一样,到时候,动脉硬化甚至老年痴呆。在这个问题上,我主张:院士也好,老科学家也好,应该是尽其所力、尽其所为。最重要的不再是他还有什么发明,还有什么创造,而更重要的是看在他后面还能站起来多少人!看他还能为多少人铺路、架桥!”(摘自2009年巴德年在浙江大学关于《诺贝尔奖、院士及做人》的演讲)

医学观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医学,更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未来医学将是3P的医学(Prediction可预见、Prevention预防、Persocialization个体化)。无论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今后都要发展成为健康医学,能力医学;无论是医师、公共医师,护理师,今后都要成为健康的设计师,健康的指导师,健康的监督师。”“畅行3P医学,做3P医生是新时代医学工作者的使命。”(摘自巴德年2014年11月17日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关于《当代医学与医学生》的专题讲座)

教育观

“大学不但要有大师,还要出大师,育大师。”“教育以学生为主导,而非以教师为主导。”“也许自己现在并不记得每一位老师具体的授课内容,但是老师对学生理念与思想的影响却永远根植在了自己的心中。”“所以说,现代医学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呼唤教师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呼唤大师级教师上讲堂,呼唤大学的尊严和影响力!”(摘自2014年巴德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关于《大学尊严与教师影响力》专题讲座)

办学观

“我们也是“国家队!”“我们是中国最好的综合大学!”“中国应该在最好的综合大学里创建最好的医学院!”“在医学的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中,浙大必须有更大的贡献!要瞄准国家目标,承担国家任务来体现浙大医学院对国家的贡献!”“一流的大学要做世界上谁也没做,或者没做出来的事情!”(摘自2006年4月1日巴德年在浙江大学首届紫金创新论坛关于《办一流大学一流医学院》的演讲)

人才观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医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四有能力’,即‘人文心、科学脑、世界观、勤劳手’。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五大素质’,即‘爱国敬民,国家主人的责任心;学啥会啥,干啥像啥的真本事;合作共事,组织领导的团队精神;百折不挠,荣辱不惊的坚强意志;以及打不倒、累不坏、气不垮的健全体魄’。”“医学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就是‘意志品质、能力潜力、团队精神和健全体魄’。”(摘自2014年2月12日巴德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的专题讲座)

人生观

“做人——做中国人——做共产党人,是人生三部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重视培养做人和做中国人的基本品质,然后进一步追求做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人的身体必然衰老,但精神可以永远年轻!”(摘自《求是》杂志1997年第三期巴德年的论文《做人—做中国人—做共产党人》

学术贡献

巴德年长期致力于肿瘤免疫研究。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巴德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为高血压大鼠的免疫功能低下找到了原因。在国际上首次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提出免疫功能异常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在国内率先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的研究,建立5种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稳定的高转移性细胞株,并在内源性白介素-2诱导、同种LAK细胞应用、LAK细胞杀伤原理以及LAK细胞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巴德年还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参加编写了《Immunology of Cancer》,主编了《当代免疫学技术与应用》以及《当代医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丛书》等。[15] 2014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2014年《“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当代医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丛书》被列入其中。

教育贡献

巴德年始终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浙大医学学科的全面繁荣。特别是在浙大医学院长任期内,从多方面入手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学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方面,整合资源争取项目。他首先恢复了浙大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CMB)中断5年之久的联系,先后从CMB获得了8个项目累计253万美元资金的资助,有力地支持了浙大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为浙大医学院争取到了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举办权,医学院实现了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共获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肿瘤学、儿科学、外科学(普外)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此外,作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评估组组长和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7名首席专家之一,巴德年还为学校争取到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另一方面,推行改革接轨国际。他于2004年启动了学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同年,启动双博士学位(MD与PHD)教育计划;2005年,正式启动了八年制医学教学计划,实施“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2006年在全国率先引入临床医学教学模式“见习医生制“(clerkship),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2006年9月,又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教授、研究员21名,副教授7名。引进的28名人才中,在2007年以前(含2007)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33人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学院的全部教育改革项目均得到了CMB的认同和支持。

巴德年任期内,学院先后成功申报获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并获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研总经费超6亿元,年度科研经费增长了3倍多。发表SCI收录论文共2000余篇,其中2008年度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跃居全国医学院校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三年获得项目达450余项,总数列全国医学院校第一。

科技成果

巴德年主持参与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两项

【一】肿瘤转移模型的建立及LAK细胞的抗转移作用。完成人为:巴德年、王吾如。成果公布日期为:1985年1月1 日。

此项成果研究建立了5种用于肿瘤转移研究的动物模型,并分离出高转移性的癌细胞。高转模型世界上为数不多,在大鼠系统中国内首次报道。研究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诱导产生LAK细胞,在大鼠系统中,有效地抑制了肺转移的形成并证明LAK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减少肿瘤细胞在肺内的存活,摧毁已建立的微转移。此研究为国内首创,世界上尚未见报道,它为研究癌转移的机理及为癌转移的防治提供了新方法。

【二】癌过继免疫疗法新途径。完成人为:巴德年、王吾如。成果公布日期为1985年1月1日。

此项成果对人癌性胸腹水淋巴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细胞体外扩增及LAK(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活性诱导进行研究,为LAK的临床应用和来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该成果发现了NSP、甲氰咪呱与LAK联合应用时体内抗癌的协同作用,以及胰岛素在体外促进LAK细胞的增殖而不降低LAK的杀伤活性,这为增强临床应用疗效开辟了新途径,并提出了胎儿脾作为同种LAK细胞来源及应用前景。

声明|根据贝壳财经、百度百科综合。如有不妥,请联系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