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腺癌。胃癌是最常见的恶生肿瘤之一。每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数中,胃癌位居第四位,在癌症病死率中排列第二位。胃癌发病率在不同年龄、各国家地区和种族间有较大差异。虽然近年来全球总发病率有所下降,2/3胃癌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男性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1,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55~70岁为高发年龄段。一般而言,有色人种比白种人易患本病。日本、中国、俄罗斯、南美和东欧为高发区,而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病率较低。我国以西北地区发病率最高,中南和西南地区则较低。全国平均每年死亡率约为16/1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进行性发展的过程,一般认为其发生是下列因素共同参与所致。

01环境与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霉变食品、咸菜、烟熏和腌制鱼肉,以及高盐食品,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烟熏和腌制食品中含高浓度的硝酸盐,后者可在胃内受细菌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形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胺。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使用冰箱及正确贮藏食物,可降低胃癌的发生。

02感染因素

1994年WHO 宣布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胃癌的I类致癌原,其诱发胃癌的可能机制有:幽门螺杆菌导致的慢性炎症有可能成为一种内源性致突变原;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硝酸还原剂,具有催化亚硝化作用而起致癌作用;幽门螺杆菌的某些代谢产物促进上皮细胞变异。此外EB 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

03 遗传因素

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尤其浸润型胃癌有更高的家族发病倾向。一般认为遗传素质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

04 癌前变化

分为癌前疾病(即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前者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炎、胃溃疡;后者是指较易转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指异型增生。

二、日常护理

胃癌患者因治疗的需要,常采取胃切除手术。手术后胃腔变小,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因此,胃切除术后的饮食调理尤为重要。

胃癌对机体造成很大的消耗,为了保证患者体力和营养的需要,应给予足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热量的摄入。平时应少食多餐,不吃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胃黏膜。

做过胃切除术后,病人一般在1~3天内逐渐恢复肠功能。当肠内气体从肛门排出后,就可进食少量清流食,如米汁、稀藕粉、蜂蜜水、面汤、青菜汤等,每次饮用100~150ml,一日饮服6~7次。3~5天后应改为流食,如大米粥、小米粥、鸡蛋汤、蒸蛋羹、鸡蛋面糊等,一日吃5~6次。术后1周可吃半流饮食,如面条、馄饨、米红枣粥、烩豆腐等。

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

胃癌患者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适量的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因抵抗力低,身体各部位易发生感染,应每天给病人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给予更换卧位,骨隆突处贴减压贴或涂抹润肤液等,使用气垫床,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避免潮湿、摩擦以及排泄物的刺激,防止病人发生褥疮,并应鼓励和帮助患者做床上肢体运动,以防止血栓性静脉发生。

三、健康指导

1、对健康人群开展卫生宣教,提倡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多肉类、鱼类、豆制品和乳制品;避免高盐饮食,少进咸菜、烟熏和腌制食品;食品贮存要科学不食霉变食物。对胃癌高危人群如中度或重度胃黏膜萎缩、中度或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或有胃癌家族史者应遵医嘱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癌前状态者,应定期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

2、指导病人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病情和体力,适量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体质衰弱者,应做好口腔、皮肤黏膜的护理,防止继发性感染。指导病人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保持乐观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3、指导病人合理使用止痛药,并应发挥自身积极的应对能力,以提高控制疼痛的效果。叮嘱病人定期复诊,以监测病情变化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教会病人及家属如何早期识并发症,及时就诊。【内科 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