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到了年底,人们在清醒地认识到当年的年景已经无法逆转的时候,往往开始对明年寄予厚望。
2022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从数据来看,尽管救市持续了一整年,但楼市并没有反弹的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70城房价指数,10月份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4%,同比跌2.4%,而当前房价环比下跌持续了14个月,同比下跌持续了7个月。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已经无可挽救了。
那么,明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融16条”后,银行万亿输血房企
自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救市政策就频繁出台,但多集中在需求端,希望通过放松限购、降低首付和提高公积金额度等方式降低购房成本,从而刺激消费,但成效不佳。究其根本,是因为没有正面本轮房地产周期的核心矛盾,即供应端房企的不断暴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对市场信心的重创,所以治标不治本。
只有救房企,给予他们喘气的时间和资金腾挪的空间,他们才能重振旗鼓,从而把信心传导到整个市场,达到救市的目标。
所以,“金融16条”的出台引起了轩然大波,市场的共识是,这代表着救市政策的转向,政策终于从救市场转向通过给房企输血,推动房企自救,以期走出困境。
有人说,“金融16条”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实际情况是,随着“金融16条”的出台,不过十来天的时间,银行已经闻风而动,而且动作幅度不小。
最近,包括农行、工行、建行、中行、邮政和交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开始疯狂给房企授信资金额度了。根据媒体报道,授信资金额度累计已达12750亿元。
而且,这个额度还在增加中。
也就是说,银行阔绰撒币,万亿资金入场,救房企的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此举也给资本市场打了一针鸡血,刺激了地产股的上涨。
虽然,贷款的落地还需要看房企的优质抵押物,但毕竟也算真正看到了肉,有了存活下去的希望。
楼市出现“两升两降”现象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着“只涨不跌”的纪录,这也让很多人相信,即便遇到短暂的下调,但房价的总体趋势一定是上涨的,房产已经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资产配置的入门课。
而且,根据经验,房价在下行周期越是下降,反弹的力度越大。
可如今,这个神话似乎正在被打破,因为楼市中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有升有降”的现象开始出现在楼市中。
第一点,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在降。
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较2010年的49.68%提升14.21个百分点,与十年前相比,城镇化程度在进一步地加快。我国当前城镇化仍处在中期的后半段。
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与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1205万人,创下26年来新低。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提升0.8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26年来首次低于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虽然按照专家的解读,我国当前城镇化仍处在中期的后半段,但这个增幅正在放缓,而城镇化速度是支撑我国房地产继续稳健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
第二点,我国出生人口数在下降。众所周知,人口是支撑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因素,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正是凭借着13亿的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巨大住房需求,才乘风而起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我国生育数据创下多个“新低”——出生人口1062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低;出生率7.52‰,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总和生育率只有1.15,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房地产行业正在失去人口红利和城镇化速度的强劲支撑。与此同时,库存和房子持有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从去年至今,房企之所以频繁暴雷,除了融资渠道的不畅外,还由于房价的下跌伴随着销量的下跌,量价齐跌给房企资金链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根据相关数据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住宅广义库存量已达37.79亿平方米。库存的压力和土地财政一样,成为压在地方政府头上的两座大山,这也是地方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多从刺激消费以促进成交的逻辑所在。
远的不说,南宁可连买房可免费乘坐十年地铁的昏招都使了出来。
另一方面,房东税在河北、湖南和云南三个省份的实施,加强了人们对于房产税出台的预期。未来,持有房子的成本必将进一步增加。
“房住不炒”的基调不变,楼市的预期变了
从近来房地产市场的种种动向来看,救市动作频频,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楼市的急剧起落,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并在稳中求进,但ZY一再重申“房住不炒”,“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政策基调始终不动摇,房子的金融属性逐渐消退,从而回归居住属性。
买涨不买跌,是大多数购房者的一贯心理认知。但现在,楼市造富神话已经破灭,房价上涨的预期也已经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楼市的信心更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