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理事会11月24号宣布,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于下月1号访问中国,这是本月初继德国总理舒尔茨访华之后,今年第二位欧洲高层访华,意义重大。官方强调,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这次访问对欧洲和中国双方都是一次机会,双方领导人将讨论全球性挑战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的G20峰会上,米歇尔就曾公开表示,欧洲应当重新审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那么,欧洲和中国会不会因为此次外交访问而变得紧密起来呢?或者说,欧洲政坛高层接连访华,是否意味着欧洲对华政策的转变?我想,我们的期待不应该太乐观。因为此人之前打算在上海举办的进口博览会上大放厥词,职责中国没有对俄罗斯施压,并且呼吁各国减少对华依赖。我们知道这种声音在欧洲很响,米歇尔“可能”是迫不得已,但也不能不防。这次访华,其实算双方各取所需。

首先来说,米歇尔访华毫无疑问在释放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证明欧洲内部有足够多的声音,支持与华保持良好关系。无论从经济意义上讲,还是从地缘政治上来讲,中国对全世界的影响力今非昔比,忽视中国的地位,就等于忽视未来,欧洲人不会冒这个险,他们只能选择和中国保持稳定关系。另外,中方决策层也对欧洲态度的转变表示欢迎,随着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越来越多,涉及到的利益也越来越广泛,双方高层能及时的交流沟通,结果大概率是双赢。

从现实层面上看,中欧双方的诉求不完全相同,但归宿是一样的。由于俄乌冲突对欧洲的消耗,以及美国人对欧洲经济的掠夺,现在的欧洲寸步难行,不得不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显然,中国就是那个最安全的“篮子”之一,也唯有中国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带给欧洲资本安全感。

而我国与欧洲加强联系,一方面是促进双方的经济联系,更重要的则是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政治封锁,如果能避开美国的干预,和欧洲单方面交往,那是中国喜闻乐见的(虽然我们心里也清楚,美国不可能对中欧的眉来眼去而熟视无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欧洲也有自己的困难。他们习惯于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之下,但又不想完全被美国控制,所以他们与东方的交往总是显得战战兢兢,生怕给美国打压欧洲制造任何借口。所以有分析认为,欧洲国家现在的主要难题在于,如何平衡“欧中关系”和“欧美关系”。

我们从欧洲高层访问中国的这个时间点上来看,也能窥见一些端倪。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九个多月,对欧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欧洲人意识到,盲目地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利益补偿,反倒是养肥的美国饿瘦了欧洲,反观一直劝和促谈的中国,受到战争的影响很小,这其实就给欧洲人提供了一个启发:中欧双方还是有很多的利益共同点的,只要双方诚心交换各自意见,耐心寻找共识,就能够开拓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经贸领域。

我们看到,欧洲成员国的领导人都在尝试,加强与中方的单线往来,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德国总理舒尔茨等等,积极的向中方示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欧洲这个组织感觉到了危机,因为大家都在“单兵作战”,那么“欧洲”存在的意义还大吗?所以这次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高调访华,其实是在收拢权力,希望作为欧洲的代表来和中方谈判,保持欧洲的影响力。

但是开头我们就说了,我们不能对米歇尔访华,有太乐观的期待,因为欧洲内部对华强硬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还占上风。在当前自身难保的背景下,各国的利益是要高出欧洲的整体利益的,所以“欧洲理事会主席”这个头衔能不能给他带来更多话语权就要打个问号了。

综合来看,中欧关系并不会因为此次访华带来根本性改变,不过他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未来的欧洲需要解决包括俄乌冲突、经济下滑、能源危机等各类问题,这都是中欧双方寻找共识的契机,只要我们能紧紧把握住这些机会,未来双方增加经贸往来和政治互信,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