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有这样一所重点大学,因位置偏远而默默无闻,实力强劲却又偏居一方。它是中国最孤独的大学,方圆几百公里内少有同类。这所大学,每年都有学生忍受不了寂寞而选择退学。但它又是一所名校强校,在国外的口碑很高,各种高校排行榜上都有它的大名。

兰州大学

严格来说,标题不太准确,或者说是不太具体,应该是“最孤独的大学校区”,因为本文要介绍的,就是这所大学的其中一个校区。

它号称是中国最孤单的大学,的确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这所大学所坐落的城市,就偏安一隅,远离我国中东部繁华地区。这所高校很低调,但实力却很强劲,它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大学,它是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货真价实的全国重点大学。它的地理、生物、化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数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都很强大。其王牌专业:核技术、历史学、生物科学、化学等,更是独步天下,傲视清北,与华五、C9不相上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兰大榆中校区

但它同时也是985高校中的末流,与远在哈尔滨的哈工大、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以及位于陕西咸阳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病相怜,都是重点大学中的倒数者。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太偏僻,不占地缘优势,间接影响了它发展,导致它逐渐地没落,甚至少有人问津。

这究竟是哪所高校呢?它就是兰州大学

兰大校徽

兰州大学简称“兰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大历史悠久,始建于1909年,前身是清末创办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当时因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很多高校都改名叫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被确定为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兰大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大,2004年,兰州医学院回归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大在1960年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但是,由于兰大地处西北苦寒之地,从建校至今,一直受办学经费的困扰。在计划经济年代,兰大由于有国家的大力扶持,条件相对不错,学校发展迅速,90年代初曾名列全国高校第六名。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迅速崛起,中部的高校也水涨船高,而身在西北兰州的兰大,却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持续不断地“孔雀东南飞”,让兰大在十几年间就痛失了“能再办一所兰大”的人才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兰大图书馆

兰大有六个校区,其中最偏远的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离兰州市区48公里,这里南靠312国道与巉兰高速,北临陇海铁路,校区占地5468亩,是兰大六个教学园区中规模最大的校区。

夏官营镇位置偏僻,周围没有繁华的商业街,异常冷清,只有延伸到远方的铁路和公路,和偶尔经过的列车和汽车。在这里读书,首先要做好面对孤独的心理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清心寡欲,平复喧闹、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安心学习,因为这里也没啥娱乐场所和设施,别无去处,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

兰大校训:独树一帜,自强不息

兰大虽然是985中的末流,但它地处西北贫瘠之地,百余年来,虽面临许许多多的困境,但依然能位列中国一流高校之列,成为投入和产出比例最高的大学。在中西部很多高校都举步维艰之际,兰大还是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兰大既孤独又值得敬佩,既低调又伟大,录取分数线不高,是一所非常值得报考的大学。

兰大是我国人口密度线以西唯一的一所985工程、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60多年以来,兰大为祖国培养了5千多名核专家、学者。近20年间,兰大选培了1750名国防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艰苦的边远地区,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一个多世纪以来,兰大共培养了37万名各式各样的人才,仅仅是恢复高考以来,本科校友中就有12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

兰大本部校园内的钟楼

1992年,1993年,兰大连续两年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位居全国第三。1995年,美国的《科学》杂志评选中国内地最杰出的13所大学,兰大位列其中,且高居第四名。兰大对于中东部的大部分人来说,是遥远和陌生的,但它所做出的成绩,又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兰大。

80年代初,全国各地重点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赴美参加物理、化学竞赛,兰大连续四年拔得头筹,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兰大校园

兰大偏远,榆中校区更孤独,它四周方圆二百公里内没有同伴。兰大虽地处偏僻,却心怀天下——吾兰虽瘦,必肥华夏,这是每个兰大人的终极目标。

一碗面,一条河,与之相伴的是一所孤独的985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兰大榆中校区,四周异常荒凉,人迹罕至

兰大除了不是C9成员、常青藤成员外,其他的一切高校能有的头衔,它全都有。像“珠峰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等,大概莫例外。它是全国首批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是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2016年一年内,兰大在68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71篇,在亚太地区排名第28位,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11位。兰大的18924篇SCI论文,被引用221756次。近五年中,兰大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7次,获得授权专利727项。目前,兰大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研究基地59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两个,现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与高级讲师共200余人。

兰大榆中校区校园

兰大是全国最委屈的大学,位居985高校末流,虽实力强劲但处境尴尬,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兰大排在末尾几名内,与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差不多。远不如中东部地区的一些211高校,甚至不如北上苏的一些普通二本院校,比如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甚至不如南财、南林、南审等双非院校。

网红张雪峰说:“考生宁愿报考北上广的一些双非院校,也不愿报考兰州大学。”由于地域因素,兰大的录取分数线是985高校中最低的,基本上是过一本线就能录取,比其他985大学要低上一大截。但兰大的实力在那摆着,17个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能与清北、科大平起平坐,数学、地理、生命科学长期处于众多高校前列。此外,兰大的保研率不低,常年维持在20%左右,其中不乏清北、复交、浙大这样的名校。

兰大体育场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兰大发展缓慢,甚至举步维艰。兰大真缺钱,其办学经费不到清北的一个零头。建国之初,由于核武器研制、试验的需要,兰大声名鹊起,一度傲视全国一众高校,但随着国际局势稳定,国家开始全力发展经济建设,东南沿海崛起,西北沉寂,兰大逐渐疲软,1995年它还是全国高校第六名,但随后逐年下滑。每年兰大都有几十位教授出走,10年间,兰大就流失了五位院士、20多名长江学者。

兰州大学校门

而人才是高校的基础,缺乏人才,是兰大没落的根本。

地处极度偏僻的兰大榆中校区,更是荒凉得让人发狂。学校是好学校,但每年都有不少学生退学,离开兰大。不得不说,地缘因素真的很重要,它对一所高校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致命的。

兰大积石堂

未来,兰大也很难走出困境,重回巅峰,能保持住目前的态势,已经算是成功的了。但话说回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兰大怎么说也是国家重点大学,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建制高校,性价比极高,它与哈工大、东北大学、西工大、西北农科大一样值得报考。

中国县城里,藏着多少好大学?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两千多年来,作为国家行政和经济的基础单元,作为衔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县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县域正在成为新时代发展引擎。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让我国县城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刻。对此,有学者提出要实施“县县有大学”计划,引发了诸多关注和讨论,也使县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再次进入了公众视线。

所谓县域,主要是指县级市、县和自治县等县级行政区。县域办大学,其实由来已久,在被称为“隐秘的角落”的中国县域里,藏着许多低调却有实力的高校,它们有的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顺势而为,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有的以戍边育人为己任,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成为一张张中国边疆的靓丽名片。

发展特色,卓尔不群

基于农林业发展、文化传承、航空航天等需要,我国有一批高校选择在特定的县域布局,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一座座崛起的特色高校,不断延伸着县域发展的高度与深度,在这里再建了一座城。

以农为基

作为全国农林水学科发展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扎根陕西杨凌,也是唯一一所不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或省辖地级市的985高校。1928年至1932年,陕西五年大旱、关中赤地千里,回陕赈灾的于右任先生呼吁通过设立农林学校以“兴农兴学、开发西北”,并选定在武功县张家岗——即现在的杨凌,创办学校、教民稼穑。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奠基,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也成为我国最早在县域办学的高等学府。

图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微
以“诚朴勇毅”为校训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这样扎根在陕西小镇,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2017年、2022年,学校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彰显了西农攀登世界高峰、建设一流的学科实力。多年来,一群“把科研论文写在黄土地上”的西农科学家,不断在中国农业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先后选育了“碧蚂1号”“西农881”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界的科学巨匠;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保护学院康振生教授研究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使全国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62%,为中国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约40亿元;程积民教授守荒山40余年,在艰苦的环境中研究黄土高原生态恢复,让天然植被自然繁殖更新,为黄土地披上绿装。“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精神,被刻在西农的基因里。

此外,以绿色农业绘就山西底色的山西农业大学,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浙江农林大学等一大批从县域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农林高校,开荒拓土,榜山而生,成为推动我国农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绵厚力量,在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区域乡村振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师之名

曲阜,万世师表孔子的故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滥觞,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圣地。这里,坐落着为传承“孔颜型范”之师道的曲阜师范大学。1955,学校始建于济南,次年迁址曲阜,开启了兴办本科教育的历程。

图源:曲阜师范大学官微

如今,曲阜师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基础文理优势突出、文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卓越教师为鲜明特色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近年来,学校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突出特色,提升实力。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曲阜师大17个学科上榜,15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教育学连续5年保持全国前10%。

学校充分发挥设学孔子故里、文脉之源的地域优势,将事业发展之根深扎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学校不仅在孔子及儒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儒学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与此同时,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人民教师。学校入选了全国十所“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实施高校、山东省首批省级教师教育基地等多个重要项目。多年来,这里走出的齐鲁名师名校长、杏坛名师、特级教师占据了全省中小学师资的“半壁江山”,也因此被誉为“圣地曲园,教师摇篮”。秉承“孔颜型范,春秋学统,海岱情怀,洙泗遗风”,曲阜师范大学在继承中创新、在求索中开拓、在实践中传承,心怀千秋梦想,书写百年答卷。

以天作翼

在被誉为“川西明珠”的四川省广汉市,坐落着诞生于抗战烽烟,并培育出新中国第一批战斗机女飞行员的广汉机场,如今也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飞行训练分院之一。1956年,人民空军把广汉等5个机场,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前身)。肩负为国家培养合格民航飞行人才的特殊使命,中飞院在这片承载飞行梦想的土地上,继续远举高飞、逐梦蓝天。

图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官微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飞院已成为全球民航职业飞行员培养规模最大、能力最强、水平最高,享誉国内、在世界民航有着较高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也是亚洲第一个入选国际民航组织“未来航空人才计划”的高校。学校累计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民航专业人才,中国民航70%以上的飞行员、80%以上的机长毕业于此,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

学校着力解决国产民机制造生产卡脖子关键问题,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学院”和“民机飞行技术与运行联合实验室”,全程参与国产大飞机ARJ21、C919的研发、制造、试飞等多个环节,助力国产民机推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依托于行业、支撑起民航,奉献于共和国的一片蓝天,也因此被中央媒体誉为“一所大学支撑起一个行业”。

育人育才,兴边固边

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稳定,一些诞生在边陲县级市的高校,将她们的血脉融进了地区发展的流金岁月,成为民族与边疆治理高层次人才培养重镇,是镶嵌在祖国边疆的一颗颗高教明珠。

西部之光

在天山北麓的戈壁明珠石河子市,孕育着一所与国同龄、与人民军队同源、与兵团精神同根的大学,它就是石河子大学。作为新疆唯二的“双一流”高校之一,石河子大学围绕区域特色、新疆特色、兵团特色、绿洲特色办学育人,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优化学科布局,聚焦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标志性建设成果。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两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两个学科群入选部省合建学科建设平台。

图源:石河子大学官微

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坚持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学校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国内外首次创建了以改善光合性能为核心的棉花栽培理论,填补了兵团棉花优质高产光合理论的薄弱环节,累计推广820.1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5.02亿元,实现了植棉业提质增效;“盐碱地分类治理关键技术”使盐碱地生态治理得到大幅提高,累计推广611.6万亩,经济效益12.2亿元。

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建校至今,石河子大学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万人,其中12.8万人扎根边疆、建设兵团,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形成了边疆“高校育人”到维稳戍边“教育留人”的良好局面,开创了“教育戍边”人才流向新疆的独特机制。

东北之耀

延边大学坐落在享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我国最东边的“双一流”大学,也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

图源:延边大学官微

借助语言、文化和区位天然优势,延边大学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培养高层次人才。2017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因教而起,因教而兴,延边大学在“教育”二字上下足功夫,以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教育需求。学校实现了“三个80%”的成绩,即延边地区党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80%以上、东北地区从事朝鲜族基础教育人才80%以上,以及全国所有开设朝鲜语、韩语专业高校相关师资80%以上由延边大学培养。

坐拥东北亚金三角腹地、与朝韩日俄四国在地缘上接近,学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发展国际化战略,与29个国家和2个地区(香港,台湾)的277所院校和科研机构或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日本明治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每年交流互访的专家学者近千名。扎根边疆培养人才,与祖国同向同行,延边大学不断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延大梦”迈进。

除了这些大学,其实中国还有不少好大学扎根小城,夯实人才基础,凝聚发展动力,在服务小城发展中彰显大学作为。

更多小城,迎来好大学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区域分布呈现“逆城市化”现象,“县里办大学”一直在快速增加。

宁波大学学者徐军伟表示,县域办学成为江苏、浙江两省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动向。2018年,浙江省108所普通高校中,有42所高校(含分校区)落户县域(包括非中心城区的城区),占38.8%;当时江苏省普通高校166所中,有35所高校落户县域,占21.1%。

比如,坐落在江苏省昆山市阳澄湖科技园区内的昆山杜克大学,于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是一所中美共建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学校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兼具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

图源:昆山杜克大学官微

与此同时,一些“双一流”高校下沉县域的办学动作备受瞩目。

9月,昆明理工大学发布消息称,经云南省政府同意,昆明理工大学嵩明新校区建设选址于嵩明县职教园区,规划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拟建设成科教融合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建成3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24亿元,2024年8月底实现学生入住目标。

8月,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学院近百名高年级研究生,顺利搬迁至东氿校区,成为首批入住的学生。这也标志着该校位于宜兴市,整个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5.71公顷的东氿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同月,福建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从2015年开始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共建的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正式升格为福州大学晋江校区

福州大学晋江校区

图源: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与海洋学院官微

4月,坐落在义乌双江湖畔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一期二标段建设已全面启动。据悉,国际医学院由浙江大学负责办学和管理的二级学院,由浙江大学与义乌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规划总用地约961亩。伴随2023年9月义乌新校园的正式启用,届时本科生招生也将开启。

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校县域办学正是基于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高校区域布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但从高校布局角度来说,“县里办大学”要因地而异。在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构建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既不能简单把“县县有大学”推而广之、全面铺开,也不能对高校县域办学一概否定、加以禁止。

正如“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教育也应该“办在大地上”。县域办大学,也需要进一步找准发展方位,结合区域特点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学科与办学模式,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走分类办学、特色发展的新道路,进而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才能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