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就那么大,后排的观众可能看不清你的表演,所以你的表演也要放大。不像电影,大荧幕放大了你的脸,所以你的表演可能需要更沉下来,更细微。”这是王俊凯在一次采访中回答的对于话剧与电影的不同的理解,两者的不同之处正如王俊凯所说的这样。话剧的表现技巧是舞台化的,而电影的表现技巧则是镜头化的,所以话剧表演需要“放大”,而电影表演则需要更“细微”。

王俊凯在大学时的期末考试作品都是以话剧的形式呈现,大一饰演了灰头土脸的乞丐,大二饰演的是《芳华》里的班长陈灿,大三大四分别饰演的是《日出》中的店小二小顺子与《大宅门》中的说书人……当然,不仅是在大学中表演的作品,王俊凯在《演员的诞生》中出演的片段《唐山大地震》也十分令人惊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剧是演员的调度,话剧的表演具有连贯性,我们可以感受到王俊凯在话剧表演时会将自己的体势与台词等“放大”,他善于观察舞台上人物的走位与动机,来确定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沉浸于表演之中。王俊凯在舞台上的表演处理得很到位,不知不觉中,台下的观众就被他的表演中传递的情感深深打动。无论是台词、动作、眼神还是情绪,王俊凯通过一次次台下的练习来找到最佳的人物状态,不断完善自己在表演中的每一个连贯的处理,从而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的答卷。

小波、姜小楷、邓恩铭、孟超、成朗……王俊凯塑造了这一个个截然不同且鲜活生动的角色。王俊凯说,电影表演需要更沉下来,更细微。

邓恩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将头垂了下来,特写镜头中,他的嘴巴微微颤抖,眼睛微颤,令人痛心;孟超谈到姐姐后流露出对姐姐的思念的眼神被特写镜头捕捉,长镜头中王俊凯也完成了出色的演绎,孟超的破碎感与诗性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新人外交官成朗的成长线王俊凯演绎得很好,从一开始的青涩到后来接过喇叭带领大家、勇敢站出来独当一面,从刚开始看到眼前血腥的战争场景而感到害怕到后来的无惧无畏、用眼泪点亮回家的方向,还有王俊凯在影片长镜头中的精湛演绎。无论是台词、动作,还是眼神、情绪表达,每一个细微的处理都非常到位,再加上王俊凯拥有很强的镜头感与信念感,这是他演绎这些角色时的加分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还想说说王俊凯在表演前做出的努力。我们可以从好多采访中窥探到王俊凯在正式开拍前会很认真做很多准备工作。在演小波之前王俊凯观看了大量有关福利院和孤儿院的纪录片,从而可以更好的观察和感受到孤儿的日常的行为举止和心理。他为了精准抓住人物内核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表演练习,另外还进行了台词练习。以及饰演孟超前去了修车行体验生活,《万里归途》开拍前去了话剧团进行排练学习、打磨……

用心的演员在演戏前还会写人物小传,因为电影拍摄不同于话剧,电影是被“打碎”后分为一段段的戏来拍的,因此写人物小传有利于演员在饰演每一场戏时找到人物状态,对于一些细节处理也都可以有据可依。王俊凯就是这样,通过写人物小传丰富角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吸引人,赋予角色更丰富的灵魂,并让自己成为他。

王俊凯对于剧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很有深度,他并不是单一的复制这些人物,而是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人物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那个人物。王俊凯饰演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不同的人生,而王俊凯可以做到演什么像什么,浑然天成,可见王俊凯可塑性如此之强。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王俊凯一定做了很多努力,他潜下心来学习,默默扎根,脚踏实地,每次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令人赞叹。他对于话剧与影视也有着很深刻、准确的理解,这些都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得出的结论。

作为第十七届表演艺术学会新人奖获得者,王俊凯在《电影表演2019》这本书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的第一部主要作品》。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我会永远保持对表演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优秀的影视作品。”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真切感受到王俊凯对于电影的热爱,他的天赋与努力成就了如今如此优秀的他。期待未来可以迎接更多属于演员王俊凯的作品,与更多的角色见面。“每一步的地方,每一站都不会忘。”很庆幸可以见证你所有努力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小猫懒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