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泉水照片发了不少了,接下来两集樂道影像为大家介绍一下济南老街上新街。之所以要拍这条老街,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城市发展很快,有必要为这些历史老街留下一些影像资料,另一方面,我儿时住的地方离这只有几百米,所以这里也比较熟,有感情。上新街是老街,现在也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2017年左右就传闻要拆要修,所以我在那年年初去上新街拍摄了一次,没想到直到去年年底才正式开始拆迁,于是又去了一次,所以分两集发表,本集所有图片拍摄于2017年1月24日(有调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上新街北头的黑记百年老店,主营烧饼和牛羊肉,一位老者正在购买食物

上新街位于市中心,趵突泉公园西南方向不远,现在是一条长450米南高北低的街巷(曾将饮虎池前街并入),因由北向南步步上坡,故名上新街。上新街形成于民国初年,这里坐落着一批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和民居,多位名流都有故居在此,是济南古城区以外保存最完整,历史原貌最好,也是历史价值最大的一条历史街区。不过那次我去的时候,很多门口并没有相关标识,所以错过了很多故宅。

↑ 近处的电线杆、远处的大烟囱,都是那么陈旧,但我不喜欢对这些老宅统一刷上白漆,既单调又破坏了古朴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老砖、老瓦、老房子
↑ 本张的46号,和后面的48、50、52、54号组成沙家公馆,沙家据说从事地产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有年头的木门,直接在这里拍电影就可以
↑ 门栓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景园相传曾是清末民初时期军阀王占元的家产

↑ 硬山式屋顶,砖石结构。是一处中西合璧、里弄式组合院落。门楼三叠,中间匾额题“景园”二字,字迹饱满,无落款。院内对称排列着保存完整的中式小院。

↑ 拴马的石头把手,大概是这么称呼吧
↑ 消火栓,保护起来了
↑ 不远的南新街上有老舍故居,许多名篇就是在这里写下的

↑ 上新街64、66、68、70、72、74、78号田家大院。据说清道光年间,这里居住过居住过山东候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李宗岱。

↑ 田家大院内部。
↑ 上新街最庞大、最著名的建筑就是万字会旧址
↑ 古色古香的建筑又显出一丝神秘,而又高又大的墙壁却让人难以对其一窥究竟

网上资料:万字会旧址,全称“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又称“济南道院”,位于上新街南端西侧,南北长约215米,东西宽约65米,主要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始建于1934年,1942年竣工,是一座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大型宫殿庙宇混合式建筑群。它的独到之处,是创造了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完全模仿宫殿大木做结构的典型实例,在全国也十分罕见,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路南头的“万字会旧址”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牌子同时立着
↑ 厚重的大门近三十年来几乎没有开放过,仿佛封尘了很多故事

“卍”字会(注意网上很多地方搞反了旋转方向,成了Nacui标志),重在教尚道德精神,研究哲灵学理,以求民智之高远,科学之进化,但又崇拜老祖神灵(青玄老人)、主张因果报应。1916年,山东省滨州市人吴福永创立“道院”,提倡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五教合一。济南道院是1921年由官僚杜秉寅等在济南创建的,万字会的组织机构为各级理事会,理事会会员多是大军阀、下野军政要员、大地主、大经理,所以当年出入万字会的多是穿长袍马卦、头戴礼帽的人,因为他们有钱,可以支持万字会的活动。由于其先后得到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承认,所以发展迅速。至1939年,国内各地建道院436处,在香港、日本神户、新加坡等地建道院修道点200余处。济南因是始创地,故被奉为总部和母院,后总坛设在北京,济南仍为母院和本院。

↑ 从小门往里拍了一张,目前还是不允许进入的

世界红卍字会对外高举世界红万字会的慈善大旗,平日主要为穷苦百姓医治疾病,在民间也得到充分认可,不干涉政治,自称是“纯粹世界性之团体,不涉党派,不谈政治,不作慈善团体以外之企图,专以救济灾患,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当年与世界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相比,丝毫不落下风,虽然它在资金筹募方面不如这两个团体有国际渠道,但是世界红万字会的救济范围、赈灾力度均远远超出以上两个。该会于七七事变后积极地投入了救护伤员、娠济难民与掩埋尸体工作。据《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掩埋组掩埋地址及男女人数一览表》报告,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起,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三日止,掩埋队共掩埋尸体31649具。这份掩埋工作报告,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世界红卍字会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更为人们提供了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实录。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民间慈善组织的称谓,世界红万字会当之无愧。但是该会领导人,在日伪占领期间的亲日媚骨,留下其历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面。在50年代初全国取缔反动会道门时,并未对红万字会进行打击,而是作为一般会道门令其解散,1953年该会在《人民日报》接连公开发表声明,宣布自行解散,退出了历史舞台。1956年后,这里成为山东省博物馆陈列室。八十年代时,妈妈带我进去参观过,只记得里面的建筑有沉船、骷髅头,还有恐龙化石。199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移驻该院,并不再对外开放。

↑ 朱桂山故居,英式风格,六面红砖,现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天,网上已经有刚刚翻新的朱桂山故居照片了,可惜的是太新了,我不喜欢这种修旧如新的感觉,还是放上老照片来吧。

朱桂山,早稻田大学毕业,同盟会员并反清,伪济南市长,为日军侵华效力。根据记载,朱桂山主政期间兴办教育,在市政建设、风景保护等方面做了很多实事,祸害百姓的记录基本没有。而且曾协助革命人士李少白收集情报,其子还营救过抗日人士。但也因为他的人生污点,现在介绍只说是“上新街108号近现代建筑”,晚节不保啊。

↑ 现在这里已经重修一新了,“朱桂山故居”的牌子也再不见了,其实在2019年左右牌子就被替换成了“上新街108号近现代建筑”、

↑ 侧面可见,地下有坚实的石头底座的
↑ 一个澡堂,多少年没去过外面的澡堂子了

这次拍摄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拍了一些感兴趣的地点,却也错过了不少重要建筑。四年后我再次拍摄时,特色建筑前都有了简要说明的小牌子,下一集我会把2021年底拍摄的照片整理出来,敬请观看。

(本集完)

樂道影像 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