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好歹也算是一个读书人,可他的凶残程度着实让人瞠目结舌。为了斩草除根,他不仅斩杀皇帝,连皇帝的九个儿子都没有放过,全部勒死。这也就罢了,那些被杀死的大臣也被投入黄河

种种迹象表面,黄巢是一个性格残暴,且报复性极强的人。

不过对于他的残暴,历史上对此却没有过多的批评。相反,大部分人觉得黄巢若没有狠辣的手段,也无法推翻腐朽不堪的唐朝。

不过话说回来,黄巢出身富贵之家,从小也饱读诗书,为什么他会如此残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后天行为,除了有先天性格的因素存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黄巢之所以如此残暴,并不是他真的喜欢杀戮,而是因为他心中有“恨”。

黄巢恨什么?

第一是所谓的科举制度,不过是官员牟利的手段罢了。

众所周知,黄巢出身富贵,家族世代经营盐业。生活的无忧无虑赋予了黄巢随心所欲的性格。不过他从小就很聪明,5岁时就可以和祖父对诗。唐朝的科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家人看到黄巢如此有才华心中充满了希望。

家族世代经商,可商人在古代的身份非常低,再加上家中做的是贩私盐的买卖,所以若家中有人走入仕途,那必然是光宗耀祖。黄巢也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年纪轻轻就学有所成,更是考中举人,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

不过科举制度虽然成熟,可唐末时期朝廷腐败,科举场已经成为了收受贿赂的重灾区。黄巢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可他偏偏不信,非要依靠真才实学光明正大地考中进士。

科举本是寒门子弟唯一的上升通道,若这条通道受阻,不仅会断了读书人的希望和念想,还阻断了朝廷的人才输入,但凡有一点脑子的皇帝都会严格把控科举。

我们看后世的帝王,无不把科举放在执政项目的首位。若皇室之内出现喜事,还会加开恩科,让更多的人才可以施展才华。

可当时的皇帝唐僖宗是个玩物丧志的傀儡皇帝,大权被宦官掌控。而宦官因为身体的残缺,再加上长期受到歧视,心理扭曲变态,又怎么会顾及国家的安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巢进京赶考三次未果,为此写下《不第后赋菊》。而这首诗也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真真是把他心中的恨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然,除了科举之路的不顺,朝廷的冷漠也让他心寒。

众所周知,唐朝灭亡的导火索乃公元874年发生的全国性水旱灾旱。当时又以产粮大省山东最为严重。史书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的吃人情况。

然而皇帝只顾自己玩乐,官员也只顾自谋私利,根本没有人处理灾情。因此就出现了史书中所说的“百姓流殍,无处控诉”的情况。黄巢虽然家庭富裕,可说带到也是一名普通的百姓。当他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心中怎能不恨?

57岁的黄巢一怒之下拍案而起,在王仙芝兵败之后揭竿而起,带领受苦的百姓向朝廷讨一个说法。

其实以上的两个“恨”都不是让黄巢变得残暴的根本原因。最让他痛恨的还是毒害了中国600多年的门阀氏族。而这也是为何黄巢获得胜利后出现“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的情况的原因。

所谓“门阀”指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宋朝之前,门阀主要控制了仕途官场,如此一来朝中的官员相互关联,联合起来对抗皇权,以此达到左右皇权的目的。

我们看宋代之前的皇帝,如果谁不听门阀地说,必然死得非常惨。即便是圣明之君李世民,也不得不拍陇西贵族的马屁。不然他也会和隋炀帝一个下场。

而之前的隋炀帝在登基时就深知门阀对国家的危害,为了打断门阀对官场的垄断,也为了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和为国家选拔人才,这才发明了科举制度。

然而科举虽好,却只是门阀士族控制官场仕途的另一种方法而已。可以说在宋代之前,寒门学子很少能够真的享受科举带来的实惠。此外门阀士族最为看重门第,所谓“士农工商”也是他们用来打压其他阶级的手段。

黄巢身为商人,没少被门阀欺负,比如前面所说的三次科举不中就是他一生的痛处。如今全国出现灾情,门阀们却联合起来牟利,让底层百姓自生自灭,谁能不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度的不公平,朝廷面对灾情的不问不顾,以及门阀氏族的各种恶行,是黄巢三大“恨”,因此黄巢才会对皇帝以及门阀们非常残暴。

按照史书的记载,黄巢攻入长安之后进行屠城,而屠杀的对象全都是门阀氏族的大臣们,甚至这些大臣的尸体都投入黄河之中。

对于百姓则秋毫未动。

到了宋朝时期,门阀士族几乎被杀绝,科举制度以及皇帝集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以说这都是黄巢的功劳。别的不说,就拿宋朝的64个来自寒门的宰相来说,他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黄巢。

参考资料:《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