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师,自己认真聆听了二十大报告,回顾我们教育走过的十年。它带给我的不单是自豪而来的职业幸福感,更是一种学习工作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我越来越喜欢上翻书的声音、沉思的状态,孩子们澄清的双眼,喜欢在不同学科知识间徜徉沉醉。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确实,成功来自于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对于学科教学也如此,要想让课堂丰富,课堂高效,学生会学乐学,老师需要掌握和拥有的东西真的很多。
近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由原先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又转成了所谓的小学科生物老师,真的是不适应。不适应在学科知识的陌生,不适应在处室与工作内容和时间上的冲突。每次匆匆看完教材,就扭头冲上楼梯进了教室,多少对学生有些歉疚和不安。
对于带了一轮半的生物课,自己确实感受到了“一年生、两年熟、三年正好才上路”的道理。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你不一定是百科全书,但也得掌握与教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站得高,才能望得见,瞅得准,瞄得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一的生物课,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要减负,唯只有自己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浓缩,精准开讲,让学生对知识一下子掌握。一张白纸好画画,决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不能下二茬苦。比如,在植物细胞结构名称上,七个名称和位置,学生老是丢三落四,说不全认不清。我结合细胞结构图形,引导学生找规律,从外到内,总结出“外壁内膜空质加一核,小体大体加液泡”顺口溜,这样就一个也不漏地记住了。学生在识图辨析能力、文字组合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有一个同学在记忆人体的四个组织时,从身体的一部分(胳膊活动)说起,皮肤是上皮组织,皮肤下的肌肉是肌肉组织,血管里的血液和身体中的骨是结缔组织,人产生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组织。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但掌握了学科知识,也再次熟悉和提升了其他相关的生活常识和边缘知识。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就要跳出学科看学科。
生物知识包罗万象,抽象的、形象的,都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古诗文中“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很平常的一个落叶现象(大部分是反面朝上),包含有植物的新陈代谢,叶肉组织,叶的光合作用,叶的内部结构,物体与重力作用的关系,还有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等。

作为一个生物老师,我课堂讲的不单单是课本知识,更是延伸到周围的一切。在生态环境上,我讲到了永济的南山公园、涑水河、湿地伍姓湖,引导孩子知晓知识不仅在书本里,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在于人们的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上。所以,要爱生活,就得用知识去改造和建设我们的生活。
当然,我还会将传统文化和生物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里面不但有双子叶植物,还有花的开放与环境(温度)有关;”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将校园树下的苔藓,拍照放大进行播放,让学生领略到苔藓植物是检查空气好坏的同时,能看到苔藓的孢子,进而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通过透——茂——活——巧——深——缩,领跑学生一起努力:
读透课本 对本节知识框架、全书章节联系,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同化,要做到能说下来,能写出来。这一点,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并且做好。对知识的掌握认识要做到牵一发而知全书,上下四册了熟于心。
图文并茂 一幅简洁明了的结构图,加上一定顺序的解说,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达到事半功倍。这考验的是教师专业基本功是否扎实过硬。所以教师胸有沟壑,方能气象万千。
活跃课堂 让课堂充满轻松和欢快,通过“知识点顺口溜,”“知识接龙,”“我的生活观”等形式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改掉自己对于实验课怯场和回避的错误认识,说千遍,不如操作一次。真正体现生物课的特点,完成生物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于落实 孩子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科作业,有时在生物学科上的时间相对来说有点少,那么落实上,要简单的知识一次带过,难点和重点的在讲课时候将它们寓于课堂练习之中。
深度挖掘 对于每份试题中最后一个综合能力检测上,师生要共同说出该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然后逐一写出来,再做题,让知识翻转自如。
扩缩课本 生物知识点多,时间少,自己要经常总结知识,不断压缩课本。将课本由厚变博,将知识点压缩,随时能索引出来。且能将课本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真正让孩子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
站在远处看,生物的世界是横看成峰侧成岭。站在高处看,教育的世界是万象更新大道在前。怀着一颗永不变色的教育初心,怀着一腔永不降温的教育情怀,走在广阔无垠的教育大道上,书写着心中的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