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果真有克扣粮饷的行径,诸君就大胆揭发;可要是我没这么做,诸君当替我做主。”

然而,高仙芝话音未落,刽子手就已将他的头颅砍下。与高仙芝一同被杀的还有封常清,名震西域的帝国双壁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了君王的屠刀下。那么高仙芝被杀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克扣粮饷呢?他与李隆基之间发生了什么?李隆基又为何迫不及待地将他斩首示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仙芝的大名虽如雷贯耳,可他本人却不是唐人。“高仙芝,高丽人,将门之后,从小随父至安西,稍长因父荫被授予游击将军。”

高仙芝是高丽人,在高丽被唐灭掉以后,随父迁居到安西都护府效力。高丽即是高句丽,早在南北时期,梁武帝曾册封高安为“高丽王”,而在隋唐以前,高句丽、高丽交替出现在史书中,直到隋唐时期,高句丽则完全被高丽取代。918年,王建创建王氏高丽,后世史学家为了对两个政权加以区别,因此将高氏高丽重新称为“高句丽”。

高仙芝为人骁勇果决,极善骑射,且长了一副好娇容。田仁琬初次见他时,只留他在麾下效力,却未予以重用。然而三年后,夫蒙灵詧接管安西都护,他对高仙芝极为欣赏,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高仙芝就官居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兼节度副使。

高仙芝虽久经战阵,但在进攻小勃律的战斗中他却一反常态,选择了前人都没有走过的道路:

“高仙芝率部从安西都护府出发,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向西南行进,经拔焕城、握瑟德、疏勒,越过葱岭、播密川,最后抵达特勒满川。”

此次行军,高仙芝走的路线不是浩瀚的沙漠,就是帕米尔高原,尽管艰难行军三个月,行程却极为隐秘。当时,吐蕃人在疏勒满川附近设立了军事要塞连云堡,驻兵多达一万人,与高仙芝的兵马旗鼓相当。然而,高仙芝不顾百余天的长途跋涉,强行渡过水流暴涨的婆勒川河,突袭连云堡,打了吐蕃人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

可是,连云堡之战结束后,高仙芝千里奔袭小勃律的突然性也宣告结束。他们的作战意图、行踪已然暴露,继续前进只会掉入吐蕃的包围网。因此,李隆基派来的监军边令城坚决不肯前进,数次阻挠高仙芝行军。

而令高仙芝更为苦恼的是,边令城是一位胆小如鼠的宦官。他曾密告高仙芝:“要么你领兵继续前进,要么撤军回安西都护。”高仙芝虽看不上他,却在数日后将三千将士留给边令城,亲率六千骑兵直奔小勃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中亚小国,小勃律没有与大唐相匹敌的作战实力,在席元庆的火速推进下,尚未迎来吐蕃援军的小勃律王被推翻,大臣被斩首。而高仙芝又毁掉了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通道,彻底断绝了吐蕃再次占领小勃律的机会。

然而,得胜归来的高仙芝却骄心大起,在押赴小勃律国王回师途中,擅自派遣军士入朝高捷。当时,安西都护府的军事长官仍是夫蒙灵詧,高仙芝绕过他直通朝廷的举动完全没有把夫蒙灵詧放在眼里。因此,高仙芝回到安西后,夫蒙灵詧不仅没有表扬他,反而当众责骂。

高仙芝的悲惨遭遇令监军边令城极为不满。边令城虽未曾参与进攻小勃律,可他也跟随高仙芝走了三个月的沙漠。夫蒙灵銟对高仙芝的贬斥,也在无形中伤害了边令城的自尊心。故而,边令城一纸诉状,将夫蒙灵詧告到李隆基面前。

自开元之后,李隆基日益好大喜功,听信宦官。他本有意提拔高仙芝,又见边令城对夫蒙灵詧不满。因此,李隆基毫不犹豫地拿掉了夫蒙灵詧安西都护的职位,交到高仙芝的手里。

三年后,高仙芝又出兵攻下吐蕃控制的朅师国,扶立亲唐政权。至此,高仙芝的名声响彻整个中亚,俨然是大唐在西域的第一名将。

然而,随着地位的逐步上升,高仙芝的缺点也暴露无遗:

“高仙芝有两个很大的缺点,残忍和贪财。随着功名的日益显赫,高仙芝内心的杀戮欲和占有欲也随之日益膨胀。”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远在长安的李隆基,并不能约束高仙芝,在安西四镇,他就是“土皇帝”。中亚小国越是有心依附,高仙芝反而越要敲诈、勒索他们。锡尔河流域的石国与大唐签署和平条约,互不侵犯。可高仙芝却在石国没有防备时大举入侵,俘虏了石国所有的男性青壮年。而在占领石国后,高仙芝兽性大发,纵兵屠杀当地老弱妇孺,将石国的财富洗劫一空。更为可恶的是,这些大量的财帛、宝马全部落入了高仙芝的私人腰包里。

从那以后,高仙芝的“恶”文明于中亚,大唐几代帝王在西域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

石国灭亡后,中亚诸国四处控诉高仙芝的暴行,结成“反唐联盟”,并向黑衣大食求助。当时,黑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刚取代白衣大食的倭马亚王朝,正欲向外扩张,毅然接受了中亚诸国的邀请。

然而,黑衣大食不是小勃律,他们事先已经收到了消息,黑衣大食的东方总督艾布调用了十万人向怛罗斯集结。在高仙芝抵达怛罗斯城下时,城内守将以逸待劳,依靠坚固的城防工事,挡住了唐军的轮番进攻。

而在十万大军陆续进驻怛罗斯后,黑衣大食与唐军的总会战随即展开。尽管唐军以少对多,可凭借超强的战斗力依然在短时间内占据了上风。然而,对高仙芝不满的葛逻禄部突然反水,与黑衣大食前后夹击,以致唐军大败。

作为主帅,高仙芝对怛罗斯之败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他悍然撕毁条约,入侵石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才导致了中亚诸国的同仇敌忾,并给了黑衣大食染指中亚的机会。在面对黑衣大食这个强大的对手时,高仙芝盲目自信,依旧采用针对小勃律的战术,劳师远征,长途奔袭,是决策上的极大失误。而深入敌境千里,情报缺失,在无法判断敌人兵力部署时,又不能及时改变战略,以致唐军陷入包围,葛逻禄反叛。

纵然葛逻禄没有反叛,高仙芝能够取胜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只不过不会败得如此之惨而已。

高仙芝兵败怛罗斯4年后,安禄山、史思明在河北起兵。大唐为平叛接连调动安西兵马,彻底放弃了争夺中亚的霸权,以致臣服于大唐的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转而投奔阿巴斯王朝,华夏文明彻底退出了中亚。

怛罗斯之战能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绝非东西方两大强国的首次碰撞产生的火花。而是大唐兵败后,唐军战俘的造纸工匠被阿巴斯王朝带进了造纸作坊,从而将造纸术传至阿拉伯,经阿拉伯传至整个中东和欧洲,极大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51年,高仙芝自怛罗斯狼狈逃回不久,李隆基将他调任河西节度使,改由王正间接替安西都护,而高仙芝极为信赖的将领封常清则爬到了安西副都护的位置。

安禄山范阳起兵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河北、河南,直扑东都洛阳。当时,封常清已升任安西四镇都护,并短暂重振了大唐在西域的声威。故而,他并未把安禄山放在眼里。在李隆基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平叛大将后,封常清仍旧视安禄山为草寇。封常清曾向李隆基讲述平叛之策:

“我朝太平日久,所以百姓一旦风闻叛乱就恐惧不安。臣请求立刻前往洛阳,开府库、募骁勇,扬鞭奋马,北渡黄河,相信用不了几天,定能将逆胡之首献于阙下。”

封常清的一番豪言壮语,与国舅杨国忠讲得一模一样。然而,盲目自大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封常清领兵六万抵达洛阳,七战七败,先后丢失虎牢关、洛阳,退守至高仙芝所在的陕郡。

“多日血战,贼锋不可挡,且潼关无兵,如果安禄山快马奔袭,则长安不保。因此必须弃守陕郡,退居潼关。”

封常清与高仙芝的意见出奇一致,二人都认为守住潼关最为紧要。然而,李隆基制定的平叛计划则是高仙芝东进,主动迎击安禄山。若是此刻退兵,必然会惹恼李隆基。

在高仙芝、封常清犹豫不决时,安禄山大军已经抵达陕郡。高仙芝匆忙撤军,损失惨重,践踏而死的士兵多达数千人。退守潼关后,高仙芝急令部将构筑防御军事,连续击溃安禄山多次进攻后,方才保住了长安的屏障。

然而,作为高仙芝多年的老搭档,监军边令城深知,高仙芝此次擅自退兵虽有不得已的原因,却重重地打了年逾古稀的李隆基一个巴掌。安禄山仅用一个月就从河北范阳打到潼关脚下,这种近乎疯狂的行军速度让李隆基固执地认为,河北、河南无一人在抵抗。因此,一旦他得知高仙芝从陕郡退兵回守潼关,必然会治高仙芝的罪,而作为监军,边令城也难逃一劫。

“封常清畏敌怯战,动摇军心,高仙芝弃守陕郡数百里,盗减军粮。”

李隆基数月以来压抑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将对安禄山的怨恨,全部撒在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身上,在朝上,他不顾尊严,破口大骂。尽管他深知在安禄山叛变后,除了河北的颜杲卿、颜真卿兄弟,就只有封常清作战最为勇猛。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将封常清斩杀,而后又命令边令城逮捕高仙芝,将他押赴菜市口,即行斩首。

756年1月27日,39岁的高仙芝在被斩杀前,曾怒视苍天,高呼冤枉。然而,刽子手的快刀却没有给他伸冤的机会。一日之内,李隆基就将名震中亚的帝国双壁全部处死。

自安禄山叛变后,高仙芝、封常清的悲剧就已注定。在盛世迷梦中沉浸日久的李隆基和大唐军民无法接受突然袭来的动乱、战争。这些丝毫不具备任何抵抗挫折和风险的“懦夫”被安禄山揭下繁华富庶的虚伪面纱后,恐慌,畏惧,袭遍全身。因此,在错误时间出现的高仙芝、封常清就成了李隆基眼中徒有虚名的竖子。而他的死让李隆基和大唐军民从心理上摒弃了安禄山叛变源于他们的萎靡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