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

党的二十大精神

沈阳全市上下

笃行实干显担当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沈阳各部门

明确了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沈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

系列新闻发布会

(推动高质量发展专场)

今日召开

重点介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情况

市发展改革委

党组书记、主任段继阳

作新闻发布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在学习贯彻中,我们牢牢把握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深刻领悟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在政治上、理念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领悟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GDP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刻领悟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重点部署了今后5年的战略任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部署。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沈阳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振兴新突破的总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我们将按照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明确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全力落实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和《行动计划》。一是加快推动实现“三个1”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到2025年GDP突破一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一千亿元、人口规模突破一千万人”目标,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聚焦“万亿GDP”目标,实施产业倍增计划,促进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形成一批“百亿产值企业、千亿产业链”。二是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推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90项重大任务和130个重大项目,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三是强化重大平台载体支撑。着力打造一批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产业和空间平台载体。加快沈阳临空经济区建设,打造通达全球的区域性航空枢纽、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门户、国家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智慧绿色的现代化航空新城。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到2025年开行规模1000列以上,保持东北第一、全国前列。

二、以强化项目投资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我们将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理念,加快谋划建设富有时代感的沈阳高质量项目群。一是深入开展项目谋划。围绕提升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重点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高端装备产业培育等25项重大工程,扎实谋划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2023年谋划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力争达到3000个、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二是全力提升项目成熟度。聚焦谋划储备的重大工程项目,创新项目审批服务模式,采取“容缺审批+承诺制”办理,进一步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力争储备项目明年2月底前全部完成前期手续。三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一批对全市振兴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推动总投资102亿元的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总投资100亿元的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明年4月份开工建设。推动总投资80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北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总投资205亿元的机场二跑道及枢纽功能设施提升工程、总投资130亿元的华润热电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四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实行“比谋划看储备、比招引看投资、比开工看进度、比服务看实效”“四比四看”赛马机制和项目现场观摩拉练等6项机制,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促进项目高质量建设,提升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支撑和拉动作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三、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高东北地区开放水平。

我们将加快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全力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老工业基地协同创新样板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一是抓好规划共绘。建立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空间规划的“1+N+1”规划体系,形成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抓好交通共联。加快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规划都市圈环线,推动沈抚二号线等一批都市圈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共同建设高效便捷的1小时通勤圈。三是抓好产业共链。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等12条都市圈重点产业链,共建沈本生物医药产业园等8个合作产业园区,加快构建梯次配套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格局。四是抓好平台共享。推进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条件平台等科技资源共享,推动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制度创新和资源集散功能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东北领先。五是抓好生态共保。完善都市圈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有序推进柳河综合治理国家试点,持续推进都市圈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3%以上。六是抓好文旅共建。共同打造“共和国长子·冰雪北方·乐迎天下”都市圈旅游品牌,推出“沈阳都市旅游圈”IP品牌形象,打造东北亚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七是抓好社会共治。建立都市圈协同立法机制,加快信用协同立法,推进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跨域通办,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有效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们将着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为全省作出示范。一是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推动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机器人、集成电路、航空、软件等重点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争取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建成东北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地、全国数字治理实践先行地、东北数据要素配置首选地、东北数字生态环境创新地、全国数字基础设施示范地。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创建国家和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五、以绿色低碳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将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提供“沈阳模式”。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推动实施节能提效减污降碳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做好高质量碳达峰表率,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乡生态品质、城市出行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5个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打造东北绿色低碳发展先导区和绿色能源发展示范基地,实现东北地区能源产出率居首和能源消费结构最优。二是高标准推进国家清洁取暖城市建设。降低供热燃煤占比和提高排放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完成热源清洁化改造2.5亿平方米,到2025年,城区和县城清洁取暖率达到100%。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开发基地。加快210万千瓦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推动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3%以上。

奋楫扬帆启新程,赓续前行谱新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心、奋力拼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振兴发展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作出积极贡献。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郑大治

作新闻发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为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出科学指引和重要部署。

市工信局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深入思考、联系实际,细心领悟、诚心践行,与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老字号”“新字号”做示范相结合,努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实现更多“中国速度、中国水平”。

具体实践中,突出“五个聚力”。

聚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党的二十大提出:“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 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积极推进150万吨及以上等级乙烯三机、大功率集成式压缩机组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攻关,积极发展大型双龙门、重型落地式铣镗等战略核心产品,打造更多的大国重器。2023年,全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达到166个,数量位居全省首位,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4%。 全力推进“智改数转”,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上云用数赋智”,建立绿色“园区、工厂、供应链、产品”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以工业设计为重点,促进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2023年,全市智能升级项目突破600个,数字化、“5G+工业互联网”等场景项目突破1000个;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8%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超过170户、服务型制造示范超过120个、工业设计中心达20户以上,致力于把沈阳打造成为全省制造业转型示范引领区。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动态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绘制重点产业链精准合作图谱,建立产业链补链项目库,通过“揭榜挂帅”、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链式”协同技术攻关,实施130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同时,建立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能力。

聚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我们将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IC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 新能源汽车领域, 通过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充电设施网络,打造全产业链布局。 IC装备领域, 放大核心产业优势,发展整机装备、高端部件及IC材料,建设国内领先的IC装备制造基地。 航空领域, 促进“军民通”用航空协同发展,打造航空零部件配套集群,构建国产燃机供应链。 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领域, 加大生物医药开发、高端医疗器械研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力度,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基地。 机器人领域, 壮大领军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建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承担国家使命,参与国际竞争,冲击“世界冠军”。 新材料领域, 大力发展金属、无机非金属、化工等新材料产品,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 节能环保领域, 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拓展节能环保服务,促进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同时,前瞻性谋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G基础设施及应用、智能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级扩容沈阳国际软件园,建设辽宁省信创产业园,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主攻方向创建国家软件名城。2023年,“新字号”产业链产值增长20%,占全口径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三分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千亿。

聚力建设“10+20”产业园区。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将把产业园区作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要载体,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构建”思路,持续拓展“10+20”工业园区数量、规模。 突出“订单牵引”招商模式, 聚焦头部企业配套率提升,推动重点产业链头部企业释放配套订单,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产业园区。 突出“整零协同”发展模式, 推动装备制造整机企业与零部件商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市场、协同转型,实现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协同,打造“整零共同体”。 突出“三生融合”生态模式, 统筹研发、生产、生活“三要素”,分类建设物流仓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研发服务平台,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生活性服务平台,打造“研产城”一体化的特色园区生态。 突出“产融结合”支撑模式。 创新“一园区一基金一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探索“一园一链”“一企一场景”融资机制,健全“稳企贷”“园区贷”“红星贷”等多种融资辅助机制,多渠道、多方式为配套企业增信融资。2023年,重点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40%。

聚力构建优质高效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们将加强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优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国家“双千兆”城市,提升5G网络城乡覆盖水平,扩大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接入范围,优化园区及企业访问国际互联网的性能。围绕“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递归节点,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体系;依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分中心,沈阳自动化所中科云翼等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建设并运营一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服务等行业级、特色化工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5G基站总量达3.5万个,达到18个重点城市平均水平;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14个,扩大东北领先优势,全面为沈阳制造业“赋能赋智赋值”。

聚力壮大工业企业“雁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并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我们将实施“18385”产业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千百十亿”和“专精特新”企业“雁阵”。推动大企业做强、做优,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1户千亿级企业——华晨宝马加速发展,培育8户百亿级企业、3户50亿级企业、8户10亿级企业、500户亿元以上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依托“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培育一批在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工艺等方面具有独特专长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突破550户,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制造为基、企业为本、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融通共进”,加快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建设步伐,为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新的贡献。

市农业农村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大鹏

作新闻发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战略之后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章里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专题阐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一系列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在东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通过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细一批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项目,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打造东北乡村振兴的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一、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们将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一,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建设县乡村三级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每年开展保护性耕作200万亩以上。其二,抢占种业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三年行动,建强玉米生物育种、北方粳稻育种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壮大东亚种业等领军企业,组织创新团队联合攻关现代生物育种等核心技术,主要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创建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集成良种、良机、良技,打造沈北水稻等6个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现绿色低碳生产。深化与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农科教、产学研共建,建成一批科技示范基地。

二、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将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化“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其一,做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打造特色化种植基地,建成蛹虫草、葡萄、草莓、蔬菜等连片设施集聚区。打造标准化畜牧养殖基地,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0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0%。打造生态化渔业养殖基地,提升池塘生态健康、水库绿色养殖水平,每年发展稻田综合种养5000亩。其二,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等五大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稻米产业链重点建设国家粳稻产业集群和辽中、新民等地稻米加工园。蔬菜产业链重点建强新民全产业链示范县,打造107沿线产业带。畜牧产业链重点推进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融合发展。渔业产业链重点建强新民、辽中、沈北等苗种繁育、成鱼养殖、饲料加工基地,发展休闲渔业项目。花卉产业链突出“抓两端、带中间”,建设优质君子兰种苗繁育中心和花卉交易集散中心。建强产业发展载体,抓紧建设新民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争创康平玉米全产业链示范县。建成白羽肉鸡等4个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壮大沈北、康平等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辽中肉牛、新民酸菜等9个产业园,做强刘二堡等4个国家级产业强镇。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其三,做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围绕食品产业,实施龙头企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发展沈阳粮油等“链主”企业,组建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培育发展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好辽中、新民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每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其四,做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产地冷链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强辽中、新民国家和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开辟预制菜、特医食品等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发展“农业+康养”“农业+研学”等新业态。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将围绕“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求,加快“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其一,强化规划引领,引进乡村规划师等专业队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镇村两级规划应编尽编。其二,完善基础设施,落实乡村建设“1+8+3”行动,实施一批城乡一体化水电路气讯污建设项目。其三,提升公共服务,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平安沈阳”五大民生品牌进乡村,全面提升农村功能、服务、文化、生态品质。其四,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市80%以上庭院建成美丽庭院,规划保留村全部建成美丽村,20个美丽田园形成标志性成果。结合产业发展,建成辽蒲沿线等五个“三生融合”“三美”示范线路和一批典型样板。

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其一,我们将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于洪、沈北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路径。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以多种方式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其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作用,促进集体资源资产进场交易,扩大交易品种,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效益双提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到80%。其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兴农英才”行动,推进城乡人才融合发展。建立农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用好用足央行再贷款等政策,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五、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其一,我们将健全党组织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其二,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二十大宣教进乡入村到田。其三,推进“两邻”理念乡村实践和“四零”村建设,全力建设沈北、康平国家和省乡村治理试点,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不良风气整治等乡村治理“3张图”,打造康平东升等18个“两邻”理念实践示范村。

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其一,我们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民政、医疗等跨部门信息互通机制,严格落实网格排查、重点排查、集中排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动态清零。其二,大力实施产业帮扶,提高帮扶资金用于产业帮扶比例,建立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每年实施县级支柱产业、乡级主导产业、村级优势产业和到户扶贫项目400个,确保每个脱贫户至少有2项以上产业带动增收措施。其三,加大对康平县支持力度,落实产业帮扶、乡村建设、金融服务、用地保障等10条政策举措,向康平倾斜市级以上衔接资金,实现脱贫人口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高于”。

学思践悟新思想,踔厉奋进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乡村振兴赛道,切实承担牵头抓总责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力抓谋划、抓推进、抓督办、抓考核,优先做好人、地、钱、技等要素保障,敢于“破”、大胆“试”、奋力“闯”,以“争抢拼实”的精气神,全力推进沈阳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省“走在前列,当好表率”,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市商务局

党组书记、局长赵戈

作新闻发布

首先,介绍一下今年对外开放工作主要进展。年初以来,我们咬定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不放松,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招商引资刷新历史最好成绩。1-10月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9.01亿美元,增长438.8%;引进到位内资1438.05亿元,增长19.7%。引进内外资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总量列全省第一。总投资150亿元的华晨宝马里达工厂正式开业,总投资100亿元的亿纬锂能动力电池以及采埃孚电驱动、贺利氏特种光源、德国FEV东北区域工程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二是外贸进出口实现稳增长目标。1-10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63.3亿元,增长1.6%,其中出口430亿元,增长15.2%。落实发放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2.26亿元,助力700余家外经贸企业纾困解难;获批国家级语言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服务外包执行额3.22亿美元,增长21.5%;对RCEP国家进出口184.4亿元,增长9.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7个百分点;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3亿美元,增长41.1%,带动货物出口16.9亿元,增长155.4%。三是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自贸区沈阳片区“税事通工作室新机制”“中欧班列区港直通管理新模式”等10项制度创新经验获全省复制推广;综合保税区“保税+”业态创新多项成果为全国或东北首创,1-10月份,综保区进出口额实现97.07亿元,增长53.2%;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38亿元,增长97%,在商务部首次考评中获东北最好成绩;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5年进入全国前30名,欧盟经开区、金融商贸开发区等4家省级经开区进入全省前10名,并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1名。四是开放通道实现全方位拓展延伸。开拓中欧、中老、中亚班列国际货运通道,首发东北首个全程单国际海铁联运专列,开通东北首条中欧班列国际运邮通道,推进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建设,形成“四通道六口岸”国际铁路货运通路。1-10月份,沈阳中欧班列开行527列,全国排名跃升至第六位;沈阳至阿姆斯特丹货运航线实现首飞,相继开通至伦敦、洛杉矶、首尔等7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获批药材进境口岸,我市已具备进境水果、药品等10项口岸功能;推进通关时间“最短化”改革,进出口通关时间全国排名提升至第7和第8位。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外开放工作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的总体部署。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锚定“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面向东北亚开放新高地”的目标,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从五个方面发力推动我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第一,高标准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深入落实东北振兴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二是着眼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要求,争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促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开放,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面向东北亚开放新高地。

第二,高质量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部署,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一是聚焦稳住外贸基本盘,深入实施“外贸双量增长”计划,吸引外贸公司、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落户,补齐外贸主体短板。二是制定实施《沈阳市关于引培外贸企业进一步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若干政策措施》,强化外贸发展政策引导,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3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四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策划举办“一带一路”、RCEP市场对接会,组织参加广交会、高交会、辽宁商品大阪展等国内外展会,助力企业抢订单、稳市场。

第三,全链条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部署,积极引进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一是高水平谋划项目,重点围绕八大产业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项目招大引强行动,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二是高质量招引项目,重点围绕35个核心板块和“10+20”配套园区,实施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开展头部企业招商和新经济招商。三是高效率对接项目,常态化推动“云招商、云洽谈、云对接”,用好宝马供应商大会、应用场景发布会、承接欧洲产业座谈会、中国(沈阳)韩国周和“走出去”招商等活动平台,精准对接洽谈一批重点项目。四是高标准服务项目,发挥招商引资赛马机制、考核机制和外资企业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强化项目落地全过程推进和全要素保障,促进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第四,全方位推动开放平台创新发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部署,加快开放平台载体建设。一是推进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制度创新,打造东北最有特色、最具竞争力的全球中高端产业承接基地和改革创新试验区。二是推动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组织近海、桃仙园区开展精准招商,加大保税研发、保税展示、维修再制造等保税服务业态创新力度。三是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快速发展,拓展“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卡车航班+跨境电商”新模式,扩大跨境电商“9710、9810”业务规模。四是推动经济开发区晋位提升,支持功能园区建设,进一步释放开放发展活力。五是加快国际产业园建设发展,抓住RCEP落地生效和欧洲产业转移契机,推进中德园、中日产业园、中韩科技园、中俄经贸合作园项目引进,增强园区集聚效应。

第五,高水平谋划开放通道建设发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部署,加快推进开放通道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开放。一是编制实施推进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行动方案和2023年重点事项清单,建立市级工作专班和月调度推进机制,在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等六个方面,落实25项重点任务。二是加快于洪蒲河中欧班列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铁路综合口岸申报建设,推动沈北B型保税物流中心与中老班列有效衔接,强化国际物流服务功能。三是适时恢复更多国际航线,加密航空货运包机和定线货运航班,提升国际航空口岸服务功能。四是依托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和综保区近海园区发展优势,积极申建进境木材和粮食口岸,不断完善口岸功能。

蓝图已经绘就,开放任重道远。市商务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塑造开放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展示对外开放新担当、新气象,为沈阳全面振兴和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市国资委

党组书记、主任王琳琳

作新闻发布

市国资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研讨、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党员同志集中轮训等形式,在全面学习、全面领会、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国资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书写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国资篇章”,重点在谋实、关键在落实、根本在于取得实效。对此,我们以大格局、大视野深刻认识、系统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国资国企的新使命新任务,乘势而上开展新一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提质提效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新时代新征程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当好辽宁振兴、东北振兴“跳高队”中展现国资国企新担当新作为。

总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聚焦”,打造“五个高地”。

1.聚焦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打造服务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优化增量投向为切入口,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引领带动产业资源集聚发展,提升国资国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一是做培育壮大产业的“牵引者”。围绕发展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航空、汽车智能、集成电路、农业食品4个重点产业链,建立专业投资平台,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培育发展产业项目,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做服务改善民生的“保障队”。全力推进地铁集团在建规划地铁线路、城投集团城区动静态交通融合提升、水务集团城市供水安全工程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发挥市属企业在城市建设运营与民生保障方面的关键作用,体现社会责任担当。三是做深化央地合作的“主力军”。发挥央地合作专班作用,组织驻沈央企、省企对接区县及重点产业园区,及时更新央地合作项目清单。推进燃气集团混改,推动航空集团与中航工业合资合作,谋划建设一批高质量项目群。

2.聚焦健全治理经营机制,打造国企活力充分激发的高地。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两个一以贯之” 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健全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和激励相容的激励机制。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厘清企业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董事会配齐建强高效运转。扩面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工作,推进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二是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广实质性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带动“三能”机制在各级企业落实落细。加强三项制度改革效果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三是打通“一级控、二级放、鼓励转”的薪酬管理实施路径。规范一级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放开二级及以下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分配,鼓励组织任命的企业负责人“转换身份”成为市场化选聘人员,实行市场化薪酬,激励企业创造更优业绩。

3.聚焦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创新驱动不断增强的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合运用科技创新、管理提升、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迈进。一是推进科技创新。依托“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创新格局,探索建立央省市国企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机制,支持航空集团建设国家级产业技术中心。用好用足“兴沈英才计划”等政策措施,引育留用高层次人才。二是推进管理提升。以深化集团总部“机关化、行政化”整改等专项行动为抓手,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对标同行业先进企业,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化与企业业务相互融合,强化盛京金控征信平台服务中小微市场主体功能,拓宽沈阳农交中心线上线下全覆盖市场交易体系,推动水务集团“智慧水务”等数字化赋能项目建设,支持副食集团、盛京资产等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商业模式。

4.聚焦提升协同监督效能,打造国资监管科学高效的高地。优化管资本的方式手段,做实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出资人监督体系,切实提升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科学开展授权放权。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产业集团精准授权放权,同步加强企业行权能力建设,跟踪问效授权放权事项执行效果,确保授权放权授得准、接得住、管得好。二是全面加强协同监督。强化国资监管平台建设应用,推进与沈阳市行权治理(监督)一体化平台有效衔接。健全监督协同会商机制,形成国资监督与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等各方监督合力。健全市国资委与上下级国资监管机构贯通联动机制,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三是强化企业风险防控。持续推进高负债企业、问题企业治理,严控资产负债水平。创新外派财务总监制度,更好发挥对派驻企业财务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寓监管于服务,协同相关部门,围绕划拨土地出资作价(入股)、不动产确权补证等加强政策供给,提升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效率。

5.聚焦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打造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的高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的重要论述及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深度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一是弘扬企业家精神。按照20字国企好干部标准要求,健全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完善尽职免责事项清单,激励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带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化创新、发展、学习、研究、服务“五型机关”建设,推进国资委机关和市属企业干部双向任职挂职交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一线锻炼,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三是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开展“共产党员工程”等系列活动,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相融共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站位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市国资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更好为打造沈阳国资国企“五个高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市营商局

党组书记、局长刘晓虹

作新闻发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做支撑。近年来,沈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全面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在2020、2021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沈阳连续两年获评东北地区唯一的标杆城市,办理建筑许可、执行合同等6个指标成为全国标杆。全场景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创新,在“一网通办”上示范全省。今年7月,沈阳市“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被中国信息协会评为“2022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一、强化体系、攻坚克难、锐意创新,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助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高标准推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编制营商环境专项“十四五”规划,以规划引领全市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久久为功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持久战。始终瞄准国际国内最高水平,结合沈阳实际迭代推出了营商环境1.0-5.0版改革方案,累计推行741项改革举措,配套出台《沈阳市“放管服”改革行动方案》等230余个政策文件,形成了“1+N”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逐步领先。设立国家评价18项指标“指标长”,市直部门配套建立营商专员、营商联络员、营商工作专班三级体系,推动指标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实行“红黄绿灯”管理机制,运用三级工作法实施跟踪督导,推进改革取得实效,整体协同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落地见效。

二是深层次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深入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从需求侧、供给侧、平台侧三侧协同发力,围绕“业务精细梳理、职能优化调整、数源汇聚治理、场景应用上线”4个方面重点任务实施创新突破,全方位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效能。在供给侧重构政府行权流程,创新“五步职能优化”,完成5类395项职能优化调整,累计减少253项事项、优化142个办理流程、取消1611个申报材料、精简603个办理环节,审批效率提高21.6%。在平台侧重构数据共享流程,创新“三类数源汇聚”,实现2109项材料 “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占比80.8%。在需求侧重构线上服务模式,创新“七类服务场景”,围绕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上线“智能办”等7类920个特色服务场景,累计减少材料496个,减少环节203个、减少跑动237次,平均申报时间缩短59.8%。

三是高水平推动政务热线便捷高效。着力围绕线上系统智能化、线下服务精准化、网络渠道信息化开展12345政务服务热线升级改造,搭建完成包含3万多条问答知识点的知识库体系,制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群众诉求办理工作实施细则,明确按时办理、协同办理等11个场景办理情况,进一步规范疑难问题办理要求,实现“一号感知冷暖,一号响应诉求”。今年疫情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市开设全国首个“12345”抗击疫情专线,及时回应企业群众疫情相关问题40余万件,紧急就医、特殊群体救助、特需药品、防疫管控、物资转运、异地求助、健康码异常等7类1100余件急难诉求得到快速解决。

四是全方位推动助企纾困精准发力。举办“营商下午茶”,构建政企互通感知系统,2019年以来共举办74期,648家企业参加现场活动,5000余家企业进行网络互动,收集办理意见建议及诉求问题755件,“政策宣讲专场”、“供电专场”等受到了企业群众的普遍好评。组织市区两级13367名干部组成“项目管家”队伍,“一对一”“一对多”服务50余万企业,对接企业项目44188人次,变身惠企政策“宣传员”、企业项目“代办员”、困难问题“协调员”。搭建“好政策”平台,惠企政策直送快享,26项惠企利民政策通过平台累计发放金额达4.4亿元。

二、锚定目标、善谋善为、狠抓落实,助推关键领域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全面统筹推进营商环境领域各项改革创新,积极寻标、精准对标、全面达标、奋力超标,推进“一网通办”工作持续示范引领全省,“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品牌在全国叫响,完成“12345”政务热线平台升级改造,打造全国一流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加快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营商环境。

一是推动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晋位争先。我们将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指示精神,将确保在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评价中进位升级作为硬任务,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定位,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流程再造、规则重构、机制创新;以强化数字赋能为手段,加快数字化建设和政务信息共享,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不断推进中上游指标向标杆指标冲刺、中下游指标向中游提档,加快消除拖坠指标,力争15个指标达到全国标杆城市水平。12月底前:建立完善营商环境的数字化组织推进机制,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打通部分关键环节,集聚部分营商数据资源,并依此优化调整责任主体和协同推进体系,为营商环境智慧监测打牢数字基础。围绕提升重点实施专项攻坚,梳理出一批对于营商环境提升具有较大支撑力的2-3个关键点、薄弱点,逐项形成优化提升方案并实施专项攻坚行动,为明年开展改革幅度更大的全领域提升行动奠定基础,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绩实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2023年:以数字赋能推动营商治理能力提升,我们将持续推进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营商治理模式,以监测端、政府端、企业端、产业端四维一体的方式打造沈阳营商环境新品牌,建成由一个数据中心、一个综合门户、一套数据标准、一个支撑系统、四大应用领域、四个应用平台、二十个应用系统组成的沈阳数智营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提升指标,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强化问题整改力度,系统性、全面性、数字化推进沈阳营商环境水平提档增速。推动营商环境改革新一轮迭代升级,在系统总结1.0-5.0版改革基础上,坚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突出我市特色,以数字化为引领,进一步摸清问题点、找准关键点、寻求突破点、谋划创新点,制定出台营商环境新一轮改革方案,服务沈阳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推动“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全省示范。我们将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工作指导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在“一网通办”上为全省作出示范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聚力打造“办事方便”的政务环境。12月底前:持续统筹推进职能优化调整、数据汇聚治理、场景应用上线,实现政府部门核发材料数源对接,全量归集历史办件材料,逐步上线“零材料”“秒批秒办”“线上证明开具”“智能办”等服务场景,“一件事一次办”场景数量突破1000大关,实现高频事项全覆盖。2023年:我们将持续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攻坚,实现90%申请材料在市、区范围“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不断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强化数源汇聚治理,加快完成电子证照生成、电子文件制作、核验接口开发,逐步推进三方机构出具材料共享,形成统一数源支撑能力。强化场景应用上线,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推动服务形式迭代升级,推出更多“智能办”“秒批秒办”“零材料”等各类服务场景。强化平台能力支撑,升级改造一体化平台,强化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App等各类前端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升级改造。我们将以打造全国一流政务热线为目标,以明年在沈阳市举办“国际政务热线发展峰会暨中国政务热线发展40周年论坛”为契机,加快推进12345热线升级改造,深度融入“数字沈阳”建设,积极探索“12345热线+基层治理”融合模式,让“12345”真正成为沈阳市政务服务“总客服”、社情民意“感知器”、施政决策“智囊库”。12月底前:逐步实现办公场地和平台座席扩容升级,智能语音平台系统上线应用,客服机器人、坐席助手、智能回访、智能质检、舆情分析等5G技术在12345热线平台系统中广泛使用,确保接通率达到95%以上。2023年:我们将持续推进12345热线平台升级改造为全省作出示范,加快建成与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和发展水平相符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搭建基础功能底座,夯实热线“载力”。通过建设功能全面的智能化运营管理中心,完善优化坐席人员配置,实现话务团队配备达到400人以上,将沈阳12345热线打造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分类科学、数据全面的非紧急类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前沿技术支撑,升级热线“智力”。持续推动12345热线的智能化升级迭代,探索开展“12345热线进社区”工作,完成五级矩阵工作体系的建立,并将终端部署到社会治理最小单元,实现汇集民意直达一线、解决诉求直达个人、化解矛盾直达前端、数据管理直达基层。强化数字治理效能,激发热线“活力”。不断完善数据管理、分析应用、数据安全,强化数字治理效能,在解决普遍诉求、助力基层治理、实施科学决策等方面,持续发挥12345热线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作用。

四是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升企业获得感。我们将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指示精神,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目标,以“实际解决企业各类问题”为核心,持续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全力解决企业困难问题,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全方位、多维度为全市百万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12月底前:持续开展“营商下午茶”活动,完善企业信息库,扩大活动参与范围,推动与各地区、各部门联合举办。优化做实“项目管家”,开展项目管家培训活动,按照分类、分级培训的原则,明确管家工作职责及服务标准,强化干部对项目企业服务能力。2023年:推进“营商下午茶”活动向纵深开展,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打造沈阳品牌。扩大“项目管家”服务范围,将中小微企业纳入项目管家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企业项目精准覆盖。用好惠帮企@链上沈阳服务平台,推动政策“三直一快”落实落地。加强企业诉求办理,整合涉企诉求渠道,实现诉求问题全链条办理、分转反馈全流程展示、办理进度全过程监督,切实提升企业感受度。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段继阳:党的二十大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这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出明确指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近年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沈阳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会同都市圈各市不断创新都市圈合作新机制,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创新规划共绘机制上,创建都市圈“多规合一”协同机制,形成“同圈同标准”,共建都市圈空间规划体系,率先探索建立都市圈规划评估机制。

二是在创新交通共联机制上,建立都市圈跨域交通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创新都市圈跨市有轨电车运营新模式,探索都市圈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和成本分担机制。

三是在创新产业共链机制上,探索建立都市圈产业合作园区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发展机制,构建跨市“飞地经济”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共同编制产业图谱。

四是在创新平台共享机制上,推动生产性服务平台、生活性服务平台、开放平台共建共享,创建都市圈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功能拓展、动态完善、统一发布机制,探索建立医学影像、医疗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五是在创新生态共保机制上,建立重污染天气、重大灾害联防联控、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六是在创新文旅共建机制上,建立一体推进联制联审联播机制,探索建立都市圈内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开放共享制度,建立都市圈文旅产品协同策划包装机制,共同打造都市圈文旅品牌。

七是在创新社会共治机制上,建立都市圈协同立法机制,推进都市圈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跨域通办向工程建设领域延伸,共建疫情防控互联互通互认体系。

我们将把都市圈合作机制创新作为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引擎,积极在全国都市圈建设发展中作出示范。

据了解,今年沈阳市工信部门在建设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刚刚的发布中也提到要将打造“整零协同”产业园区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能否介绍一下沈阳市“10+20”工业园区的推进情况呢?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大治:感谢您对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信局工作的关心与关注。“10+20”工业园区是今年我们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年初,聚焦省委、省政府对沈阳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的工作要求,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老原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20条重点产业链,我们选取了华晨宝马、沈鼓集团、特变电工、沈飞集团、沈阳机床等10户产业规模大、区域带动性强、市场竞争力优、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工业头部企业,初步测算上述企业配套订单合计可达1500亿元,以配套订单释放为牵引,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构建,吸引一批配套企业来沈发展,全面提升重点产业链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

具体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发力,聚焦主导产业定位、产业链短板配套、公共平台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等,高标准设计园区建设路径,策划启动航空、汽车等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建设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等重点特色园区。

二是强化机制引领有力,建立工信系统总协调、属地政府强推进、头部企业为主导的“市区联动、政企协同”专班推进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园区布局规划、项目谋划建设、节点任务落实、政策研究制定、受阻问题协调等工作。

三是发挥保障机制助力,为激发头部企业释放订单热情,制定印发了《推进配套园区建设实施头部企业奖励的指导意见》,激励头部企业释放配套订单,吸引外埠配套企业及本市成果转化项目落户园区。为保障配套企业融资,建立了“一园区一基金一银行” “一园一链”“一企一场景”等园区供应链金融体系,支持头部企业为配套企业担保融资,围绕应付账款、订单、动产质押等帮助企业拓展增信融资渠道。为促进“整零”企业协同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23个省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向园区企业全面开放,加速形成以头部企业为核心的配套产业聚集区和区域性特色产业新高地。

目前,“10+20”工业园区全部启动建设,其中头部企业配套园区拓展到11个、特色工业园区拓展到21个,累计落地项目336个,计划投资208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3.26亿元;入驻企业129户。“三生融合”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建设研发、生产、生活性服务平台48个;金融服务效能充分释放,引入合作基金31.15亿元、获融资授信24亿元;预计到年底重点产业链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可达35%,园区已经成为吸引要素集聚的主阵地。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刚才市农业农村局在发布中也提到,沈阳市将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请问将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此项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大鹏:总书记强调“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们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全国首部市级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在法制化建设上迈上新台阶;全国首创高标准农田“损毁工程险”,确保已建成单体工程能正常运行10年以上。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30万亩,占耕地47.3%,已经连续2年获省督查激励考核表彰。

下一阶段,围绕您刚才提到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一是抓工作组织,市政府已经成立了由主管领导牵头的黑土地保护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谋立推建工作,正在完善高标准农田“1+3+1”制度,1就是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出台的总体方案,3就是人大条例(法律法规)、政府令(管理规定)和部门(技术)导则,再1个就是信息化监管平台,形成党委、人大、政府齐抓共管工作体系。

二是抓规划设计,聚焦全市77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制定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及分年度、分县区任务清单。提前开展项目布局规划和初步设计,与水利部门的灌区、排干相结合,充分考虑易旱区、易涝区实际,做到农田基础设施应建尽建。

三是抓建设标准,出台沈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规定、建设导则,进一步规范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管护等环节具体标准,为工程实施提供一整套标准化依据。同时,鼓励区县通过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贷款、发行专项债等方式筹措资金,突破亩均补助标准,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

四是抓项目管理,强化工程监管,培训指导施工单位将工程进度及时录入“在线监管平台”,真实反应工程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设计、监理、验收、管护等主体全过程在线实施工程管控。强化建后管护,继续落实“损毁工程险”,实施双监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是抓示范引领,建设于洪、沈北等高标准农田典范区,实现生产规模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数字化集成示范,逐步推广全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通道”作为关系提高开放水平全盘的关键一子,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都明确提出了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的目标任务。请问沈阳市在推动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上将采取什么措施?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总体部署,为我们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高度契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下一步,我们将从七个方面发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专班机制和例会制度,协调推动重大问题解决、重大项目投资和重点园区建设。编制《沈阳市加快推进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行动方案》,在加快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等六个方面,明确25项重点任务,细化39项2023年重点工作。

二是加快通道基础设施硬联通。推进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建设,与沈阳都市圈各城市共同推进实施《共建共享沈阳中欧班列战略合作协议》,提升班列运营组织能力和货运效率。推动沈阳中亚班列、中老班列和海铁联运专列常态化运行,拓展“北上、南下、东联、西进”国际铁路货运通道。

三是加快通道规则标准软联通。以打造“数字沈阳港”为目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监管互认。

四是提高通道运行效率。打造都市圈城际快速交通走廊和东北亚航空物流枢纽,建立健全多式联运中心运行机制,推动“陆、海、空、网”通道高效衔接。

五是完善通道物流服务体系。布局一批枢纽型物流园区,打造沈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沈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力打造一批服务型物流中心。

六是加快通道经济发展。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大力引进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航空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等临空产业项目。

七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沈阳RCEP进出口企业服务中心和自贸区RCEP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与日韩、蒙俄、中亚、欧盟合作。

总之,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实施清单化推进、项目化管理,确保我市在大通道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为沈阳全面振兴和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作出贡献。

据了解,当前沈阳市正在构建“2+3+N”多层次投资基金体系,聚焦“5+3+7+5”产业链条开展投资,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沈阳市国有资本如何布局和扶持重点产业链领域?

市国资委党组书记、主任王琳琳:市国资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聚焦产业发展定位,打造专业化投资平台。按照设立2支政府出资基金、早期、重大和专项3类功能基金及构建N个子基金集群,支持产业龙头落地发展和布局“5+3+7+5”产业结构体系。以国有资本投入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引进项目—国资投入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通过国有资本循环使用有力推动沈阳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支持盛京金控集团进军汽车智能和农业食品产业。聚焦汽车产业数字化建设,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以投代引”“资本招商”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推动全市汽车工业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力争利用5年时间逐步实现智能网联全产业链闭环。把握国家关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补短板的重要政策窗口期,组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资产和资本,实施精准有效投资,推动农业、食品等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力支持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任务。

二是推进产投集团做优集成电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通过基金+直投方式,支持我市IC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加速成果转化,提升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与本地配套能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国有资本布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三是扶持航空产业集团做强航空产业链。依托航空头部企业,发展壮大我市航空产业规模,招引培育一批航空领域领军企业。发挥平台优势,利用产业基金、混改等形式募集和撬动各类资本,加强与央企的紧密联系,复制升级航空动力园合作模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落实“南北双核”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航空城建设,以高端载体承接产业链项目落地发展。力争到2025年,打造我市航空产业千亿集群。

能否请市营商局介绍一下“只提交一次材料”为企业群众办事带来了哪些便利呢?

市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虹: “办事方便”是企业群众对政务服务最朴素的需求,沈阳市以“只提交一次材料”为核心,从企业群众视角出发,全力打通“职能有交叉”“数据有壁垒”“业务不联动”等堵点难点,推出“跨层级”“跨部门”“零材料”“智能办”“秒批秒办”“都市圈通办”“证明在线开具”7类“一件事”特色服务场景,多维度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

一是办理效率明显提高。我们以数据共享替代申请人提交材料,进而有效减轻用户申报负担。以“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许可”为例,我们通过数源共享复用,推动办理所需的12项申请材料中,“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9项政府部门核发材料实现“免交”;电子申请表内25项填报信息中,“企业名称”等10项由系统自动获取带入,实现“免填”,极大提高政务服务办理效率。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109项材料和信息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依申请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3天,政务服务便利度显著提升。

二是智能化服务更加完善。我们依托一人(企)一档系统,归集35类用户信息,在确保信息安全和用户授权的基础上,固化102类用户特征,为智能化服务提供支撑。在920个服务场景中,为企业群众提供智能推送、条件预检、情形引导、联办推荐等多种智能化服务,大幅提升用户办事体验。如大学毕业生会被推荐创业补贴申领;办理“公租房资格确认”后,系统会自动推荐办理补贴申领等,一系列主动服务更贴合用户办事习惯,节约学习成本。

三是办理途径更加多元。此次改革中,我们统一了事项的办理标准、数据来源、共享形式,确保各类前端数据同源、服务同质,为各项服务跨域通办提供了良好基础。以“就业创业证申领”为例,在我们和市人社局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群众可以通过沈阳政务服务网、沈阳政务服务App、辽事通App等各类线上途径办理,还可到全市任意区县、街道、社区的政务服务场所办理,真正实现了“随时办、就近办、掌上办”。

来源:沈阳发布

更多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