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诞生,为宇宙带来了光,也为生命带来了生机。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因为太阳,地球有了生命。在银河系中,还有约3000亿颗恒星,闪烁成了夜晚的繁星点点。它们的光与能量,都来源于恒星内部生生不息的核聚变。
“核聚变是宇宙的终极能源。”11月23日,之江实验室举行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总工程师许敏带来题为《核聚变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讲述了核聚变的故事。
核聚变能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具有资源丰富、固有安全性高、放射性废物极少、环境友好等优势。“100万千瓦的电站,一年用煤量大约200万吨,如果用聚变资源,只需要不到1吨的燃料。”许敏对核聚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科普,并介绍了核聚变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
核聚变能是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许敏所在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60余年如一日专注核聚变领域,从跟跑到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的核聚变研究终于站上了国际舞台。
许敏在报告中介绍道,今年10月,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运行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重要一步。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前两个月,团队经历了太多困难和挑战。”许敏说道。受到高温限电等因素影响,团队力争“用最少的电干最多的活儿”,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超预期达成了科研目标。“在实验装置内,为了防止人体排出的水汽沾在装置内壁,所有工作人员都要穿上防护服,经常一穿就是七八个小时,出装置时都是全身湿透,仿佛洗了个澡。由于装置形状的特殊性,有些科研人员在装置内工作时只能跪着,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膝盖肿到走不了路。“许敏在讲到团队故事的时候,有数不清的难忘瞬间。
“比如,我们团队里有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在项目攻坚期把不到两岁的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在实验室一睡就是两个多月。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患有心脏病,也坚持跟年轻人一起加班加点。”老先生的一句话让许敏印象深刻,他曾对许敏说:“没办法,真空检测就我最在行,如果检测不到位,会耽误项目进度的,我就在这儿加班,不回家了。”
在许敏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科研背后的不易,也看到了这支团队对科研理想的执着与坚持。因为取得的诸多突破性研究成果,平均年龄35岁的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研制团队在今年获评了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此殊荣的33个集体中,还有来自之江实验室的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
今天,这两支团队在之江相聚,怀揣着同样的目标与梦想,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目前,磁约束核聚变依然面临着热负荷问题、材料问题和氚自持问题等重大挑战,我们希望能与之江实验室联手,优势互补,让智能计算和人工智能与‘人造太阳’深度融合,争取早日在中国大地上实现磁约束聚变能源,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许敏表示。
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主任助理陈伟出席报告会,总工程师赵志峰主持会议。
在报告会前,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叶等就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联合攻关进行了座谈交流。智能计算与“人造太阳”的强强联动,正蓄势待发。
来源:之江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