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正当中国芯片被美国“卡脖子”的时候,印度前总理莫迪提出了“赶中超美,重整芯片行业”的口号——印度人野心勃勃的“芯片梦”就此拉开大幕。

然而,一直主攻“软件”,对“硬件”研究甚少的印度所面临的难题可不少:技术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0年、各项技术完全依赖进口、国内财力不足……

可见,印度的“芯片梦”问题重重。

那么,印度为何敢于提出这样的口号呢?印度又有多大的把握实现如此“芯片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芯片)

一、变幻莫测的国际芯片市场

芯片产业作为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国家战略安全上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21世纪初,中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芯片产业链下游的封装、测试环节,而受技术限制,中国企业难以承接芯片产业链上、中游的设计和制造环节。

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实现了贸易地位和价值链上的攀升,但是受到了美国的封锁和打击。

(中国芯片被“卡脖子”)

2018年,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芯片产业和高科技企业进行封锁和打压,企图将中国芯片产业链锁定在下游环节。

美国的打压和封锁不仅限制了中国获得先进的技术,而且严重阻碍了中国芯片发展的进程,中国芯片陷入“卡脖子”的困境。

正当中国遭遇强敌之时,芯片行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的印度兵行险招——以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为代价,吸引国际芯片巨头在当地投资建厂,提出了“重整芯片产业”的口号。

而作为印度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印度赶超的目标。

但是,印度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其目标随着美国对中国芯片业管控的升级而不断加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没有放松,中国芯片产业依然面临着困境。

印度则是再度喊出了“赶中超美”这般的口号,意欲在全球芯片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那么印度凭什么能有这般野心呢?这其实和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特点息息相关。

二、印度的祖上也曾阔过

传统意义上来说,芯片产业的模式随着芯片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演变,芯片产业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IDM模式,是指芯片生产全部交予一家企业;

另一种是垂直分工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只负责芯片研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芯片产业发展的早期,芯片产业主要是以IDM模式为主,IDM企业负责从芯片电路图的设计和到最终商品化的芯片产品,其主要的代表企业有英特尔、三星等。

(英特尔冠绝群雄)

在这一时期,印度曾获得了大量的来自于韩国、美国的精细产品加工订单,科技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人才曾出不穷,诸多印度裔的科技专家移民美国、德国等高新技术发达的国家,成为当地企业的中流砥柱。

但是随着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芯片产业链上各环节对技术的复杂度和资金投入要求越来越高,IDM企业无法兼顾所有环节,一些芯片巨头开始力不从心,并逐渐在芯片发展领域落在了后面。

巧合的是,这些日渐没落的芯片巨头,正是拥有着大量印度员工的企业。印度诸多高新技术人才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因为印度国内的芯片产业一直依附于外国企业,这就导致本国的芯片产业甚至连雏形都没能孵化,只能按照他国的技术照葫芦画瓢。

(印度裔曾在各大企业任职高管)

在这一时期,印度芯片业进入了史上的至暗时刻。

但在国际上,一些不甘于就此落寞的芯片企业开始自力更生,因此出现一些企业开始主攻芯片产业链其中的一个环节。

在芯片的设计领域,一些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出具有相关功能的芯片,然后寻找合适的IDM企业进行代加工,这种只进行设计而不参与制造的企业称为“无工厂设计”企业。

随着芯片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仅靠IDM企业生产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产生了“代工制造”模式。

“代工制造”企业不参与芯片的设计,只负责芯片的制造环节,最著名的企业便是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其凭借着纳米级技术领跑全球,无人能出其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积电)

但印度却是不断掉队,芯片水平一落千丈,并逐渐从“硬件”开始向“软件”转移——这也就是为何在诸如微软、脸书、推特的高层中,有着大量的印度人面孔的原因。

印度重提芯片旧事,可见并非是“三分钟热度”;其勃勃野心,也并非随口之言,但是印度人要面临的阻挠,岂是一点半点儿呢?

三、印度的“对手”不简单

在印度的“赶中超美”这一口号中,中国受制于各项严厉的制裁,芯片研制之路漫漫;而美国则是一骑绝尘,势不可挡。

美国是芯片产业的发源地,自芯片首次在美国被制造出来后,美国一直保持领先。

(美国芯片遥遥领先)

美国芯片产业早期的发展主要是服务于国防军工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芯片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被国防军工部门购买,在此基础上,美国的芯片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快就占据了全球芯片产业中的领导地位。

80年代后,芯片技术从美国扩散向日本、韩国、等其他地区,在这一阶段,日本的芯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赶超了美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及时进行调整,从国家层面实现芯片产业的战略转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年代初,美国重新回到在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并一直遥遥领先,直到现在。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美国在设计环节处于领先地位,处于产业链上游。在2020年全球芯片产业设计前十名企业中,美国共有7家企业。

(海思)

此外,海思作为中国最先进的芯片设计企业,在本次的排名跌出前十名,海思销售额下滑的直接原因来自于美国对海思的限制,使得海思设计出的芯片无法生产。

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前10名企业中,中国台湾有6家企业,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位于第5位、华虹半导体位于第9位,中国大陆虽然在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从生产工艺来看,台积电目前已进入生产5nm芯片生产阶段,而中芯国际仍处于14nm生产阶段,中国大陆与全球先进的技术水平仍有很大的距离。

总体来看,美国处于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设计环节,主导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中国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中、下游环节。

(5nm芯片成为主流)

但是,即使是附加值较低的中、下游环节,印度人也并未形成自己独有的本土芯片企业,且不论中国中芯国际的14nm技术,印度现在似乎连芯片制造“毫米级”的边缘也尚未触及。

这是因为自从印度主攻“软件”之后,芯片所隶属的硬件产业一直未能缓过神来,印度在2018年突然性的提出发展芯片这一策略——而实际上各方并未做好准备。

四、印度自己准备好了吗?

其实印度如今的困境与中国一样,那就是芯片产业核心技术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中印两国在芯片相关的关键技术上长期依赖进口,局面都十分被动。

“EDA”是设计芯片的最初一步,靠着它可以将芯片的研发周期降至最低,可谓是作用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DA界面)

然而,EDA已经被美国企业垄断。

近年来,虽然印度拥有了数家研发EDA工具的优秀企业,但是被专家称作是“云泥之别”。

此外,在芯片制造环节,硅是相当重要的材料。

但如今,全球的硅有50%以上已经被日本企业垄断。

可见,日本在芯片产业原材料上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中国目前的局面已是颇为危急,印度更是被甩在身后。想要“赶中超美”,印度要走的路还有很多。

(光刻机)

不过,印度唯一有的优势似乎就是“没被制裁”了。

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高端光刻机是最重要的,单台造价超过十亿欧元。

在《瓦森纳协定》的“规定”下,中国无法购买现今的高端光刻机,但这项规定并不“束缚”印度。

但是,ASML每年生产的光刻机数量实在太少了,印度很难排得上号。

(光刻机)

中国目前光刻机最先进的水平是90nm,印度尚未触及“纳米级”芯片,而世界先进水平已经达到了7nm,5nm准备进入量产阶段。

如果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不断加重,对于中国而言势必充满危机,但对于印度,却是一个机会。但是,想要抢夺芯片这个大“蛋糕”的国家,岂止印度一家呢?

五、芯片行业群雄逐鹿

其实,印度的目光本不该如此狭隘——全球并非只有中、美两个“对手”。

作为老牌科技强国,欧洲各国的芯片产业分布比较分散,其主要骨干企业有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这些企业在全球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欧洲芯片同样强势)

在早期,欧洲的芯片产品的开发是基于为大型企业自己服务的,随着芯片产业的发展,逐渐独立出单独的芯片公司,经过一系列的竞合和重组,形成了当前的产业布局。

在亚洲,日、韩同样威名赫赫。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大量的技术以低廉的价格授权给日本,日本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凭借当时在“半导体存储器”工艺水平方面的优势,一举打败了美国,成为了全球芯片产业强国。

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芯片产业进入了衰退期,发展速度放缓,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地位下降。虽然日本在设计领域失去了霸主地位,但是在材料和上游设备领域,日本仍占据着优势地位,在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韩国不属于芯片产业强国,政府对芯片产业发展也并不重视,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芯片产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培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韩国在芯片产业许多领域都占据着领先地位,尤其是其存储芯片在全球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台湾地区在制造和封测领域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中国台湾地区快速发展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芯片商业模式的创新。

(台积电)

台积电的创立开创了不同于以往的芯片企业,台积电是一家只负责制造,不负责设计和封测的企业。台积电的创办开启了新的商业模式,迎来了芯片代工的时代。

在此基础上,台湾地区的设计业和封装测试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台湾地区在全球芯片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群狼环伺,印度真的能够逃出生天吗?

结语:

纵观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其一共经历过三次“迁移”。在过去,印度所赶上的恰好是第一次迁移。

20世纪60年代,芯片产业在美国开始发展,随后开始不断向其他国家转移,当前芯片产业正在进行着第三次迁移。

芯片产业的首次迁移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基于扶持日本和自身人力成本的考虑,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业务转移到日本和印度。

日本借助相关产业积累了芯片技术,并抓住了市场对“半导体存储器”的需求,一举超过了美国,成为了当时的芯片强国;印度也跟着“喝汤”,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在全球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其主要因素有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没有及时跟上信息时代需求的变化。

与此同时,韩国和中国台湾迎来了第二次产业转移,在第二次产业转移中,韩国和中国台湾抓住了机会大力发展芯片产业,不仅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占据着领先地位,而且培育出了三星、台积电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全球芯片产业中占据着极大的竞争优势。

(印度学者研究芯片)

但在这次转型中,印度放弃了硬件市场,开始投身于软件,可谓是自废武功。

目前,芯片产业在重塑信息时代的时代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想要抓住芯片产业的第三次转移,提升国内芯片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但是美国的制裁使得中国陷入“卡脖子”的困境;印度再次看到了良机。

只是如今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印度真的能杀出重围吗?

参考资料:

蔡跃洲,马晔风,牛新星.新冠疫情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冲击与中国面临的挑战[J].学术研究,2020(06):86-93+178.

陈文馨,卫平.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贸易中的问题及提升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7(11):21-24.

方莹莹,刘戒骄.从开放式协同创新看中国芯片产业生态圈营造[J].产经评论,2018,9(06):104-115.

冯伟杰.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赶超与创新——兼谈对加快中国芯片技术发展的思考[J].日本学刊,2018(06):1-29.

高青松,刘惠玲.全球供应链深度互嵌下芯片产业关键节点的产业链安全研究[J].经济论坛,2020(03):11-21.

丸川知雄.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日韩集成电路产业生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8):22-29.

王达,白大范.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及其对美中贸易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2,21(05):65-71.

王晓红,郭霞.新冠疫情后我国产业链外移及产业链竞争力研究——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例[J].国际贸易,2020(11):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