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公著《红楼梦》,设置了很多看似不尽人意,实则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而最终贾宝玉与薛宝钗“喜结连理”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从《红楼》种种情节中不难看出,曹公多着力刻画、突出宝黛爱情,然而最终笔锋一转,却促成了“金玉良缘”。

浅显作品遣心解闷,满足读者,深刻作品立足深远,其内涵久久余音绕梁,回味不绝。因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娓娓道来,并非主观意愿。从曹公所处的封建制度时代来看,《红楼梦》故事发展到最后,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非结婚不可”

1.封建制度,墨守成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故事的开端,曹雪芹便提出这样一首诗。简单几句,却有当头一棒的凄楚。《红楼》所叙之事,假在荒唐,实为辛酸。书中的人物故事种种,虽为虚构,确是曹雪芹真实生活的影射。

曹雪芹出身富贵,晚年倾荡。生于金字塔般层层划分的封建时代,世人多循规蹈矩。家国禁锢,上有天子朝堂,下有伦理纲常,封建制度深入人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意为没有初始阶段,就不会有后续封建的发展。封建制度不是圣人的意愿。可见当时视域下,人并不能自己做决定。即便曹雪芹思想与封建制度大相径庭,但出自他手的《红楼梦》,却并不能按照他的思想所发展。

封建制度层层推进,系统化的管理,让人们的思维固化。即使偶然有开明之辈,也时常受到无情打压。再加上贾府家大业大,同薛府门当户对,处于这样背景下的贾宝玉和薛宝钗,无论同意这门婚事与否,都要为了维护家庭的地位而走到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宝钗的权势富贵集于一身,林黛玉却是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寄人篱下,显得单薄而无力。对于贾府而言,她是“无用”的,因此“木石前缘”的希望就更加渺茫。而“金玉良缘”则是板上钉钉,毫无疑问。读到此处,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用心良苦和巧妙之处。

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薛宝钗是封建制度造就的典型的女性形象

陈继儒在《安得长者言》中写道:“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耻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可见,封建社会对女子虽然也注重才华,更多的却是关注德行。传统认为女子应该深明大义,贤良淑德,单单有才华,不重视三纲五常,也算不得好的女子。

薛宝钗对这一点把握得恰到好处。宝钗固然有才华,原著中有宝钗原话:“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一番话,一个才华横溢,却更加重视德行的传统女子形象便跃然纸上。她家世优越,知书达理,通晓是非,家中长辈的话语,她谨记在心。待人接物,有板有眼,遵循礼数,不会让任何人挑出她丝毫的毛病。纵使偶尔心中有不满,也从不会在明面上表现出来。

这样的女子,是封建视域下的完美形象,所以受到贾府一众人的喜爱与推崇,是人之常情、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她是贾府一干人心目中宝玉最好的配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脾性,面对贵妃的指婚、长辈的安排,无论薛宝钗是否满意,她都会选择同意这门亲事。

至于宝玉,尽管他被娇惯成习,并不满意不合理的安排,但在封建制度下,贾府的大小事,他都是无权做主的。他无力也无法抗拒,更何况当时他被骗“娶的是林妹妹”,知道真相后又亲眼看到黛玉西去,心灰意冷的他,最终只能接受这“父母之命”。

3.宗教信仰,影响颇大

封建制度之下,宗教信仰发展也很兴盛。这些思想在《红楼梦》中也有显现。原著通篇都充盈着神佛色彩,开篇就有一看似落魄的道士所唱《好了歌》云:“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再如开头的一僧一道在讨论通灵宝玉之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宗教信仰在一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促成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贾宝玉的入世,与石头要往人间历练息息相关,因而在出生时就口衔美玉。而薛宝钗则得到和尚所给的金锁。所谓“金玉良缘”,可以说是宗教信仰下的产物。从这种角度来看,“金玉良缘”也的确是天注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生来体弱,还曾经被和尚建议出家。可见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隔着的还有这个层面的阻碍,至于“金玉良缘”,既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也是毫无疑问的悲剧。

二、“金玉良缘”过后的“愁云惨雾”

1.包办婚姻里的难以预料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属于包办婚姻。包办婚姻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与如今的父母安排不太相同。包办婚姻下,夫妻双方大多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模样,至于人品等等,更是不得而知。相比之下,贾宝玉和薛宝钗稍显幸运,毕竟从小一起长大,也算是知根知底。也正是因为知根知底,二人的婚姻更显悲剧性。这就如同睁着眼往坑里跳。

贾宝玉的性格,曹雪芹也提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宝玉是家中的“团宠”,上至祖母长辈,下至丫鬟杂役,都不敢无缘无故招惹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逐渐养成了“似傻如狂”的性格。他不够沉稳,有时有感而发,不顾及家矩家规。

关于薛宝钗的性格,多在旁人的口中有所体现。袭人敬佩她,甚至协助促成她与宝玉的婚事。连史湘云也说过:“要是宝姐姐是我的亲姐姐该多好!”可见宝钗在贾府众人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存在。

二人的性格截然不同,照理说也可以互补。但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性格上。用今天的话说,他们两个人在三观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

尽管身份地位十分相似,贾宝玉的“顽性”显然是更大的。他有才气,追求自由,对入仕不屑一顾。这样的性格与林黛玉浑然天成。而纲常礼教却深入薛宝钗内心。

当史湘云规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的时候,原著中写:“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可见宝玉和宝钗本就三观大相径庭。因此会有后来的婚姻悲剧,也是必然的。

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中,众人都以为,二人结了婚,日后都好办。可是难以预料的是贾宝玉的执念,二人的结合本就是一场悲剧。

2.贾宝玉的从一而终

贾宝玉是多情的。原著中他自己曾说:“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多么让人感叹的话语,宝玉的“油嘴滑舌”,也是确有其事。

但宝玉的多情,不是普通凡夫俗子的多情。从宝玉成长的环境来看,他生在女人堆里,自幼享受女子对他的百般呵护。女子的温柔已经深入他的生活中,因此他的多情,多是顽皮、习惯和依赖。

宝玉多情,但绝不滥情。虽然他对姐姐妹妹们都关怀备至,但只有面对林黛玉时,他是和对待其他人完全不同的。

原著中有这样的情节:“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这是宝玉对黛玉所说,宝玉对黛玉的情意,是她所不能替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发展到后面,贾府长辈“错点鸳鸯谱”,促成了宝玉和宝钗的婚姻,黛玉的结局也是悲苦的。宝玉虽然不得已接受了这段婚姻,但他的心里始终都装着林黛玉。而在结尾,宝玉最终也算是了却尘缘,也致使薛宝钗抱恨终生。这样的悲剧,读之让人扼腕叹息。

总结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无疑是悲剧的。在封建制度视域下,二人的婚姻合乎情理却并不圆满。封建制度的墨守成规导致了婚姻里父母之命的广泛施行,宗教信仰也是与他们的婚姻悲剧有所关联。

而贾宝玉又是这个时代背景下难得的较为先进的思想,薛宝钗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封建制度的压制,二人的思想差异,都暗示这场婚姻难得善终。其中所包含的身不由己,婚不由己,也是这段婚姻草草收尾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