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结婚讲究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是不常见的。
老一辈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为自家的孩子挑选良人,经过双方长辈考量后的人才更可信。
这样的观念有一定道理,但也并非完全正确,经过长辈甄别的伴侣就未必可靠。
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人就是很会隐藏,让人无法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所以长辈的鉴别并非万无一失的,还是应该让本人自己去相处,毕竟结婚后是两个人过日子,冷暖只能自知。
众多包办婚姻所造成的悲剧,其中的典型就是鲁迅先生与朱安的婚姻。
但好在他们之间还不存在欺骗,但在那个时期有一对老夫少妻的结合也是女方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谁想到二人结婚二十年后,妻子才发现丈夫隐瞒了自己的年龄。
二人竟然相差二十多岁。
时代的大变革
如今很多人会羡慕各种二代,因为星二代、富二代等等都可以一出去就享有大多数人奋斗一辈子都无法得来的物质财富。

但是我们很少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如果出身优渥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吗?未必如此。
因为未来是一个变量,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更不知道时代会有怎样的变动,这一切无法掌握的外界环境,轻而易举地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就比如郎芳家,郎芳的父亲郎寿是个不折不扣的八旗子弟,出身贵族,从小吃喝不愁。
由于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使得郎寿这个人很是娇惯,他向来看不起文人,觉得为了功名利禄才拿起笔杆子,只为了想要夺得金榜题名的机会。
而郎寿并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清朝也注重习武,所以郎寿青年时期便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舞刀弄枪上。
可正因为郎寿没有文化也就没有远见,他生活在清朝末年,很快大清帝国结束,他的地位一下子就没了。

随后,郎寿的日子开始变得清贫起来,这时郎寿已经是有家有口的人了,他再不去寻找工作养家糊口,家里的老婆孩子就得饿肚子。
但是碍于没有什么谋生的本事,郎寿一家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苦日子。
后来郎寿找到了一个倒腾山货的活,他便自己开了一家店铺,去收了山货在自己家店里卖。
可是郎寿没有文化,做买卖也是件需要动脑子的工作,这使得郎寿的生意也做得不尽如人意,常常亏本。
一家人也是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有了这次经历,郎寿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郎寿家里有一个小儿子还有一个女儿,他决定让他的儿子读书认字。

就这样郎寿为他的儿子郎福请来了一位私塾先生,教他的小儿子读书识字,郎寿虽然没有文化,但他还是能看清一个人究竟是不是真心待他。
这位私塾先生就是在尽心尽力地教郎福,而且随着郎福一天天长大,他的谈吐也不一样了,颇有点文化人的样子。
对此郎寿都看在眼里,所以他认为这位私塾先生是个不错的人。
将女儿嫁给私塾先生
渐渐地郎家与私塾先生的关系越来越好,私塾先生也开始帮郎寿做生意。
有了私塾先生的帮忙,他家的生意比以前红火多了,而且这位私塾先生还是个老实人,在生意上从来没让郎寿吃过亏。

郎寿和他老婆怎么看都觉得这位私塾先生是个大好人,恰巧他家女儿郎芳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他们得知私塾先生的父母已经过世,他本人还未结婚,觉得这正好可以和他们女儿结婚。
郎寿两口子算盘打得响,想着女儿和私塾先生结婚了那以后就是一家人了,私塾先生可以继续教小儿子还能接管他们的生意,一家人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私塾先生比郎芳大十岁,郎芳还年轻,这时候社会思潮已经涌起,年轻的女孩也想要和青年才俊在一起。
郎芳虽是这么想的,但她最终拗不过父母,只好听从父母的安排与私塾先生结了婚。
婚后真如郎寿两口子所料,私塾先生是管家的一把好手,帮衬着他们把店铺的生意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对郎芳也很呵护,所以郎芳慢慢地也放下了心结。

结婚二十年才知被骗
随着时间推移,郎寿两口子相继离世,郎芳也成为了成熟的人妇,她为私塾先生一共生了十个孩子。
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计划生育,很多人家都有许多小孩,但是孩子多了就得吃饭,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
私塾先生为了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还特意去找了一个会计的工作。
那个时代对丈夫的要求也就是可以养活一家人,所以私塾先生是当时还算不错的丈夫。
可是私塾先生工作勤勤恳恳,突然就被迫退休了,郎芳非常疑惑,这一年她才38岁,丈夫比她大十岁,在当时还不够退休年龄。

后来郎芳在私塾先生的信件中得知他已经62岁,原来这么多年他一直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年龄。
同床共枕二十年,郎芳也觉得丈夫面相老成,没有丝毫怀疑,谁想到竟然会被骗了这么多年,这无外乎是包办婚姻的一桩大悲剧。
但已经结婚多年,二人还有这么多孩子,郎芳只能认命继续和私塾先生过下去了。
结语
虽然如今已经是新时代,但郎芳的悲剧仍然在上演,很多男性为了能顺利结婚,故意隐瞒、编造自己的学历、财产、年龄。

虽说结婚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但一个会讲谎话的人究竟值不值得信赖实在还需考量。
这警示我们挑选伴侣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以免造成莫大的损失与悔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