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和巩固一姓江山,封建社会的历代君王都会大力褒扬那些忠于自己和从一而终的臣子,比如伊尹、管仲、屈原、诸葛亮、魏征、范仲淹、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同时,也会大力贬抑那些背叛自己和朝秦暮楚的臣子,比如中行说、吕布、安禄山、石敬瑭、刘豫和吴三桂等人。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根据各自的历史功过,有无数的臣子们得到过赞美,也有无数的臣子们得到过批判。不过,有一个人却显得有些另类,虽然背叛了自己的初衷,但却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他就是洪承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承畴是明末的重臣,深得崇祯皇帝器重和信任,甚至被视为“最后的杀手锏”。不过,他却在兵败被俘后投降满清,更积极协助清军入关统一中国,获得了“开清第一功”的评价。

关于洪承畴被俘后投降的原因,后世一直都存在着疑问,认为他从“绝食求死”到“欣然归顺”完全是孝庄的功劳。难道,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皇太极会为了招纳人才而让自己的宠妃牺牲色相吗?

本着尊重事实和还原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洪承畴所经历的那些历史。为了抵制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属英都镇良山村)人。他是明末的重臣,也是清初的功臣,历任明朝的布政使参政、延绥巡抚、三边总督和蓟辽总督等职,历任清朝的右副都御史、内院佐理机务和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等职。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的一户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曾祖父洪以诜是进士,历任江苏定南知县和浙江仙居知县等职,最后官至广东屯盐道副使。祖父洪有秩在会试途中病世,被追封为兵部右待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父亲洪启熙饱读诗书却科举不顺,始终没能入仕为官导致家道中落。

为了光宗耀祖和重振家门,洪承畴自幼便被父亲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六岁时进入私塾读书。不过,由于父亲洪启熙读书不成而又不善经营,家里的境况是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在几个弟弟相继出生后被迫辍学。

年仅十岁的洪承畴早早承担起了家庭重担,每天凌晨都会穿街走巷去卖豆干。有时,还会偷偷去私塾外面蹭课听,终于感动了作为教书先生的同族叔父洪启胤,同意他可以免费读书。

对于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洪承畴非常珍惜。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售卖豆干,之后才能赶到私塾去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天天成长。

万历四十三年,22岁的洪承畴终于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也算是为这个贫困和败落的家庭带来了些许荣光。第二年,他在同村族人的资助下勉强凑齐盘缠,赴京参加会试和殿试后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为官。

由于万历皇帝效仿爷爷嘉靖,也长年罢工不朝,当时的明朝官场可谓派系林立和党争严重,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和阉党相互攻讦不断。与此同时,关外的后金却在不断崛起,关内的流民却在四处蔓延,整个国家已经败落不堪。

万历四十八年,自视绝顶聪明但却昏庸至极的朱翊钧终于歇菜,留下了内忧外患的国家。之后,如履薄冰多年和战战兢兢多年的太子朱常洛登基称帝,不久就因为“移宫案”和“红丸案”而驾崩。于是,大明的皇位又到了目不识丁和只知木工的朱由校手中,史称明熹宗。

由于接连拥立了朱常洛和朱由校父子俩登基,东林党人自诩“再造之功”,彻底将浙党、齐党和楚党击败后取得了党争的暂时胜利。为了生存,这些小派系们只得投靠阉党,最终出现了东林党和阉党的“终极对决”。

起初,阉党的势力处于弱势,但在“木匠皇帝”的支持下开始逐步反超,魏忠贤基本上掌控了朝廷的军政大权。面对愈演愈烈的党争,洪承畴显得非常无奈,只好明哲保身两不相帮,躲在一旁默默看着。

由于既不属于东林党,又不属于阉党,洪承畴的身份非常尴尬,两不相帮的结果就是两不讨好。就这样,他的仕途非常坎坷,只能一点一点苦熬资历。

1627年,碌碌无为的朱由校带着太多遗憾离世,因为膝下无子,他临终前传位于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苟延残喘的东林党人抓住机会,成功拥立新皇登基,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崇祯皇帝。

崇祯即位后,立即支持东林党向阉党开战,还将魏忠贤发配到凤阳去守皇陵,死后更是遭到了碎尸万段。一时间,“新朝新气象”,人人都高喊着中兴时代即将到来。据《明史》记载:

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行至阜城,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忠贤倒台后,阉党势力依然尚存,就连内阁都被称为“魏氏内阁”。为了平稳过渡,崇祯并不打算立即更换阁臣,但睚眦必报的东林党却天天上疏弹劾,首辅黄立极最终以“私交近侍”的罪名被罢官回乡。

黄立极被赶走后,施鳯来顺位成为新的内阁首辅。不过,由于他同样和阉党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自然也只能是临时角色而已。据《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

庄烈帝即位,以阁臣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皆忠贤所用,不足倚。

到了崇祯二年,随着政局初步稳定,朱皇帝终于决定重置内阁,还要求朝臣们积极推选阁员,看起来相当的“民主”。不过,由于波诡云谲的矛盾,各方势力始终都没有形成定论,他居然以“枚卜”的方式进行抓阄,简直是奇葩至极。据《明史》记载:

帝仿古枚卜典,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首得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辅臣以天下多故,请益一二人,复得周道登、刘鸿训,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就在抓阄选出新一届内阁后不久,明朝各地的流民起义已经四面开花,告急文书一封接着一封。病急乱投医,崇祯迅速任命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出马,还采纳了他的“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之策。

这个“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之策,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却非常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一边围剿,一边招抚!受此影响,各地的起义军纷纷诈降,基本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降”,等官军走了以后接着再造反。

在杨总督的“不懈努力”下,军饷越花越多,义军越剿越多。由于没有太多风险和成本,许多农民都参加了起义,反正打输了也会被释放。

当陕西的王左挂和苗美率兵进攻韩城时,朝廷手中已经无兵可派。无奈之下,杨鹤只好临时起用布政使参政洪承畴去领兵出战,权当是炮灰使用吧。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入仕多年都平庸无奇的洪承畴,竟然天生具备军事才能,一举就击退起义军解救了韩城。此战过后,无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杨鹤总督,都对他刮目相看,不断委以重任。

洪承畴虽然面对杨鹤时毕恭毕敬,实际上却有取而代之的意图,而且完全不认同“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于是,他越级直接向崇祯帝上疏,希望朝廷改变这种太过宽松的剿匪方式,改之以狠辣的手段进行剿杀。

洪承畴这种“铁血报国”的姿态,迅速引起了崇祯皇帝共鸣。于是,朝廷下旨将三边总督杨鹤罢职,委任他接任此职全权负责平定中原一带的匪患。

上任以后,洪承畴以儒生之躯亲临前线,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很快就扭转了战局。而且,凭借血腥和冷酷的作风,还被人称为“洪疯子”,搞得许多起义军都望风而逃。

就在崇祯皇帝刚刚看到一丝希望之际,关外的皇太极也不消停,随时准备战略决战。1636年5月,他在沈阳正式登基称帝并且改国号“大清”,公开与明朝叫板并且大举进犯。

在袁崇焕担任蓟辽总督时,曾经对锦州防线进行过扩建和加固,使之成为了关外的军事重镇,也成为皇太极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随着一系列变故发生,这里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1640年,也就是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大举围困锦州,从而挑起了“松锦之战”。无奈之下,锦州守将祖大寿紧急向明廷求援,据《明史》记载:

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左右权衡下,崇祯帝决定“先外后内”,火速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全权负责所有的对清战事。于是,他像当年的袁崇焕那样意气风发和信心满满赴任了,誓言能够收复失地和消灭皇太极。

到任后不久,洪承畴小试牛刀,在乳峰山一战中击退了满清八旗军,暂时缓解了锦州之围。消息传回到北京,崇祯皇帝欣喜若狂,认为他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兴之臣,不断进行封赏。

洪承畴小胜后依然很冷静,并没有盲目冒进,将主力驻扎在宁远一带继续观察锦州的势态。同时,他还摸透了崇祯皇帝好大喜功和刚愎自用的性格,在奏疏中一再表示战机未至。

眼见城外的洪承畴主力不进攻,眼见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不突围,皇太极着急了。为了逼迫明军出战,他命令多铎和阿济格增援前线的多尔衮,甚至采取了“围点打援”之策,希望借此来引诱明军救援。

洪承畴深知清军骑兵厉害,但攻城并不擅长。于是,他下令坚守不出,明确要求祖大寿不许突围,而自己也不去救援,继续以“掎角之势”牵制敌人。

得知战场形势后,远在北京城的崇祯皇帝首先坐不住了,以“兵多饷艰”为由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甚至于,还派遣马绍愉和张若麒等人前来督战,否则严惩不贷。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亲率主力赶到松山一带集结,希望里应外合彻底击退满清八旗军。不过,他的部队很快就被多尔衮包围了,四面八方都围得水泄不通。

洪承畴颇有大将风范,眼见部队被包围都毫不畏惧,认为自己即便解不了锦州之围,但安全突围后撤是轻而易举的。谁知,清军也学会了“围而不打”之策,还派重兵把后路和粮道都切断了。

多次突围失败后,洪承畴终于意识到了危险。最关键的是,随着粮草补给中断,附近能吃的草根和树皮都吃完了,部队早已经溃不成军,士兵饿得东倒西歪。据《清史稿》记载:

转饷路绝,阖城食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终于被清军攻破,饿得头昏目眩的洪承畴也没能自杀成仁,被清军押了回去。不久,守城无望的祖大寿也开城投降,锦州从此落入满清之手,明朝的大门岌岌可危。

对于洪承畴这位能文能武的全才,皇太极表现得非常尊重,三番四次派人前来劝降。不过,他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绝食。

松锦战役惨败后,朝廷误以为洪承畴已经殉国,大明王朝一片哗然。而且,崇祯也意识到是自己的接连逼战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内心既悔恨又悲痛。据《明史》记载:

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为了稳定局势,崇祯不仅下旨褒扬了洪承畴,还准备进行“开十二坛”进行祭祀。依照封建传统礼制,“开九坛”祭祀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礼仪,“开十二坛”的确是旷古未有的至高荣耀。

崇祯亲自抵达天坛,率领满朝文武一坛一坛祭拜,期间却传回了最新军报“洪承畴投降了”!现场的气氛尴尬到了极点,君臣都不知所措,只得草草收场结束了这出闹剧。

关于洪承畴降清的原因,正史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野史中的传闻不少。其中传得最多的是,皇太极使用“美人计”却毫无进展,索性派出了自己的宠妃孝庄,这才打动了对方。

孝庄也就是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后金天命十年成为了皇太极的侧福晋。登基称帝后,于崇德元年被册封为庄妃,三年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是他最宠爱的妃嫔。

据野史记载,庄妃见皇太极心中忧虑便主动要求去游说洪承畴,至于当时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并没有详细说明。不过,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一来,没有任何封建帝王会允许别人染指自己的女人,甚至惦记都不行;二来,孝庄生长在科尔沁草原,除了蒙古语以外最多还会满语,如何去游说只会汉语的洪承畴?三来,通过画像发现,孝庄并非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之人,早已生过孩子的她似乎没有多少姿色可言。

无论如何,洪承畴投降满清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之后,皇太极对他奉若上宾,还纳入了“上三旗”镶黄旗的包衣牛录,但多以咨询和顾问为主,并没有授予任何的实职。

顺治即位后,洪承畴跟随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八旗主力南下攻明。在他的积极推荐下,一大批的汉臣都纷纷投降满清,比如吴三桂和王辅臣等人。

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逐渐器重,还授予了原职衔的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他延续了自己的铁血政策,坚决主张镇压所有的反清人士,还遭到了全天下的唾骂。

顺治二年五月,多铎率兵攻占了南京,由于“剃头令”而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在此背景下,洪承畴南下担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还敕赐“便宜行事”,这次逐步恢复了社会稳定。

顺治四年,洪承畴因为父丧而回乡守制,重新复起后担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后,他为消弭民族矛盾和促进国家统一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顺治十八年正月,随着顺治帝驾崩,玄烨登基称帝,这时的洪承畴业已经69岁。几个月后,他上疏乞休致,议政王会议竟然只授予“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的头衔,与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等人封王守藩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

怀着满心的委屈,洪承畴在康熙四年过世,几年后才获得了御制的碑文,略微肯定了自己的一生功绩。之后,他逐渐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再没有多少人谈论和提及。

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雍正驾崩后乾隆继位,一直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正当所有人都淡忘“洪承畴”这个名字时,乾隆帝却在编撰《钦定国史贰臣表传》时亲自加了进去,还进行了侮辱意味浓厚的评价:

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

面对这种奇耻大辱,真不知道洪承畴在九泉之下会作何感想。如果当年毅然殉国的话,势必会成为像文天祥和史可法那样受人敬仰的人物。可惜,可叹!

客观说,洪承畴的确缺乏一些硬气和骨气,这才是降清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说他是“汉奸”或者“败类”的话,似乎也不至于。您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欢迎关注支持@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