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外的作品也注重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介绍与探讨。虽然由于文化语境的问题,解读或许不够准确,却能从旁观的视角提出新的思考。

如果说东方的发现对于欧洲的商人、贵族、冒险家们意味着机遇与财富,那么对于哲学家、政治家们来说则意味着发现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孔夫子的中国”在西方曾被塑造成一个君主开明仁善、民众谦逊有礼、全社会尚德尚美的乌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乌托邦的美梦没持续多久,孔夫子的思想又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沦为无甚用处的道德戒律。此时,西方对中国的需要已经跨越器物、制度阶段,行进到思想文化阶段。赞美也好,批判也好,西方都从中国的思想文化中获取了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部分。

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是外国人贴在中国思想上的标签。这一思想曾经被西方思想家追捧,也曾被西方的哲学家驱逐出哲学王国。随着时代发展,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中国的道家思想、中国本土化的佛学思想也开始渐渐为世界所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儒家思想依然是外国人理解中国的首选路径。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无远弗届。对于日本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值得敬畏赞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需要吸取教训、谨慎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外国纪录片聚焦于解读故宫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文化,从各自的文化角度表达赞赏和批判。

01日本:寻根与自我确证的对象

由于历史文化上日本深受中国影响,NHK对中国有着特殊的观看欲望。《故宫的至宝》与《中华文明五千年》在建筑与文物的内涵介绍中自觉地就蕴含着对思想的解读、对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追寻,自觉地赞美古代中国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思想、灿烂的文化以及精美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两部影片在叙述的内容与方式上,与央视版《故宫》有相通之处。

作品的整体风格庄重、严谨,富有韵味与历史的沧桑感。表现中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于日本来说,可能具有某种文化和历史上的“寻根”意味。同样,由于日本高文化语境的理解,日本纪录片对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解读是全方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宫的至宝》花费巨大篇幅解读了书画藏品蕴含的文人理想追求,玉器藏品寄寓的美好品质与礼仪规范,瓷器藏品追求的审美风格以及建筑中象征的君权天授思想等等。

除此之外,《中华文明五千年》在讲述明清时期的文明成果时,还表达了对明朝初期以及清乾隆时期社会发展的肯定与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片由衷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等级秩序思想、君臣主张与仁义礼治的治国理念。这在其他外国纪录片中是比较少见的。

比如,片中提到,明朝初年,领导者重续汉统。其强硬的对敌姿态与一项项惠民举措,既得民心,又使社会经济与民生水平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明代官窑瓷器远销海外、郑和下西洋扩展海上丝绸之路等也是在统治者的全力支持下获得的发展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建专制的统一政权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体现了集权带来的好处。虽然这一好处在不久之后成为了王朝灭绝的弊病所在。同样,清朝乾隆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全中国的珍贵文物由于皇帝的个人喜好而得到收集与集中地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集权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同时,日本纪录片也深深惋惜着古代中国由于落后的思想、制度与科技水平而走向灭亡,叹惋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黯然失色,再次确证日本道路的正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声声叹息既怀着对往昔的敬意,也暗含着自身飞速发展而曾经崇拜的对象早已今非昔比的优越感。

02英美:压抑个性发展的思想工具

美国、英国制作的故宫题材纪录片其实也注重对故宫的思想文化解读。这主要体现在对宫殿形制、人物思想的介绍上。但西方对于故宫的思想解读,总是伴随着权力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思想在西方纪录片的叙述中已经沦为了僵化、停滞的伦理枷锁,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工具。这与中国的现代性话语是如出一致的。由于文化语境的关系,英美拍摄的故宫题材纪录片虽不能将中国的思想文化准确与深刻地表达,却不妨碍其抒发好恶。

太过艰深复杂地表达与说教式地填鸭也不易于外国观众理解,甚至容易引起困倦与厌烦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引导观众与自身文化相联系,或从更小的角度切入、进行阐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中、英、德三国联合承制的纪录片《中国艺术》亦通过故宫中收藏的书画艺术珍品来透视紫禁城,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理念。虽不是专门的故宫题材纪录片,却涉及颇多。在此部纪录片中,故宫是作为中国名字名画与众多西洋艺术品的背景板出现的。

本片在第二集简单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古建筑艺术,举例说明金水河、广场、汉白玉雕刻石基、太和殿等,无一不象征和谐、等级、秩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相比建筑形式,该片更注重解说建筑的象征内涵,着重介绍了故宫宫廷画院收藏的中西艺术书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选取了其中不符合儒家道义、权威思想而契合西方艺术精神的中国艺术作品来重点讲解,给予了极高评价。例如主持人重点讲解了追求个性却不为主流认可的艺术家如唐伯虎的书画作品,赞扬他与众不同的书画风格、不媚权贵的艺术品格与性格魅力。

显然,主持人亲自否定了前面花长篇幅铺垫介绍的等级秩序思想,表现其不以为然。BBC拍摄的《从六件瓷器认识中国》从文物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探讨瓷器形式的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片介绍的藏品仅有六件,特色鲜明;时长约一小时,篇幅精致,分配合理,是介绍域外文化的合适形式。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中国除了有备受西方的推崇的青花瓷外,还创造了许多其他种类的精美瓷器。

这些瓷器不是为了对外贸易而生的。它们的诞生或是为献给领导者,或纯粹为自身赏玩;或是供奉于宫廷,或是摆在文人墨客的书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片通过主持人精选出的六件瓷器精品的工艺水平、审美风格、使用人群来映射和讲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告诉观众关于中国的皇帝、学者、工人和艺术家的故事。

每一件瓷器对应一个主题,分别探讨了宋朝文人士大夫的优雅的生活情趣、中国人极具神性的祖先祭祀观念、海上远洋贸易带来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别致的茶文化与酒文化,清朝闭关锁国受到的惨痛历史教训与由此展现出的民族性格弱点,以及中国艺术在传统与现代、民间与政治的夹缝中艰难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的好恶与态度的转变在影片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影片的前半段都持一种好奇、欣赏的态度来探索清朝以前的中国文化与;影片后半段则开始掺杂意识形态的解读,感慨虚假道德对思想的禁锢、批判政治对艺术的妨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