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三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三河市人民法院“一村一法官”工作站助力乡村治理工作进展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三河市人民法院“一村一法官”工作站助力乡村治理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三河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李孝雷介绍,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新时代价值,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基层司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美丽风景。为持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今年以来,三河市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深入推进“廊坊经验”重塑,创新落实多元解纷机制,结合市域乡村发展实际,积极创新设立“一村一法官”工作站,为诉源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便捷、高效和透明的司法服务。

三河市人民法院以省市法院工作思路为指引,以基层法庭为突破口,积极谋划创新重塑“廊坊经验”、融入社会治理的举措办法,重点谋划设立“一村一法官” 工作站,即通过“法庭+乡镇”合拍联动,提升司法为民的质量和水平。工作中,针对燕郊地处首都“东大门”,辖区城乡交织,经济活跃,外来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多发的特点,选取燕郊法庭为试点,在燕郊镇55个村庄挂牌设立“法官工作站”,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司法便利,为法官在最贴近群众生活的地方开展矛盾化解工作提供了平台,也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司法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包村法官在法官工作站梳理案件。

“法官工作站”在各村村委会挂牌,站牌上印有联络法官的姓名、电话及微信二维码,为群众咨询提供便利。今年燕郊法庭开通立案权限后,包村法官针对涉农诉讼,开辟绿色通道,统筹开展立案登记、法律咨询、诉讼服务等工作,使涉农纠纷快立案、快调解、快审判、快执行,最大限度降低了群众诉讼成本。今年以来,包村法官共接听咨询电话680余次,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治理。三河市燕郊镇某村委会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将被告张某等人诉至燕郊法庭。包村法官收到该案后,第一时间联系该村主任,并深入村街走访,向村民了解案件基本情况。法官实地察看后,认真梳理分析案情,明确双方争议焦点,现场向全体村民进行释法明理。裁判文书下发后,被告均表示服判息诉,并在第一时间履行了法定义务。

三河市人民法院始终把调解作为诉源治理、定纷止争的“钥匙”,以“法官工作站”为触角,着力构建法庭、工作站与人民调解委员会“三级联动”调解网络。燕郊法庭包村法官坚持有案必调,充分发挥“法官工作站”的“前哨”作用,坚持调解关口前移,变被动审理为主动靠前调解,避免纠纷由小变大,起到“调解一案、影响一片”的效果。北蔡新村是燕郊站拆迁改造村,车位紧张。李某、赵某因抢占车位产生纠纷,欲到法庭起诉。包村法官接到村委会电话后,第一时间深入该村,在村民见证下,协助村干部积极调解,最终顺利化解了矛盾。“法官工作站”为法官第一时间获悉纠纷、介入调解提供了有效平台,众多邻里纠纷在包村法官的调处下妥善化解,不仅符合诉源治理的初衷,还维系了邻里和睦关系。“法官工作站”成立以来,6名法官和2名法官助理共协助村街调解纠纷378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包村法官针对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相关法律问题在燕郊镇小胡庄村委会对村民进行宣讲。

以“法官工作站”为依托,包村法官积极开展实地调查、上门走访、集体座谈,并通过法官赶集、巡回审判等便民诉讼服务,为化解矛盾纠纷奠定法治基础。针对辖区16万“北漂”通勤人员的司法需求,专门为工作日不便请假出庭的“北漂”推出“假日法庭”。今年以来,燕郊法庭共开展巡回审判13场次、“假日法庭”18次,把法律知识根植在群众心中。同时,燕郊法庭致力于将普法工作贯彻于案件审理全程,对于婚姻家庭纠纷,坚持以情感人,推进家风建设,弘扬家庭美德,做到法官善断家务事;对于民间借贷纠纷,坚持以理服人,加强信用建设,防范借贷风险,倡导诚实守信好风尚;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坚持换位思考,统一裁判标尺,修补社会关系,坚持以案释法。今年以来,燕郊法庭共依法妥善审理婚姻家庭纠纷420件、民间借贷和借款合同纠纷965件、人身损害赔偿纠纷230件。

三河市人民法院创新试行的“一村一站”工作得到了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6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三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三河市人民法院燕郊法庭榜上有名,特别是“一村一站”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微信公众号详细推介了燕郊法庭在全镇55个村庄设立“法官工作站”,大大提升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经验做法。“一村一法官”工作是三河人民法院重塑“廊坊经验”、参与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司法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进一步畅通了基层群众的纠纷解决途径,节约了群众诉讼成本。

(通讯员 刘伟 王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