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鹰社出版的《费迪南德/象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德军考证专家托马斯·安德森前些年的著作,我已经是第二次将这位作者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上一本是《虎式坦克全书》)。在我和“火枪手阅读计划”编辑朋友的努力之下,这本书马上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费迪南德/象式自行反坦克炮》一书的内容其实并不仅限于从研发、作战、性能、运用、维修等维度全面介绍这种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德军重型装备,书里还包括了许多曾与它一道作战的“灰熊”突击坦克、以及B IV遥控爆破车的内容,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可谓超值,其中有很多新知和有趣的细节等着我们的读者朋友去一探究竟。

在此,我将在本文中对原书中一些没有展开解释的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讲解和补充,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

·为什么叫“自行反坦克炮”?

“费迪南德”以及后来的一票构型类似的封闭式战斗室反坦克车辆本来都应该是突击炮兵的装备,而不应该装备到坦克歼击营当中去——鉴于原本为支援步兵设计的三号突击炮在反坦克作战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炮兵又要求德国各大军火商开发了一些防护水平更好,火力更强,设计更为合理的新一代突击炮。1943年2月,所谓的“重型突击炮(当时只有“费迪南德”)”被划归装甲兵序列,装备它们的部队从“重型突击炮营”转为“重型坦克歼击营”,“重型突击炮”也被重新命名为“自行反坦克炮(Panzerjäger)”——Panzerjäger在德语中的含义非常宽泛,可以指各类固定战斗室反坦克战斗车辆,也可以指执行反坦克任务的兵种(德军反坦克部队为独立兵种),或是利用各类武器进行反坦克作战的士兵。甚至可以进一步指用来对付坦克的对地攻击机,乃至装甲列车当中具备反坦克功能的车厢。某些情况下,用来执行反坦克作战任务的三号突击炮也可以称为Panzerjäger。

Panzerjäger常用来指代一号自行反坦克炮一类的敞顶轻装甲反坦克车辆,但“费迪南德”是个例外。

最终,所有的新型突击炮都“转职”成了反坦克部队的装备,不再归突击炮兵管辖。1944年年中,又出现了“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这一新概念,指封闭式战斗室反坦克车辆,不再限于之前的“重型突击炮”,其中包括了一些更为轻型的车辆,如追猎者,四号坦克歼击车等。后来的“黑猎豹(Jagdpanther)”、“猎虎(Jagdtiger)”等命名均属于这一概念的延伸,但“费迪南德“以及其改进型“ 象”式在德军正式文件中从来没有被以“Jagdpanzer“相称。

在德军内部,Panzerjäger和Jagdpanzer经常混用,往往不做刻意区分。而且在坦克歼击营中看到突击炮,突击炮营装备坦克歼击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到装备Pak 42长身管加农炮的四号坦克歼击车L/70(V)问世时,又出现了Panzer IV L/70(V)的叫法,除了坦克歼击营之外,一些独立装甲旅和师属装甲团也得到了这种装备。

在装备过“费迪南德”的两个坦克歼击营当中,653营之前是国防军第197突击炮营,后来转入装甲兵序列。而654营之前是一个装备牵引式反坦克炮和“黄鼠狼”II自行反坦克炮的摩托化坦克歼击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第653营的“费迪南德”绘有空心黑色低可视度战术编号,涂装比较杂乱。

第654营的“费迪南德”则绘有白色实心战术编号,涂装多为黄色底色带粗细不一的绿色条状迷彩,看起来类似于西瓜。

同理,“灰熊”突击坦克(Sturmpanzer)也是装甲兵的装备,并不属于突击炮兵,所以在书中译为“突击坦克”。

·第653营1944年6月1日的报告,在报告附带的装备情况表格上,原本的“费迪南德”字样被划去,以“象”式代替。注意这里对“象”式的定义是PaK Sfl,也就是"自行反坦克炮"的缩写。

·德军炮兵方面曾经打算把“费迪南德”配备给第190、197和600三个突击炮营,每个营装备30辆。后来除了把第197营转给装甲兵之外,第190、600两个营都重新配备了三号突击炮。

·1943年1月,第197突击炮营从东线返回法国进行整编,在离开东线之前,他们将所有的武器装备都移交给了前来换防的第270突击炮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军库宾卡试验场曾经测试过一辆名字叫“欧根亲王”的三号突击炮B型,该车就是苏军缴获的第197突击炮营装备。

·“费迪南德”战斗室内的主炮弹药架容量只有36发,此外还可以在地板上堆放14发带包装的弹药。在实战中,一些车组可以往车里强行塞入多达90发的弹药。

在1942年11月的保时捷Typ 130设计方案当中,地板上和战斗室两侧都设有弹药架,侧面弹药架中的弹药水平放置。注意这一方案在战斗室正面设有机枪座,后来因为担心开孔会影响装甲整体强度而作罢,驾驶室正面的倾斜附加装甲也被改为垂直安装。

在量产阶段,地板上的弹药架被取消,为了方便装填手提取弹药,侧面弹药架改为弹头向下倒置的储存方式。固定结构为木制,药筒用皮带固定在上面一组侧托上,底托中心为弹头尖端打出了圆孔。

·“费迪南德”战斗室后部的大型圆孔最初的作用是火炮检修口,在更换炮管时可以不拆除战斗室,卸掉盖板,直接将炮管连同炮尾从此处拉出,后来才有将其兼用作逃生舱门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654营714号车的炮座跳弹板上绘有一个白象剪影图案,在照片中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早期生产的少数VK 4501(P)车体在驾驶员和机电员位置各开了一个圆形逃生舱门,后来又被焊上。完工最早的两辆“费迪南德”,也就是底盘号为150010和150011的车辆侧面仍能看到这处返工的痕迹。

最早完工的两辆“费迪南德”的细节与后来的车辆有所不同,如战斗室前角没有加强结构,大灯基座有护板。车体左侧固定着履带销钉安装工具和撬棍,两侧没有固定牵引缆的固定具。

·指挥型

营部车和连长车都是加装了了Fu 8指挥电台的“费迪南德”指挥型,Fu 8电台装于战斗室内。所有的“费迪南德”都在战斗室右上角预留了指挥天线底座,上面可以再安装绝缘天线基座,接驳星形天线。

第654营营部的II03就是一辆“费迪南德”指挥型,可以在战斗室后部右上角的底座上看到加装的天线座。

指挥天线底座上预留了安装天线基座的四个螺孔,以及一个较大的导线孔位。

·“象”式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内侧视图,它的球形机枪座型号为与“虎”式坦克相同的Kugelblende 100,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层100mm驾驶室正面装甲上面,外面又加装了100mm的护板。为了给机枪留出活动空间,在驾驶室前向底层装甲上切开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开口。

·从“象”式驾驶员位置拍摄到的机电员,他正在使用航向机枪瞄具进行观察,头顶顶着机枪座的头托,利用头托来控制机枪的俯仰,所有的德军坦克航向机枪都是这样的设计。

·“费迪南德”战斗室顶部瞄准镜护板后面预留了一个可以向后开启的舱门,开启后可以在火炮位于最大仰角时为瞄准镜留出后仰的空间。

·正在尼伯龙根工厂进行总装的“费迪南德”车体部分,从图中可见左侧和右侧油箱尺寸不一致,左边大右边小。

·这张照片也是处于总装阶段的“费迪南德”,最近的那辆左右油箱大小一致,尚不明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无论是“费迪南德”还是“象”式,其翼子板内、外侧面均带有防滑纹路,但目前所有的市售1/35套件均未体现这一细节,除了用蚀刻片重制之外,别无他法。

·“费迪南德”的排气管出口设在侧撑板上,与其他的德军战斗车辆不同,它的排气管出口是向下的。不利于涉水暂且不提,高温废气经常会把附近的负重轮内置胶缘烤坏。

·三种样式的Kgs62/640/130履带:

最早的一款,公母板除了有无诱导齿的区别之外,结构几乎一致,侧翼无孔。这一种是大部分“费迪南德”及其抢修车型出厂时的标配。

经过改进的样式,母板的侧翼结构发生变化,向上翘起,表面开孔。

最后出现的样式,公板的侧翼也改成了翘起的造型,且开孔。

侧翼上的孔应该是为防滑链/齿准备的固定孔,由于物资短缺,如上几种履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混用现象。

·第653营1944年接收的指挥虎P动力室通气格栅外侧装有防爆网,但“象”式却一直没有。

·“费迪南德”/“象”式的制动装置安装在诱导轮位置,而不是常见的主动轮位置。

·有四辆“象”式的火炮检修舱门被切成两半,改成了合页门。它们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资料说它们是尼伯龙根工厂最后翻修的四辆车,还有的资料称它们是之前起火烧损,后送到维也纳军械库翻修的四辆车。

·1944年在东线作战的第653营装备了一些拆除了炮塔的T-34坦克,用它们来充当弹药输送车。这些T-34也涂有战术编号,例如这一辆的战术编号就是305。从乘员头上佩戴的耳机来看,它们应该还配备了德制电台。

·一种为拆装“费迪南德”悬挂与负重轮部件专门设计的小型滑轨吊车,作业时需要固定在车体侧面。

·在拆换“费迪南德”/“象”式的发动机与发电机总成时,虽然不用将主炮先行移除,但需要拆掉车体顶盖和炮座跳弹板。

·技术手册记载,吊装发动机与发电机总成作业需要使用专用吊具,但显然上面组图中的第653营维修人员并没有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