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小学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很明显地体现在写作中。同时,这也不仅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表达水平。也有助于培养细心观察和主动思考的习惯。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留一些跟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作为写作题目。不过,小学生的思维总是比较独特,有时候他们在作文里未必说真话。

小学生把“游戏狂”爸爸写进作文,家长被老师谈话,直言冤枉

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记录生活、表达思想或许是一种享受。然而,能做到这样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作文如果有固定的评分标准,同学们也不得不为考试低头,寻找一些写作的技巧。为了提升内容的丰富程度,有的学生就要开始自我发挥,甚至开始“改造”家长的人设。

有位老师在作业中要求同学们写自己的父母,表达一下想对家长说的话。有位学生的作文却引起了她的注意。开篇他就反问父亲:你是什么时候学会打游戏的?

然后用一种“苦口婆心”的口吻,教导着家长“玩游戏没有好处,还会上瘾”,颇有一副“小大人”的形象。接下来的描述更让老师认为,有必要找家长谈谈。

原来,这位同学表示,早晨因为父亲忙着打游戏,他本来已经穿好衣服,却一直等着家长停手。最后直接导致学生上学迟到,还影响了数学考试。

就连回家需要辅导功课时,父亲也在捧着手机。他在作文的结尾不禁感慨:希望家长多陪伴自己,不要沉迷游戏。这样的肺腑之言,让老师忍不住“教育”家长。

学生本来有上进心,家长却不重视、只顾自己玩乐,这不是把孩子耽误了么。家长被谈话后却一脸委屈:把我写成“游戏狂”,这就是诬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表示冤枉,坦言自己只是偶尔玩,从未耽误过陪读。只是有时一边监督学生做作业,一边玩。想不到儿子这么小就学会了“借题发挥”,把自己塑造成这样的形象。

父亲开始反省,但小学生在作文里夸大事实,未必是家长的责任

后来这位父亲表示,虽然儿子写下的内容夸张了,但自己也并非完全没责任。让学生认真写作业,自己却在一旁玩,确实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后来他戒掉了游戏。

不过,小学生在作文里夸大事实,将家长写成“另一种面孔”,这种现象却很常见。但问题真的在于学生和家长吗?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片面。

有没有发现,我们经常教育同学们“要诚实”,可现实中又在很多事情上告诉他们不能讲真话。比如作文里,有人记录自己的不开心,可能被批评“不够积极”。

描写家长时如果按真实情况写,可能“平淡无奇”,很难在考试里“脱颖而出”。为了体现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感动”阅卷老师,小学生也开始编写不真实的句子。

有位同学留言说,自己的朋友明明家庭美满幸福,却已经在作文中把家长“写死”好几次。每次的理由还不一样。

这样只不过是为了在作文里塑造“逆境中的好学生”形象,更容易拿到高分。有些班主任“太年轻”,以为小学生写下的都是实话。

一位老师直言,在作业中看到班里有名女生讲述她跟奶奶之间的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对她打击很大。后来老师特别关心这位女生,谁知家长会上才知道,奶奶活得好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文评分标准更多元化,可以减少这类现象

在某种角度上看,考试作文中拿高分,还真的未必能兼顾“诚实”。作为学生,得分是决定名次和未来升学结果的核心。为了增加作文的分数,故意写下更“动人”的内容并不意外。

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如果学生们本身没有多么“令人感动”或者很独特的经历,非要这种风格才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这间接地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

难怪有位教授曾说,太诚实的学生,往往要吃亏。笔者认为,考试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倾向,可以更多元化一些。高水平的作文也未必非要走“感动”的路线。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夸大事实的现象。

【话题】你家的小学生有没有写过类似的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