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还要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l说起。

明朝建立后,元朝虽然名义上灭亡了,但蒙古部族回到故地,还有自己的政权,而且军事实力依然还很强大。

蒙古人的故地多是荒漠和草原,没有中原的繁荣和富庶。所以他们并不甘心,始终梦想着再次入主中原,因此经常袭扰明朝边境,直到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后,统一蒙古各部,蒙古部族纳入中华版图,这一威胁才彻底解除。

而在明朝建立之初,蒙古军队还十分强大,以成吉思汗后裔为首领的“黄金家族”依然在蒙古占有统治地位,一呼百应,对明朝政权的威胁依然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然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

当时的北京并不像现在处于中国腹地,它的北面就是荒漠和草原,是蒙古部族统治的地方,是明朝的边疆地区。

朱棣迁都北京等于直接把自己的寝宫搬到了前线,所以才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当年忽必烈派蒙古骑兵10万西征,一路打到多瑙河流域,刀锋所指,所向披靡,灭国无数,建立四大汗国,战力得有多么惊人?

那么,朱棣天子守国门就真的不害怕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朱棣明明知道定都北京得有多么威险,为什么还要执意迁都呢?我分析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一、巩固帝业,为子孙后代打根

基基

纵观自秦以来到明的近2000年中国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定都南方的王朝一般都比较衰弱或短命,比如两晋、两宋。

关于这个历史,朱棣不可能不知道。而究其原因是,历史上对中原政权威胁最大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无一例外。

定都北京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遏制和削弱对明朝威胁最大、实力最强的蒙古部族。

因为这样可以倒逼明朝的统治者,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北京的防卫,把北京建成铜墙铁壁,同时天子守国门,更可以坚定防御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大多数都是明朝的历代统治者修建的,也验证了这一点。

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我们也许就看不到巍峨的八达岭长城了。事实上明朝构筑的外长城,内长城防线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山西是因为大同城总兵姜瓖投降,多尔衮的清军入关也是因为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放弃了山海关,否则胜负还真不好说。

二、削弱、分化建文帝朱允炆一派势力,巩固继承帝位的合法性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不久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和朱棣一样,也是一个狠角色,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朱标不早亡,根本就没有朱棣什么事。

因此,朱标父子在南京的根基十分深厚。朱棣登基后杀了方孝儒等一大批朱允炆旧臣,但你总不能都杀光吧,杀光了不仅会背上暴君的骂名,更重要的是杀光了用谁来治理朝政和天下呢?

睹物思人,只要在南京,就能勾起旧臣和百姓对建文帝的同情,更难堵悠悠众口。同时可以利用迁都进行大范围人事调动调整,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帝位。

因此,南京对朱棣来说是一个是非之地,远离对他更有利。北京是朱棣起家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如鱼得水,谁还敢来质疑他帝位的合法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定都北京看似险恶,实则更安全

就如前面所说,南京是朱标父子的大本营,难免在朝堂上、后宫和民间有一些忠臣死士,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日提心吊胆,有什么安全可言呢?

而定都北京的危险主要来自于外部的蒙古军队。朱棣就是靠着在北京前线与蒙古军队作战而立下军功的。登基后又五次御驾亲征进行北伐,打的蒙古骑兵抱头鼠窜,甚至一听说是朱棣亲征都不敢迎战。

而且在洪武年间已经建立了雁门关、偏头关一线防御关隘,所以对他来说,蒙军危险是不大的。

燕王朱棣的封地就是北京,在那里他苦心经营了近20年,燕地明朝的将领文官都忠实于他,群众基础非常好,所以看似险地实则更安全。

但是他的迁都决定,却给他的孙子带来了几乎灭顶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49年,蒙古瓦剌部也先率20万大军侵犯山西。宠臣太监王振建议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朱祁镇心想爷爷朱棣那么勇武,御驾亲征五战五捷,咱当孙子的也不能丢脸啊,脑门子一热,不顾大臣的坚决反对,就上前线了。结果全军覆没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也先以朱祁镇相要挟,想逼迫明朝将领献城投降。危急之际太皇太后力挺兵部尚书于谦,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上下同仇敌忾,调军备战,将也先20万大军击退,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并于次年迎回朱祁镇。

八年后,朱祁镇旧部发动政变夺回皇位,大英雄于谦被冤杀。

1550年,蒙古军队再次兵临北京城下,权臣严嵩对负责北京防卫的兵部尚书丁汝夔献计说,我们不用出兵抵抗,只要任由他们掳掠足够的财富、牛羊、粮食和美女,他们就会自动撤军,终于扯下了强明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从此,明王朝更加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