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鹰

一觉醒来,俄军连吃两个大亏。

一、抓瞎扫射,痛击队友。

据国防时报消息,最近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则视频,内容显示,一个俄军作战小组在外执行完任务之后,返回途中遭到对岸友军的疯狂射击。

原因很简单,这一队俄军从对岸坐船离开时,发现岸边还停有一艘小船,该士兵下意识地拿出手雷,打算摧毁船只,以免留给对岸敌军。岂料这一行动却引来了河对岸友军的警惕。

“砰砰砰”的扫射声瞬间在身边响起,船上俄军立即将脑袋缩进船舱,不断举手大喊着提醒对方:“快停下,是自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画面截图)

可由于距离太远,对岸俄军根本听不清楚,扫射不仅没有停下,反而更加激烈,船上俄军气得破口大骂:“这群混蛋……”

虽然最后船只成功抵达对岸,这场乌龙事件也并未闹出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但由此也能看出,俄军在作战装备上的落后。

在这一点上,俄军与乌军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高呼提醒对岸友军)

二、乌军躲丛林伏击俄军,无人机拍下惨烈一幕。

同一天,国防时报披露了社交媒体上公布的另外一段视频,画面中,几名乌军特种部队依靠北约援助的先进武器,轻轻松松地在丛林里打死俄军。

乌军先是使用热成像监视着俄军小队的动向,确认俄军进入视野范围之后,乌军立刻抄起特战武器,进入战斗位置,瞄准俄军之后迅速发起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成像锁定俄军位置)

只听一阵密集的扫射声,俄军还没弄清楚敌人在哪儿,就已经被悉数击倒。在确认俄军已无还手之力后,乌军才小心翼翼地挪动过去,举枪对尚未断气的俄军进行“补刀”。

这一切完成之后,拍视频的乌军笑着招呼队友离开,表示待会儿有“好戏”看。

视频的最后,乌军通过无人机拍下俄军支援部队乘坐装甲车抵达现场的一幕,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欣赏着俄军发现自己人全部被打死后的痛苦与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支援部队出现在乌军无人机镜头当中)

确实很让人感慨。

但现代化冲突就是这样,武器的先进与否很重要,有时候甚至能构成“降维打击”。这也解释了俄军近几个月以来为什么在战场上打得越来越吃力。

前段时间,一个在俄罗斯做媒体工作的同行跟我聊天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战场上的故事,也是俄军队伍里经常发生的“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坦克通常喷涂有字母“Z”样式)

由于俄乌坦克从外观上看比较相似,所以乌军经常在自己的坦克上喷涂“Z”字图案来迷惑俄军,这一招屡试不爽。

每每俄军看见,总以为是友军接近,就会放下戒备,然而,等到坦克驶到近前,乌军就会突然对俄军进行攻击。而俄军小队的这一“失误”,往往会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告终。

乌军为什么敢这么做?那是因为乌军配备有先进的敌我识别系统,而俄军没有。所以,在双方交手的过程中,乌军相当于开了“天眼”,而俄军就只能抓瞎,如此一来,双方差距自然会渐渐拉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顿巴斯地区的乌军)

像第一件事当中,俄军不分敌我,向友军开枪的“闹剧”,其实也是缺乏敌我识别系统所致。而像第二件事当中,乌军伏击俄军竟像打了一场竞技游戏那样轻松,也是战场上的常态。

在乌军队伍当中,有一种“接单式”的打法,就是以此为基础。乌方先是通过美西方援助的先进侦察手段,发现某一队俄军在战场活动的踪迹,然后会迅速将这一信息分发给各个乌军小队。

而距离目标最近的乌军完全可以像操作手机软件那样点击“接单”,然后在俄军尚未发现乌军踪影的情况下,一颗炸弹丢下去,该俄军小队往往就会迎来覆灭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坦克被炸得支离破碎)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几乎从头到尾,乌军都不费什么力气,俄军就已经血流成河。

相比之下,俄军的许多常规武器的规格型号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不少苏联时期的存货一件件出现在战场上,与北约援助给乌军的武器装备比起来,简直差了几十年。

当然,俄军的核武器很厉害,但核武最大的作用并不是使用,而是威慑,何况俄方也不打算对乌方使用核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

关于在战场上如何“破局”,俄军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策略,比如使用导弹轰炸乌境内基础设施,在能源问题上给乌军出难题。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乌军的处境肯定会愈发艰难,但这并不是因为严寒逼近,对乌军士气的打击能有多大——毕竟乌克兰的冬天并不比俄罗斯暖和多少,冬日行军也难不倒乌克兰士兵。

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冬将军”足以对付乌克兰雇佣兵。而这些来自西欧国家的“雇佣兵”才是最会使用先进武器对付俄军的那部分人,另外,这些雇佣兵们大多没有经历过长期低温作战的环境,很容易在极端严寒下丧失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疑似乌雇佣兵)

现在,随着乌军在战场上的伤亡愈发惨重,乌军数量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雇佣兵在战场上的比例越来越高。几天前扎波罗热方面还向媒体透露称,在扎波罗热一带作战的“乌军”几乎全都在讲外语,没有人说乌克兰语。

这些雇佣兵来自40多个国家,他们大部分都是训练有素、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对于这部分人,俄军也很难占到什么便宜,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在乌东还是乌南,俄军的处境都相当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坦克兵)

俄方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渐渐开始将保存实力作为首要选择,等待天气再冷一些,雇佣兵队伍多半要乱成一团。加上美西方最近也表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援乌疲惫”,一旦失去源源不断的武器供应,仅靠乌方自己生产,乌军的后勤供应肯定要出问题。

所以,对于俄军来说,“契机”就在这个冬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