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于内蒙古的达斡尔族的奥拉·裘志德,希望刘先生能帮我探寻祖先的下落。”

在1987年的一天上午,契丹文字研究专家刘凤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信的内容虽然简短,但是却让对150万契丹人消失之谜深感兴趣的刘凤翥大为震惊。

作为曾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契丹与它所建立的辽与五代、北宋相对峙,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然而其政权为女真颠覆以后,契丹族即走向衰落,至元末明初,契丹便从史籍上消失了,150多万人不知所踪。

这给后人留下了不解之谜,契丹人到哪里去了?他们真的消失了吗?这一谜团正是契丹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课题。

那么,这一封神秘来信是否能揭晓契丹人的消失之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契丹人画像)

一、草原霸主,历史悠久

作为草原上的霸主,契丹之历史颇为悠久,他们以游牧民族之身建立辽王朝,又横扫南宋,痛击女真族所创的金朝,一时间风光无量。

《辽史·营卫志》曾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

“松漠之间”生活着诸多其他游牧民族:如奚、霫大约居于滦河中上游至辽宁大凌河一带;黑车子室韦活跃于幽州北部至阴山东北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而党项、沙陀、吐谷浑等草原游牧部族则散居于朔方与河东等地。

这些游牧部族是阿保机在公元9世纪时期南下军事经略的主要目标。

10世纪初,契丹在阿保机的率领下崛起于北方草原,随之而来的是契丹对中原王朝持续近百年的军事经略活动。

(契丹人形象)

一个民族的策略选择往往与其自身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通过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两方面体现,游牧民族的基本特点是它在空间上的流动性。

早期契丹人主要以掠夺财物俘获奴隶为主,(奚族)“每与契丹相攻击,虏获财畜,遣使贡方物”。

在契丹民族观念里,战争是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手段,通过掠夺获得的财物并非是可耻的,掠夺数量的多少则是衡量荣誉的标准。

阿保机之祖匀德实“始教民稼”,其父撒剌的“始置铁冶,教民鼓铸”,“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已有广土众民之志”。

由此看出契丹族不单仅是游牧经济,农业、渔业亦同时在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契丹人)

从“契丹逐猎往来,居无常处”可知契丹人没有固定居所,游行于草原。

正因为此,契丹人在作战时并无后顾之忧,往往能够全力以赴。

直至统和二十二年,契丹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后,契丹人才停止了南下军事经略。

在契丹百余年的南下军事经略活动中,其南下目的并非始终如一,在不同时期有着自身的变化。且随着中原王朝的统一,契丹南下对中原政局的影响,也日渐微弱。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结果竟是在蒙古族统率中原之后近乎消失,这其中又有何玄机呢?

二、契丹人神秘消失的蒙元时期

公元1125年二月,辽帝耶律延禧西逃“至应州(今山西应县)新城东六十里,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获”,至此,耶律阿保机建立的统治北方两百多年的辽王朝覆灭。

(耶律阿保机)

辽王朝统治下的民族四散,作为辽王朝之主要民族的契丹人也不例外,其一部分随耶律大石西迁中亚,建立西辽;

大部分则是生活于金朝的统治之下,后又被迁往东北地区与女真人杂居,同化于女真;

一部分投奔夏、宋;

也有一部分北遁,如许谦所撰《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中记载,石抹库禄满之“四世祖库烈儿……誓不食金粟,率部落远徙穷朔……”

所谓的“穷朔”,正是契丹人库烈儿为了复仇所选择的练兵之地。

因此,契丹人在国家破亡之后,曾依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蒙元时期,契丹仍在)

其后,成吉思汗崛起于北方草原,并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而“在成吉思汗兴起的过程中,契丹首领和契丹军是一支十分重要的依靠力量。”

统一蒙古各部之后,蒙古人开始攻金,与金有血海深仇的契丹人都纷纷响应。

而且,由于契丹与金为世仇必会以死击金、契丹人多为诚心自愿归附、契丹人往往因归附蒙古而遭受较大之牺牲,故蒙古人对契丹人特别信任。

由契丹人所组成或大多为契丹人组成的军队,在蒙古灭金及后来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契丹军队)

史学家孙进己、孙泓在《契丹民族史》中所指出:

“契丹人在金亡辽后,四分五散,或隶于金,或建西辽,或投夏、宋。及蒙古兴起,统一全国,分散各国的契丹人又归于一。这些契丹人投奔蒙古,为蒙古征服各国,立下巨大功劳,甚至可以说主要是由契丹人帮助蒙古人打下了天下。”

十三、十四世纪,蒙古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纵横亚欧大陆,但其所依恃的军队,并非全是蒙古人,其中有许多其他民族的人,他们与蒙古人一起在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一代代杰出的人物率领下,驰骋于亚欧大陆之上。

蒙古人的崛起终结了南宋、金、西夏对峙的局面,也促进了亚欧大陆,尤其是东亚和中亚诸民族之间的迁徙与交融。

(与汉族军队交战)

这一时期,契丹军伴随着蒙元军队东征西伐,分布越来越分散,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在历史中,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在随着蒙元铁骑东征西讨,又一次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

正是由于契丹人与金有灭国之仇,所以蒙古人才倚重于他们,他们也在蒙古与金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他们的向背决定了蒙金战争的结果。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蒙古人逐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征战范围越来越大,契丹军的分布也越来越分散,在全国各地都有,他们与其他民族杂居,日久时长,最终消失在历史中。

契丹人究竟去哪里了?这便成为了学术界的未解之谜。

(刘凤翥)

而在所有的探索者中,契丹文字学专家刘凤翥无疑是最富盛名的那一个。

三、契丹学专家与契丹的情缘

在刘凤翥与契丹结缘之前,契丹文字的发现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比利时传教士路易斯·凯尔温。

1922年春,辽兴宗的永兴陵“重见天日”。可惜的是,最先光顾这一陵墓的是被欲望所驱使的盗墓贼。

当时正在中国传教的凯尔温恰好就在离永兴陵不远的地界,对于中华文化颇有研究的他迅速赶往盗墓现场,不仅每日去看热闹,甚至最后在当地住了下来。

颇有经验的凯尔温在观察了数日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此大墓中利用墓志铭,盗墓贼并不会在乎这种“并不值钱的玩意儿”。

(契丹文)

因此,凯尔温趁着看守现场的官兵松懈之时,雇佣了几个当地居民潜入墓中,继续挖掘永兴陵。

当年夏天,一场瓢泼大雨过后,四将沾染着泥泞的石碑破土而出。但是每一件的重量都接近1吨。

凯尔温雇佣的村民无法将这墓志铭搬出墓穴,便逐字抄录,将墓志铭的全貌交给了这个比利时人。

这些村民究竟获得了多少报酬,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次抄录的意义却是格外重大——契丹文字在历时700多年后,再度回归现代人的视野。

得到墓志铭之后,凯尔温用“一个有趣的发现”来形容辽兴宗的墓陵,他还把墓志铭的手抄本拍摄成照片,发表在杂志上,内容翔实、面面俱到。

但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契丹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契丹文)

直到数个月之后,日本京都大学校长才赫然发现:凯尔温所拍摄的照片中,那些奇形怪状的文字与中国陕西省某“无字碑”上的文字格外相似。

这位校长成为了第一个揭开契丹文字神秘面纱的人物。他当即发表论文,确定了凯尔温所发现的文字是契丹文,而非女真文。

遗憾的是,我国的古代史专家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现。并在不久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我国对契丹文字的研究近乎为零。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学界再度掀起了一股契丹文字的研究热潮,但是我国的研究学者们仍是面临重重阻碍。

(西夏文)

直到1970年,大学毕业之后的刘凤翥被分配到河南息县参与劳动,而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在当地发现了大量的神秘文字,并通过层层推演断定:这些文字就是契丹文。

为了揭晓契丹文字的真相,刘凤翥克服万难,奔赴边疆,勘探古墓,即使身染重病,也不忘继续调查。

“苦心人天不负”——在1977年,刘凤翥写成了十万言巨著,详细地展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但在此时,刘凤翥的内心却有了一个更为炽热的想法——一个历史如此辉煌的民族,怎么就会凭空消失呢?

因此,刘凤翥决定在有生之年探寻契丹人的足迹。

(达斡尔族)

而在1987年的一天上午,刘凤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信的内容简短而震撼:

“我是来自于内蒙古的达斡尔族的奥拉·裘志德,希望刘先生能帮我探寻祖先的下落。”

看着“达斡尔族”这4个字,刘凤翥不禁欣喜万分,这是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四、神秘来信与“达斡尔族”

在达斡尔族的语言中,“达斡尔”这三个字的本意正是“过去的位置”。

很显然,达斡尔族人一直想要重现自己祖先的起源,但是却没人能够给出答案。

(达斡尔族)

刘凤翥看完这封信之后,认为“达斡尔族”正是契丹人消失之谜的突破口——或许那些诡异消失的契丹人,其中一支正是达斡尔人呢?

在前往当地取证之后,刘凤翥的内心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

但是,再多的推论也无法作为直接的证据,只是契丹王朝早已覆灭,又该去何处寻找所谓的证据呢?

就在刘凤翥进退维谷之时,“分子生物考古学”给了他全新的启发。

所谓的“分子生物考古学”更像是现代的DNA检测技术。只要将达斡尔族人和契丹人的DNA检测一下,所有的问题便有可能迎刃而解。

(分子考古学)

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刘凤翥一共选取了外蒙古、内蒙古、北方汉族、达斡尔、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共7个对比人群。

经过检测之后得出结论:

契丹人群与外蒙古人群遗传距离最近,其次是达斡尔人群、内蒙古人群、北方汉族——这证明契丹人在辽亡后融入当地民族的说法有一定的遗传根据,而且可能融入外蒙古人群的契丹人相对较多,不过它们之间较近的亲缘关系也有可能是其起源上的相关性所造成的。

达斡尔人群与契丹人群的遗传关系仅次于外蒙古,比其他对比人群都近,这说明契丹与达斡尔之间的遗传关系很近;

(契丹人)

在系统树上,内蒙古、北方汉族人群与达斡尔人群聚在一起,他们与契丹人群之间也有着较近的遗传关系;

此外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和哈萨克人群也在系统树上构成了一个分支,他们与契丹人群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

由此可见,达斡尔与契丹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几乎可以判定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的直系后裔。

综上所述,在辽灭亡之后,大部分的契丹人可能融入到当地民族之中——刘凤翥的研究非常具有信服力。

懵懂了数百年的达斡尔人,终于在一朝找到了自己的起源。而契丹人消失之谜,也就此被揭开了一角。

结语:

事实上,“契丹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恰如金庸武侠中乔峰这一契丹人英雄形象,许多读者倾慕于“燕云十八骑,奔腾如虎风烟举”的契丹武学。很多人都对神秘消失的他们感到好奇。

(契丹人)

学界在研究蒙元时期的契丹军时,希望探讨契丹军是如何发生变迁,通过分析其其活动区域是怎样不断分散,来判断契丹军是如何走向逐渐衰亡的——但是这一条路并无进展。

而蒙元时期契丹人的赫赫战功,就像是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华丽谢幕,此后他们便渐渐消失于史,恰如《天龙八部》中少室山一战之后,乔峰从此绝迹中原武林一般。

直到刘凤翥收到神秘来信、运用高科技技术探得达斡尔人的起源之后,契丹人的消失之谜才逐渐揭开面纱。

参考资料:

吴东颖,马素参,刘春芸等.契丹遗骸 DNA 序列分析及其与达斡尔、汉族等的遗传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9a, 21(3): 202.

张正明.契丹史略.中华书局, 1979: 2.

石墨庄.三号墓契丹男性人骨的测定.契丹女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 163-175

邵福根.契丹女尸体质形态的研究.契丹女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 146-162.

朱弘.契丹人种初窥.辽海文物学刊,1990,(2): 67-76.

朱弘.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a, (2): 36-41.

朱弘.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人类学学报,1991b,10(4):278-287.

顾玉才等.法库、阜新两地辽代萧氏后族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边疆考古,2005, (4).

周蜜.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辽代耶律羽之墓地人骨研究.边疆考古,2005, (4).

陈靓.匈奴、鲜卑和契丹的人种学考察.博士毕业论文,2003: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