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市场买了大葱回来,我会立刻做这两件事。

葱白和葱叶分好,葱白改刀成段,装在保鲜袋里放冰箱冷藏。

葱叶改刀后,冷油下锅,开小火熬葱油。

熬到葱叶开始发黑,葱油清亮无水分的时候,把葱叶捞出来扔掉,葱油放凉保存。

炒菜,拌凉菜,调馅儿的时候,这喷香的葱油可是秘密武器。

葱白冷藏好,随用随取,也不用担心放久会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赶上要炖肉的时候,我也会把葱根留下来,清洗干净,代替葱白来给肉去腥增香。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葱根才是葱身上味道最浓的部位,轻易扔掉太可惜。

从对大葱的处理上,一个非常有实用性的烹饪技巧,应该已经被大家捕获到了。

用葱油这种“复合油”代替素油去烹饪,能明显提升增香的造诣。

葱真的是厨房里的老黄牛,默默为鲜香耕耘,除了做成葱油,还能跟姜一起做成“葱姜水”,去腥增香提鲜,样样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葱油饼

这篇文章,是续写的上一期“哪些烹饪细节的改变,能让菜品突然变好吃。”

上一篇文章里写到了酱油和汁水的细节,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复合油”代替素油,用“调料水”代替素水,这一个细节的变化,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等读完文章您试试便知。

油并不香,只是香味载体

刚开始学做菜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离谱的误区,我觉得自己做菜不够香的原因,是油放得太少了。

于是在做菜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多放一些油,刚开始的确效果明显,成菜比之前香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着我放的油越来越多,终于发现我做的菜不仅不香了,反而非常的腻。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很久很久,偶尔炒的菜香,偶尔又不香了。

某一次做菜很香,我会把做法记录下来,与平时的做法做比较,找到不同之后,就会记录下来当作妙招。

总结出来了一大堆妙招,却发现这些妙招时而管用,时而无用。

那时我才意识到,我终究还是没有弄明白,菜的香,究竟是做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厨以后,终于可以全身心地去深入研究烹饪这事儿,香味是什么?怎么让菜更香就是我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随着研究的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存在的认识误区,其实油本身,并不香。

我们平时所说的油香,并不是油的香味,而且油“体内”存储的香味因子,在高温之下达到沸点,被激发出来的香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花生油,葵花油,菜籽油,胡麻油各有不同的味道。

因为在榨取的过程中,原材料特有的香味因子与油脂一起被挤出来了。

而油脂,其实是作为了香味因子的一个载体而已,当温度达到了香味因子们的沸点时,他们便被唤醒了。

既然是载体,那么香味因子的进出,理论上都是无阻碍的,事实也是如此,所以聪明的厨师们,决定把其他香味也暂时存到油里。

油里存的香味越多,等到用的时候,增香效果也就越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大概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烹饪这件事儿上,一个特殊的体现。

其实我们也已经发现,现在市面上在售的,就有一些特殊的“调味油”,例如花椒油,藤椒油,芥末油,辣椒油等等。

把香料或者小料的精华,暂时存到油里,用起来的时候,因为少了萃取的过程,反而能增加增香的效率。

到这里,我总算是弄明白油香的原理了:温度+香味因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中医对症下药一样,烹饪上明白了原理,就可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了。

在一定程度上,香味因子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那么香味就越浓,所以增香首先遵循“香味堆积法则”。

从火锅和卤肉备受国人喜爱这件事上,已经证明了,香味需要堆积。

火锅和卤肉,动辄二三十种香料,各自配比和比例的不同,还能让味道产生明显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我们日常做菜来说,其实并不必刻意地去堆积过量的香味,烹饪还是要以突出食材本味为主,香味可以给主味增色添彩,可不能喧宾夺主。

葱姜蒜炝锅,热烹酱油,醋,酒。投入香料,炒香食材,这些过程都是在堆积香味。

但香味的堆积,不是简单的扔进锅里就行,需要厨师用烹饪技巧,把香味完整且统一的激发出来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炝锅的葱姜蒜,获取他们香味的难易程度就明显不同,姜的香味出的慢,蒜的香味出的快而且糊的也快,葱处在姜蒜二者中间。

所以在炝锅的时候,姜最先下锅,其次是葱,最后是蒜。

如果非要让他们一起下的话,那在改刀的时候,就要把姜切的最小,蒜切的最大,葱不大不小。

还有就是酱油,醋,酒。这类发酵调味料,下锅热烹才能让香味浓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香料,或者是香料粉,温度不够,是不会乖乖把香味交出来的,炸他们一下,立刻就束手就擒了。

对于香味,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其实是食材本味里的香味。

香料,调料,小料的增香,其实都是外力辅助,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本主的香味请出来,这道菜的味道才能立住喽,否则的话,就成了炒什么菜都一个味儿了。

借助温度的帮助,炒到食材断生失活,对本味的保护失去,香味溢出的时候,再开始调味,这样的话,才不会让其他味道抢了C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能载舟,亦能载味儿

烹饪里最重要的两个液体,一个是油,一个是水,把他们俩玩儿明白,做菜变好吃,就是分分钟的事儿了。

那么,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水呢?

刚开始往厨房跑的时候,炒菜最大的难处就是爱糊锅。每次感觉要糊的时候,我就赶紧放一勺子凉水进去。

好处是糊锅这事儿不会发生了,但好吃这事儿也走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我明白了水的第一个作用,控制温度

因为比热容和沸点的缘故,水的加入后,会让锅里升温速度和最高温度,都受到限制,不会像只有油的时候,动辄就能达到一百好几十度。

把温度控制住,除了表面上避免糊锅这件事儿,在我们看不见的维度里,水还干了一件很值得称赞的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文说到过,温度是激发香味的必要工具,很多香味因子的沸点都在150度以上。

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在香味尽情释放的时候,有一个我们也喜欢的味道,会被高温彻底地扑灭。

不卖关子,高温下容易被破坏的就是鲜味

鲜味和香味,属于鱼跟熊掌的关系,不可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增鲜效果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味精为例,在温度超过120度以后,谷氨酸钠会变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

所以那些教人炸鱼之前摸味精的人,还是别误人子弟了。

所以水的第二个作用,保护鲜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是我们碳基生物所必需的物质,烹饪所用的食材,大部分也都是含水的,而水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口感和口味。

先说口味吧,水多得多放盐,水少就得少放盐。

炖鱼炖肉的时候,水面宽,水分足,想要鱼和肉有合适的盐味儿,就得比炒菜的时候多放些盐。

因为溶到汤汁里的盐,损耗还是不少的。

油炸类的菜品,水分含量少,就得比炒菜的时候少放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口感,水分少的代表,大概就是酥,脆,硬这种。

水分多的话,就是软,嫩,绵这类了。

根据想要的口感,适当地选择放水,还是打水,是一道菜成功的关键。

例如腌萝卜片,想要筋道韧性的口感,提前拿盐杀部分水出来,还能把萝卜臭味赶走不少。

包饺子,嫌弃肉馅儿干柴,可以给馅儿里打点水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说起打水来了,就深入地再聊一聊。

既然油是香味因子的载体,那水是不是也能作为某些味道的容身之所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些所谓的味道因子们,跟我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都爱钻空子。

而纯净无味的水,就是味道因子们最喜欢的空子了。

北方调凉皮儿的蒜水,南方久煲之下的靓汤,都是被钻了空子以后的水。

不过这事儿,水和味道应该也算是一拍即合,既然做菜得用水,既然做菜要调味儿,那直接用有味儿的水,岂不是事半功倍了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大家现在都学会了,给肉馅儿打水的时候,不打白水了,打葱姜水,葱姜花椒水,也有打葱姜花椒大料水的。

要是炒肉的话,打水的时候,还能打葱姜酒水。

做馅儿的时候,就不用酒去腥了,别管是包子还是饺子,馅儿都是密闭空间,酒精挥发不出去,异味儿会变得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生水的时候,使生料制调料水。

用熟水的时候,就得下点功夫加工下了。

说白了,熟水里最高级的水,就是厨师们吊出来的高汤了。

普通家庭里,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去吊高汤,用点简单的方法也能凑合一下。

比如鸡蛋,下锅里煎熟煎透了,倒开水进去,几下子汤就白了,鲜香味儿很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鸡蛋汤,当作高汤来用,应对咱们家庭烹饪足够了。

加点豆腐青菜,就是一碗豆腐汤。

来点虾皮紫菜,就是一碗馄饨汤。

盛出来放在边上,炒菜的时候,用它代替水,味道厚度一下就起来。

除了用鸡蛋,也能用鸡骨头,虾壳,螃蟹壳这种下脚料。

同样,先炒透了,再加开水就行,把腥味儿炒出去,再咕嘟出去,只留下鲜香,用起来也嘎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素油,素水都是空子,让味道把空子填满,变成了“香油”和“香水”,让调味更高效,让菜品更好吃。

觉得文章受用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