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惠文王时代的赵国已没了赵武灵王时代强大的底气,但毕竟赵飞骑还在,赵奢、廉颇尚在,此时赵国虽不敢像赵武灵王时代一样制定灭秦计划,但自保还是没太大问题的。所以赵惠文王在渑池和秦昭襄王会面,秦昭襄王到底没敢像对待楚怀王那样直接扣押赵惠文王。然而到了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时代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重创了自己一统天下道路上最后一个竞敌,为日后秦始皇嬴政荡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另外一场原本和赵国并无干系的战争: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然而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最终赵孝成王接受了赵胜和赵禹的意见并派人前去接管上党,于是此时正在攻打上党的秦军就这么被赵国截胡,不甘心的秦国随即对赵国开战,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战争初期赵国方面由名将廉颇统率,以武器装备而言赵军更胜秦军——此时的赵军已普遍装备铁制兵器,这在战国七雄中是独一份的;然而秦军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的军公爵制度激励下凭借顽强的士气在初战中压制了赵军的锋芒: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将廉颇兵败,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初战失利后廉颇坚壁固守,避免与秦军野战。赵军毕竟是主场作战,在粮草武器的后勤供应上相比秦军是占优势的,秦军面对廉颇固守的营垒无计可施,不断损兵折将而一无所得。在这样的相持局面下秦国对赵国施展反间计——收买赵国权臣郭开散布廉颇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谣言,最终促使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到任后率领赵军对秦军发起主动进攻,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秦军方面早已换上了有战神、军神、杀神、人屠等称号的名将白起,最终的交锋结果是赵军战败、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坑杀。那么如果赵国不用赵括替换廉颇会怎样呢?当然历史不存在假如,所以这个问题是无法得出标准答案的,我只能就我个人的观点进行阐述,有说的不对的欢迎朋友们拍砖。

首先我们要清楚赵王为什么要临阵换将,按相关史料的说法是秦国施展反间计——收买赵国权臣郭开散布廉颇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谣言。那么郭开陷害廉颇贪生怕死的理由是什么呢?是廉颇坚守营垒,与秦军相持而久久不能出兵与秦军决战。那么廉颇为什么要与秦军相持而不决战呢?那是因为廉颇审时度势认为以赵军的实力不足以和秦军正面抗衡,所以只能采取守势,利用自己占有地利的优势与秦军相持。这说明在廉颇心中如果正面作战的话赵军打不过秦军,事实上在廉颇构筑营垒与秦军相持之前他已经率部和秦军进行了初次交锋,初战的结果是未分胜负,但在战场秦军明显占了上风,在损失上赵军也大于秦军,换句话说如果是廉颇领军也不能和秦军正面抗衡。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如果赵王没换将,秦国依然会收买郭开向赵王进谗言逼迫廉颇率部决战,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秦国仍然会战胜赵国,只不过相比赵括为将的话秦军的损失可能更大而已。当然既然我们的假设前提是赵王没换将,那么以廉颇的深谋远虑也许会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出战,那么郭开就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陷害他。那我们再进一步假设赵王充分信任廉颇,不听信郭开的谗言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廉颇就会坚持固守,以廉颇的实力秦军绝对无法攻破他坚守的营垒,那么秦军就只有选择构筑自己的营垒与之相持,这样长平之战就会成为一场双方长期相持的消耗战。这时决定战争胜败的就不仅仅只是战场上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将帅的谋略了,而是看两国的国力谁更经得起消耗。众所周知秦国商鞅变法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奖励耕战政策:国家对作战勇敢的士兵和种粮大户是从来不吝惜赏赐的,所以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在战国七雄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秦国的粮食产量绝对是七雄中最高的。既然单位面积的产量上秦国占有优势,那么两国国土面积的对比又是什么情况呢?早在秦昭襄王之父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就派遣司马错平定了巴蜀,到长平之战时秦国地跨今天的陕、甘、川、渝三省一市以及内蒙古河套阴山一带,又在巴蜀地区修建了都江堰,把这里打造成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的粮仓;反观赵国是由于三家分晋而立国,主要占据今天山西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其地盘小于秦国。这样一对比大家应该明白如果按廉颇的思路与秦军相持下去究竟谁先扛不住了吧。

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长平之战不是一次孤立事件,其结果早在秦、赵两国分别进行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改革时就已注定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个方面的全面深彻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虽也兼具军事和政治双重属性,毕竟是以军事改革为主,对赵国内政的调整并不深彻。赵国的胡服骑射的确打造了战国第一强军,也培养了天下最多的名将,遗憾的是粮食产量和后勤运输补给成为了压垮这个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这点在当时的史籍中就已有所记载:在廉颇固守的两个月正赶上农忙时节,秦军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使赵军陷入粮草匮乏的局面。事实上对赵括而言:除了率部冲锋,他别无选择——如果战胜尚有一线生机;即使战败,作为一名战士战死沙场也比被敌人围困活活饿死强吧?反观秦国方面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奖励耕战制度以及巴蜀天府之国的粮食基地源源不断的供应都是秦军战胜的有力保障,秦昭襄王还觉得不够:他亲自前往前线督运粮草,一时间秦军士气大振。